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乎有点怪怪的,我们不是纯人吗?就像有的男人说:我是个纯爷们一样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本来呀,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只是有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形下二者所占百分比不同而已谁能说自己是百分百的天使?谁愿意说自己是百分百的魔鬼?(是也不好意思说吧)不说是天使吧,在狗的眼中,狗狗会说,我再怎么也是狗,但你呢?是人吗?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在你眼里有几分像从前?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在你眼里有几分像从前(你有几分像人)

在你眼里有几分像从前

这个问题是乎有点怪怪的,我们不是纯人吗?就像有的男人说:我是个纯爷们一样。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本来呀,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只是有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形下二者所占百分比不同而已。谁能说自己是百分百的天使?谁愿意说自己是百分百的魔鬼?(是也不好意思说吧)不说是天使吧,在狗的眼中,狗狗会说,我再怎么也是狗,但你呢?是人吗?

 被丰子恺称作十分像人的人有一个,是弘一法师。丰子恺说:“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就是现在说,是国宝大熊猫级别的吧。丰子恺自己也说:想做十分像人的人,而实际上没做到几分像人的人。

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我们可能是一位纯天使,但也可以是一个魔鬼。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称砣就是一个人的良心。做人是一种修炼,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如果没有底线,那所有的道德、法律约束在自己身上全部会灰飞烟灭,在罪恶的天空天马行空了。

不能让思想习惯成自然。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张瀚初任御史参见都台王廷相时,王廷相给他描述了一桩见闻: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他从灰厂到长安街时,还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些话,“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后来,张瀚升任明朝吏部尚书,建树颇多,我想与他牢记这些话不无关系。巴甫洛夫说:“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万物之发端必于“一”,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一”,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说对象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有一种效应叫“破窗效应”:如果建筑上有一扇破窗,不及时修好,就有人会破坏更多的窗户,整个建筑物上的窗户就会百孔千疮了。破窗效应是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多做几分像人的事儿,与智商无关。不是有土耳其谚语说:“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吗?有了这根“矮树枝”的位置,做点好事并不难。在山脚下的人也没有必要羡慕在山巅之上的人,因为双方在对方眼里,都是渺小的。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或许走着走着,天就黑了,黑了就黑了吧,正好睡觉。或许在天黑的时候,走着走着天就亮了······

按《圣经》载,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原来生活在伊甸园中无忧无虑的,但在蛇的诱惑下,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不是人见人爱的小苹果,是大苹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如果是真的,那我们该庆幸他们吃了,如果不吃?还有我们吗?想不通的是,亚当夏娃吃了能分辨善恶的大苹果不好吗?难道混混噩噩就值得高兴?也不知道上帝是怎样想的。难怪宋代诗人张元干说“天意从来高难问”。我们能分辨善恶了,就应该将恶在思想上行动上驱逐出境,让善多多占领阵地。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说:“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黑暗中我们看不见别人,只能看到自己,正是“三省吾身”之际;光明中,为融入社会,将自己的一部分思想关闭,以求和谐。但愿是将恶的部分关闭了。

人是带着问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问号是乎越来越少。但我们还是要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有几分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