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病房内,传来断断续续的说话声。

只见床上躺着一位虚弱的老人,她用尽力气拉着旁人的手,颤巍巍地说:

“妹妹,我心中有一牵挂未了。

我还有一个女儿叫陈鸿,她是我和乔年的孩子。

我迫不得已弄丢了她。

这件事是我这辈子的遗憾。

我想请你们帮我找到她,她是乔年留在这世上唯一的血脉了。”

说这话的老人是革命烈士陈乔年的妻子——史静仪。

为完成其遗愿,1989年2月25日,北京《文艺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乔年烈士有女陈鸿,天涯何处》的文章。

可在那个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80年代,想要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难度可想而知。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1)

《觉醒年代》剧照

那么,他们最后找到这个孩子了吗?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要想弄明白这些事,我们需要沿着历史的痕迹回到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

家庭不和,磨难童年

陈乔年,生于1902年9月2日。

其父是大名鼎鼎的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陈独秀

生母是陈独秀的结发妻子——高晓岚(又名高大众)

她是一个裹着小脚的传统旧式女人。

高大众的父亲始终坚持 “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她没有上过一天学。

在这样的环境下,其骨子里深深印刻着孝顺贤惠、忠贞专一的传统美德。

而此时的陈独秀,早已饱读诗书,并在17岁考中秀才。

可即便是差距如此之大的人,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结为夫妻。

情理之中,这段包办婚姻带给他们的大部分是痛苦。

陈独秀学识渊博,他认为无论男女都要读书。

刚成婚时,陈独秀曾兴致勃勃地拿出书本,想要教妻子识字,让二人能够贴近一些。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2)

高大众

可是高大众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她认为女子读书是败德,坚决不从。

陈独秀对她的行为非常失望。从此再也不提这件事。

除了学识上的差距,两人的思想更不在一个层次。

陈独秀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经常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到处在外奔走;

而高大众只是一个目不识丁,满足于平凡生活的家庭妇女。

她足不出户、墨守成规,拒绝新思想;

甚至觉得丈夫所做的这一切是大逆不道的。

陈独秀的朋友曾经评价过高大众:

“她完全是旧式的,与陈独秀的思想相隔距离不止一世纪。”

这些差异导致二人经常发生争吵。

1901年,陈独秀想要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

可由于此时家中并不富裕,拿不出这笔闲钱。

一筹莫展之际,他突然想到曾经看见妻子高晓岚的嫁妆里有一个金手镯。

只要把它卖了,就一定能凑够资金。

陈独秀知道这样“算计”妻子的嫁妆不够君子。

可是如果他想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就必须暂时藏起所有的“道德”。

他请求妻子卖掉镯子。

可是高晓岚一听,直接拍桌而起,一口回绝:

“不可能!你是有家室的男人,搞不好会杀头的。”

对于高晓岚的无情拒绝和指责,陈独秀愤然摔门而去。

而这一走,就是宣告着夫妻二人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3)

陈独秀

一直到1909年底,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姐姐家。

时年21岁的她身材窈窕,容貌秀丽,是当时有名的才女。

连李大钊都曾赞她“婉约如李清照”。

住在姐姐家的这段时间里,她与姐夫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

高君曼接受的是新式教育,思想开放。

她早就倾慕陈独秀的一身才华,认同他的思想主张,敬佩他敢为天下先的豪气与胆量。

每日的交谈是二人最快乐的时光。

谈理想、谈反封建礼教、谈新文化运动、谈救国抱负,越是交谈越觉得相见恨晚。

面对这样一朵有思想、有才华的解语花,陈独秀觉得这才是该携手一生的人。

爱情的力量使他们无所畏惧。

最后不顾家人反对,二人私奔至上海并公开同居结婚的消息。

而此时的高大众一人在家中奉送公婆,养大儿女。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4)

高君曼

可想而知,这样的父亲在儿女心中的印象。

孩子们对他颇多怨言。

他们心疼母亲的辛苦,忍让、艰辛;

痛恨父亲的绝情、冷血、自私。

以致后来陈延年、陈乔年到上海后也对父亲一直心存芥蒂。

非但这样,老家的生活是危机四伏的。

由于父亲在外的“革命”,孩子们经常遭到不明人士的攻击。

最小的儿子陈松年晚年时,曾回忆起一件事:

