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卑微却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事例(了凡四训福荫子孙事例9)(1)

躲雨舍衣护佛像,荫佑子孙受官禄

《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的父亲有一位交往很深、很要好的朋友,是浙江嘉兴人,姓包、名慿,号信之。

包慿的学问广博,才气很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中。科举的屡次受挫,让他对佛教、道教的学问兴趣渐浓,很注意研究。

有一天,他向东去卯湖游玩,因为躲雨,偶然进到一处乡村的佛寺里。因为寺内房屋坏了,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湿。当时,包慿就打开他的袋子,拿出十两银子给寺里的住持和尚,请他修理寺院房屋。

主持告诉他说:修寺的工程大,银子少,不够用,没法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松江出产的布四匹,还捡了竹箱里的七件衣服给和尚。这七件衣服里,有用麻织的料做的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佣人要他不要再送了。

但是包慿却说:只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能够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什么关系呢?

住持和尚听后流着眼泪说:施送银两和衣服布匹,还不是件难事,只是这一点诚心,怎么容易得到呀!

后来房屋修好了,包慿就拉着他父亲同游这座佛寺,并且住在寺中。

那天晚上,包慿做了一个梦,梦到寺里的护法神,来谢他说:你做了这些功德,你的儿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

出身卑微却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事例(了凡四训福荫子孙事例9)(2)

善心义举非偶然,家教严正显因果

包鼎,包慿之父,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受兵部(又说户部)主事,升郎中,俱有声绩,乞改南京礼部主事,出任安徽池州府的太守。包鼎育有七子,包慿是最小的。

经对浙江嘉兴包氏关系考辨,包氏家族在当时确是嘉兴望族,并与松江华亭漕泾望族扬氏(注:据史料称,包志岳父杨周,字起东,平生好文礼贤、轻财好义,巨富)、浙江平湖名门袁氏联姻,其家族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故事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包鼎仲子、包慿之兄,包志及其两个儿子包节和包孝。

包志,包鼎仲子、包慿之兄,入赘松江华亭漕泾(注:今上海金山区漕泾镇)杨氏得华亭籍,育有两子,一名包节、一名包孝。不过,包志命寿不长,早年游太学卒于京城。包志妻,杨氏家教甚严。明末松江人周鼐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出身卑微却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事例(了凡四训福荫子孙事例9)(3)

包节、包孝都还没有中进士时,一天有客来访,与包孝在客厅中谈话。

包孝母亲杨氏就在里屋问家人:“外边二郎在跟谁说话?”

家人回答说:“是某甲。”

杨氏:“谈的是什么事?”

家人说:“某甲说有一女子,姿色人品都很不错,但是家中贫困,劝我们二少爷买来作妾。”

老夫人杨氏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吩咐家人把儿子叫进来,训斥说:“某甲这种人,专门用花言巧语引诱年轻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你们不亲近贤人君子而亲近这种小人,不讨论文史道德而讨论买姬纳妾,我不能看着你们当败家子!

说完之后,杨氏随即拂袖而去,不再理睬两个儿子,以后一个多月也不跟他们说话。

于是,包孝每天早、晚两次跑在母亲床边承认错误,包节也是多次向母亲悔过。两人保证以后决不再与某甲这种人来往,杨氏才原谅了两个儿子。

在杨氏的严格管教下,包节、包孝勤奋学习,先后考取进士,一个在北京任监察御史,一个在南京任监察御史,分居南北“御史台”,以至《明史》评价两兄弟:“分居南北台,并著风采,又皆有至情”。因为包节、包孝治事精勤、家教严格、孝悌诚挚感人,去世后均得以入祀乡贤祠,受到后人恭敬和缅怀。

出身卑微却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事例(了凡四训福荫子孙事例9)(4)

忠义仁厚世代传,包氏子孙皆孝贤

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著《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所言,一个家族的兴衰与周围的环境、家教家风、个人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史料表明,嘉兴包氏家族效法包孝母亲杨氏,始终教导子孙以“孝”传家、以“正”做人、以“争”创业,为官造福一方、经商守义重信,后代孝子贤孙辈出。11代31人,功名在身的达16人,赠功名的4人,史载政绩卓著、刚直不阿者5人。

包鼎,包慿之父,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受兵部(又说户部)主事,升郎中,乞改南京礼部主事,出任安徽池州府的太守。

包志,包鼎仲子,号吾心,赠中书舍人。

包慿,包鼎七子,字信之,自号澄心居士,赠郎中。

包节(1506-1556年),包志长子,号蒙泉,字元达,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山东布政司东昌府(注:今山东省聊城市)推官,为东昌府知府的辅佐官,后经选拔征召进京,任监察御史。

包孝(1508-1553年)包志次子,字元爱,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中书舍人,任职期满后被选拔为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

包汴,包慿之子,字元京,号两江,嘉靖三十八年 (1559)进士,授南刑部主事,历江西司员外、云南司郞中,出为湖广佥事,官至四川参政(注:参政为官名, 即参知政事。明朝在各省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为从三品官职。)卒年六十九。

包林芳,又作桂芳,包慿之孙,官至河南布政司都事。

包柽芳(1534-1596),包慿之孙,明官员、藏书家。字子柳,号端溪,浙江嘉兴人。 包慿孙,包汴子,包世熙、包世杰父。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刑部主事、贵州提学使、 吏部郎中等职。隆庆三年(1569),在通州任盐运使判官,他主持修筑“包公堤”,颇利于国计民生者。

出身卑微却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事例(了凡四训福荫子孙事例9)(5)

附《了凡四训》原文: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

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参考资料:1. 袁了凡,《了凡四训》;2.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3.《庆阳包氏出嘉兴包氏关系考》。

郑重声明:部分内容源自百度、简书;图片源自网络。本文旨在弘扬传统文化,若涉版权或侵权,请联系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