#读道德经##好书共读启新岁#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解释

明白什么是刚强,却安于雌柔,甘心处在天下的溪谷。

甘守溪谷,永恒的道德就不会远离,从而回归到赤子的天真无邪之态。

明白什么是明亮,却安于冥暗,甘心成为天下的模式。

甘守这种模式,永恒的道德就不会出差错,从而回归到无始无终的无极之态。

明白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甘心处于天下的低谷。

坚守低谷,永恒的道德就会充足,从而回归到混沌淳朴之态。

混沌淳朴之态化生万物,圣人利用它,成为统治者。

所以,完善的制度是一个体系,不可分割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是指主、主管。比如《左传》中“子产其将知政矣”,“知政”就是主政的意思。再比如古代有个官位叫知县,知县就是主管一个县的工作。

“雄”是指强大,但不要以此为自傲,反而能“守雌”,这才是一种更高智慧的表现。“为天下谿”,天下的溪水处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所以很多水就汇到它这儿来了。小溪虽然不大,显示的是这种柔的力量,可以源远流长。

我们知道自己强大,但是要让自己守于一种雌的、安静的、弱的状态,不去彰显自己的强大。如果在人际关系里处于强大的位置,最好把自己的位置放低。

能像溪流一般,把自己放到最低的位置,“为天下谿”。“恒德”就是指道永恒的功用,永远不会脱离道的功用,“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婴儿在刚刚出生的时候,身体柔软,呼吸均匀,他的心是特别纯净的,就像白纸一张,好和坏都归于零。历史上的一些智者,都把婴儿的状态看作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和智慧的表现。

“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己强大,却安于处在柔弱的位置,才能强而不折,得以保全。面对清廷的猜忌,手握重兵的曾国藩积极探寻保身进退之道。

道德经甘其食安其居(读道德经知其雄)(1)

曾国荃率领湘军围攻太平天国的中心城市金陵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已在覆灭的边缘,而曾国藩的声威正是如日中天。

曾国荃久攻金陵不下,曾国藩便苦口婆心地劝他把打金陵的功劳让一些给李鸿章,同时也让李鸿章分担些风险。他说:“金陵城久攻不下,我的意思是奏上朝廷请求准许少荃(李鸿章)亲自带领开花炮队、洋枪队前来金城会同剿灭敌军。如果李军大功告成,则老弟承受其辛劳,而少荃坐享其名。既可以一同接受大奖赏,又可以暗中为自己培养大福。单独享受大功名乃是折福之道,和别人分享功名则是得福的途径。若李军到了,金陵仍攻不下来,则朝廷对我们的责难也可以少一些,我们的责任也可以稍微轻一些。”

但碍于曾国藩的面子,李鸿章不愿与曾国荃抢功。虽然朝廷命令李鸿章迅速率军助攻金陵,而面对这个立大功的机会,李的部下也都跃跃欲试,但李鸿章都不为所动。

幸好,曾国荃不久后便攻下了金陵。但向朝廷报捷时,曾国藩却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他还一再声称,能成大功,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将同心协力,他们曾家兄弟全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更是多加美言。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白,守其黑”,白是内心的光明和信念,内心有光明信念和远大的抱负,你才能守得住这个黑,别人黑你的时候淡然一笑。

处于那种特别光亮的位置时,要保持昏暗的状态,以知为不知。把位置放低,才知道还有进步的余地,不然很容易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式”是规范的意思,当楷模讲。“忒”就是偏差。按照这样的道去做的话,就不会有偏离,不会有偏差。

保持低姿态的时候,就能看到更多人的优点,就会有进步的空间,坚持做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好。

道德经甘其食安其居(读道德经知其雄)(2)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一座寺院,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圆笑笑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脉茶水来,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荣,守其辱”。当一个人处于“荣”的境地,一定要尽量把自己的姿态放到辱的状态,如此才能不招辱,才有“荣”可言。

处在下部的下方的溪水、山谷,虚怀若谷,都是善于处下。雨下来的时候最先倾注的是低洼的地方,所以“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足”全面完整圆满。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就是原木。用原木来形容朴实厚道。一个人常德乃足的时候,德性充盈,按照道去做,那么就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一个原木把它截成各种各样,做成各种各样的器皿。

“圣人用之,以为官长”。一个原木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器皿,那么它在各自做成的器皿里发挥作用。

“故大制不割”,一个懂得“大制作”的人,不要把它分割成细细碎碎的。分成细碎的东西后,原来的那种气势,已经跟原来的没法相比。

厚道是最高的聪明。大智不割,复归于朴。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虽自人工宛如天开”,看不出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像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样,水平最高。

中国诗歌的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诗写的时间久了,把技巧都忘掉了,写出那诗就像随口吟出一样,自然而然不露痕迹。

一般人只看到身居高位的人处于花团锦簇之中,而没有看到他们正处于荆棘、陷阱和沼泽之中,他们正处在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稍有不慎,就会遭遇杀身之祸。西汉的公孙弘给我们指明如何避免这种灾祸。

道德经甘其食安其居(读道德经知其雄)(3)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境贫寒,后来人生逆转,贵为丞相。身为丞相的公孙弘生活依然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几碟素菜,严寒冬季睡觉也只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被,基本和普通老百姓一样。

后来,公孙弘的生活习惯、标准,被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当朝公开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俸禄,却一幅贫酸相,实质是使诈、以沽名钓誉、其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美名。

大朝廷上,汉武帝见此只得问公孙弘 : “汲黯所言都是事实吗?”

公孙弘跪地作答 : “回皇上,汲黯所说一点没错,满朝臣子中,他与我交情甚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满朝大臣们的面指责我,正击中了我的要害,我为列三公,生活水准却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两样,的确是我显得故作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番批评呢?”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生活工作清廉,不仅没有追究他什么,还更加器重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