“当年计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我父亲被捕入狱。

袁世凯便派人到老家,想要抓将我和哥哥们一网打尽。

幸亏延年哥和乔年哥听到抓捕消息,赶紧带着我逃跑。

只是到翻墙的时候,大哥和二哥因为年纪大顺利翻过去了。

可3岁的我一下子失足摔进邻居家的澡盆里。

幸运的是,邻居佩服父亲的勇气与大义,也可怜我遇到的磨难。

紧急之下,她帮我脱下衣服摁在澡盆里,当成自己的孩子正在洗澡,躲过了搜查。”

历尽磨难的童年,让陈延年和陈乔年逐渐明白父亲口中的“大事”有何意义;

这也让他们心中更加向往,希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做点什么……

确定信仰,脱胎换骨

1915年,革命杂志《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5)

此时社会上新旧二种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交锋。

很多有志之士纷纷来到上海,渴望找到冲破黑暗,改变蒙昧的方法。

陈延年和陈乔年也不例外。

他们在老家时上的学堂还是旧式的。

整日摇头晃脑背诵四书五经让兄弟两感到厌倦,他们迫切想要接触广阔的天地。

于是,陈延年和陈乔年写信给父亲,表达了想要来上海的愿望。

对于两个儿子的想法,陈独秀还是很支持的。

在他的建议下,二人进入同济大学学习法语。

这段经历练了陈氏兄弟坚韧不屈的意志;

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对他们家有过不少议论。

原来,陈独秀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他对兄弟二人十分严苛,从不给二人生活费、学费。

他觉得想要承担大任,必得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

就这样,延年和乔年只能白天打零工,晚上去法文学校学习。

没有睡觉的地方,就直接住在地板上;

饿了吃大饼,渴了就当街找点水喝。

只不过艰难的境遇没有让他们退缩,反而更加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6)

陈延年 陈乔年读书处

两年后,兄弟俩成功考进了震旦大学。

青年人的热血让他们迫切希望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能改变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

可毕竟缺少经验和判断能力。

在大学里,他们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后来经无政府主义者吴稚辉介绍,二人于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

法国留学是陈延年和陈乔年人生的重大转折。

从这里开始,他们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彻底改变……

1921年初,无政府主义者吴稚辉主导的“华法教育会”突然宣布解除与来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经济关系;

并且侵吞了大笔国内邮寄来的学生救济款。

因为没有救济款,学生们的生活陷入了困窘。

没钱吃饭,更没钱交学费。

同年2月,法国当局以学生未缴学费为由,强令学生们退学。

无奈之下,400名留学生在周恩来等人组织下来到中国驻法使馆前请愿,希望使馆能够协助他们解决此事。

可是却遭到了法国警察的毒打和驱赶。

经历这一切后,陈延年和陈乔年陷入了迷茫。

他们不知道今后中国的道路该往哪里走。

就在此时,他们结识了同样来留学的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人;

且通过他们了解到什么是马克思理论、什么是共产主义。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7)

陈独秀 陈延年 陈乔年故居历史照片

这个新思想给陈氏兄弟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明白要彻底瓦解封建制度、要改变中国的命运需要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指引。

这一刻起,他们告别了无政府主义。

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双双被捕,悲痛欲绝

1924年,为革命的需要,延年乔年先后回国。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双重残暴统治下。

人们食不裹腹,生存更是没有保障。

看到这些惨状,陈延年坚定了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才能彻底推翻统治阶级。

1925年6月29日,陈延年、邓中夏等人组织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仅2个月,香港有25万工人参加,宣告破产的商店就有3000多家,港英当局每天损失达180万元。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8)

陈延年

1927年,在一个交通站,陈延年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了。

事实上,敌人一开始并不知道他的身份。

看穿着打扮,就是个很平凡的农家少年。

顺势,陈延年说自己是个做粗活的帮工,敌人也没有怀疑。

因为他的身份没有暴露,所以得以从狱中给好友汪孟邹传出来一封信。

信中写道:

“我被暂时拘押于某处,我是正式工人,不会有多大嫌疑,过几天审讯完后就能释放了。现在我的衣服都破烂了,请先生替我买一套布衫裤送来。”

通过字迹,汪孟邹一眼认出了这是陈延年的笔迹。

他十分激动,决心要把人营救出来。

只见其拿上信就去找到与陈独秀私交不错的胡适。

听闻此事,他自然是慨然答应。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9)

胡适

可是没想到,他的这一好心却成了最大的错事。

胡适没有多想,找到当时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吴稚辉;

加之想到他与延年算是旧相识。

万万没想到,吴稚辉就是一个奸诈小人。

他记恨当年陈延年早年退出无政府主义,转投共产主义。

延年的入狱让他找到了报复的途径,他打电话通知了国民党当局。

为了从陈延年嘴里得到党组织机密,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

各种酷刑一一用尽,可是却没有撬开陈延年的嘴。

敌人失去了耐性,决定处决陈延年。

1927年7月4日,他被押到了刑场。

刽子手逼其跪下下接受处决。

陈延年怒斥敌人:

“革命者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

此话一出,敌人恼羞成怒,蜂拥而上,用乱刀砍死了陈延年。

就这样,一位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革命战斗上,一生没有谈过恋爱、没体会过多少人生快乐的人死在了1927年;

死时,年仅29岁。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10)

《觉醒年代》剧照

陈延年在老家的亲人听闻这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

虽说家人知道他在做危险的事,但人总是有侥幸心理的。

当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还是难以接受。

祖母受不了打击一下子病倒了。

家里没有能主事的人,此时的陈独秀在上海也是毫无音信。

无奈之下,二姐陈玉莹带着17岁的陈松年从安徽赶到了上海,想要给大哥收尸好让大哥能入土为安。

可是狠毒的敌人怎么会允许一个不向他们屈服的共产党员能好好安葬呢?

他们用枪驱赶姐弟二人。

无论她们怎么哀求,都不允许带走大哥陈延年的尸身。

姐弟二人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

在原地,抱头痛哭。

可是在当时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他们还能怎么办呢?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11)

陈玉莹

陈玉莹心中很痛,她亲爱的大哥走了。

可是她却连其尸首都没能收回。

同样悲痛的还有陈乔年。

他憎恨当权者,可是他更明白:

革命仍在继续,中国的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命运还前途未卜。

大哥的牺牲更加坚定了他做为革命者的脚步,他投入到更加紧张的工作和战斗中。

巧妙与敌人周旋、秘密恢复被敌人严重破坏的党的基层组织、重新凝聚革命力量……

乔年带着哥哥那份热情,为我党革命事业发光发热。

好景不长,1928年2月,在一次参加会议区委组织部长会议时,由于叛徒唐瑞林告密,陈乔年被捕了。

被铐上手铐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一入虎口,势难生还”。

可既然选择了这条荆棘从生的路,就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随时为革命牺牲。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12)

《觉醒年代》剧照

得知乔年被捕,党组织积极派人组织营救。

他们抓住敌人只知有陈独秀的二儿子,但不知具体是何人的情况,计划让狱里的一个同志周之楚顶替陈乔年。

周之楚明白这样的安排是出于革命的需要,陈乔年出狱后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他。

他大义凛然地同意了组织这个安排,想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同志,用自己的牺牲来为革命做最后一点贡献。

可是周之楚的父亲是位华侨商人,他在国外听说儿子入狱后便赶来营救。

这一下陈乔年彻底暴露。

与大哥一样,陈乔年在狱中也受尽酷刑。

曾经被同志们戏称为“最漂亮的革命者”,如今满身伤痕,被镣铐锁住的双腿双手处血肉模糊。

只是敌人百般拷打,他没有吐出一个字。

据当时一同关押的狱友后来回忆道:

敌人打算杀害陈乔年和其他三个同志前,决定把他们三个从龙华监狱转移。

但还是狱友们纷纷送别他。

那一刻,大家心里都明白,

这一次转移,他们面对的就是阴阳两隔。

众人心里都非常难受,个个强忍泪水。

可陈乔年却鼓励大家为革命保重身体,将来出狱后继续为党工作。

他留在这个世上,留给大家的最后一句话是: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13)

陈乔年

仅仅时隔1年,陈玉莹带着弟弟陈松年又来到了上海。

这次是要给二弟收尸。

接连二个兄弟的牺牲让陈玉莹精神上大受打击。

当得知她一向疼爱的弟弟受尽折磨而死,她再也承受不住了。

后来一直身体不好,引发血崩去世了。

她是笑着去世的,她想哥哥和弟弟了;

她要去与哥哥和弟弟相约来世,来世还要做兄弟姐妹。

几个孩子相继去世的打击令母亲高大众一病不起。

两年后溘然长逝。

而此时,为乔年的死痛不欲绝的还有一对母女……

烈士遗孀,多年寻找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是陈乔年与妻子史静仪通信中的一句话。

他找到了他的人生伴侣、革命战友。

他体味过爱情的美好。

总算是在他那短暂的人生中有一点点小小的安慰了,

二人结婚后,史静仪曾生了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给家庭带来了不少欢乐。

可是随着陈乔年的入狱,史静仪多方奔走相救,儿子患病后没能及时救治,1岁时就夭折了。

陈乔年牺牲后,史静仪非常痛苦。

失去爱人的她不知生活的方向,整日以泪洗面。

就在她想要自尽跟随乔年远去时,她发现肚子中有了孩子。

这是陈乔年在这世上唯一的骨血了。

她一下子振作起来,发誓要平安生下她并保护好她。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14)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时的上海形势紧张,敌人大肆破坏革命,搜捕革命者人。

为保护陈乔年唯一的孩子,组织上研究决定给孩子找户人家收养;

并把史静仪送去莫斯科。

史静仪即便百般难舍,但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量,还是同意了。

她给孩子取名陈鸿,送到了一户苗姓人家手里,后来取名苗玉。

再送走孩子那一刻,她死死抱着襁褓中的孩子,不愿放手。

视线早已被泪水模糊,口里不断重复着:

“对不起,孩子,是妈妈对不起你。你一定要好好的,等着妈妈。”

可终究是美好的愿想罢了。

到苗家后不久,因苗家父母双双得病,不得已之下,她又被送到了一户陈姓人家。

而同时,上海党组织连续遭到特务的破坏,人员几经变换。

至此,上海的党组织便失去了陈鸿的消息。

1936年,苗静仪从莫斯科返回上海后,心里放不下这个女儿,想要找回她。

可是当时已完全失去了她的消息;

再加上时局又动荡,

她始终没有办法达成这个心愿。

至此后几十年中,她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这个亏欠了的女儿。

可令她遗憾的是,直到她逝世,都没有陈鸿的消息。

临死前,她拉着妹妹的手,郑重的拜托妹妹一家帮她寻找,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4年,在众人努力下终于找到了66岁的陈鸿,现名苗玉。

苗玉这一生并不顺遂。

陈乔年 死(陈乔年遗孀弥留之际求妹妹一事)(15)

苗玉

被转送后,她住过牛棚、讨过饭,吃尽了人间苦。

但似乎身体内流淌的烈士后代的血液已经注定。

她也走上了当兵的道路,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女战士。

那是在1944年,新四军的一个女干部问苗玉要不要参军,苗玉很高兴的答应了。

她觉得找到部队这个家就如同找到一生的归宿。

苗玉的一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但她依然心存感激。

感激父辈的流血牺牲、感激共产党;

她也有遗憾,因为一生没有见过父亲母亲;

她更盼望着,盼望着如果真的有来世,还想和他们做亲人。

这一次她要好好的感受、尽情地在父母身边撒欢,她要再做一次他们的女儿!

后记

那个年代是悲惨的年代,但也是热血的年代。

有延年乔年这样的革命者在看不到一丝光明和希望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探索着哪怕是一点点微弱的光。

他们把最宝贵的生命押上,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

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条向着光明却明知是赴死的道路。

他们有父母亲人、妻子儿女,但是他们为了别人的家庭圆满而毅然放弃了自己的。

他们拼尽了全力誓要给后代子孙一份幸福安康,因为那是民族存!活的希望。

愿我们的烈士英灵在天安好!愿你们的亲人能够在天相遇!希望下辈子再做一次亲人!

参考文献

[1]李朝全.觉醒年代两兄弟(下)[J].山西文学,2022(05):133-144.

[1]卢中煤.陈乔年在北京的革命活动[J].学习与研究,1988(07):56-57.

[1]徐修宜.关于陈延年和陈乔年的生年[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2):15.

央广网《陈乔年:信念的坚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