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无文字当安命,喜有儿孙要读书。

清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涵所撰。

上联自谦没有文章可以流传世上,自己应当乐天知命;下联为下一代的好学而兴奋不已,喜表于联。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1)

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清代学者王士禛家中悬挂着的祖传的一副对联。先人告诫子孙,用心良苦。

古人教育子女,多半是耕读为本、勤俭治家,男耕女织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读书修身可以过一种文化积累的精神生活,这表现了古人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2)

富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

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诗书。

清代诗人蒋心余所撰,并将这副教子联挂在祖宗牌位两旁,要子孙永远记住。

富贵无常,所谓“富不过三代”,只有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是值得依赖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代长”。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3)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树木起风云。

清代山东淄博人毕际有,重价请一位状元公撰写了这副教子联。

上联教导读书,下联以“十年树木”来比喻“育人”。

类似的对联还有清人谭锺麟撰写的,“万卷藏书宜子弟,千章杞梓荫云天”;

以黄庭坚诗句作为上联,梅尧臣诗句作为下联的集句联,“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

不知作者的一联,“留物与儿孙,未必黄金美玉;立世靠自己,定当品高学优”。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4)

贫不卖书留子读,老犹栽竹与人看。

这副对联出自《增广贤文》。

上联说再贫穷也不卖书,留给子孙读。

人类的进步和家庭的发展都离不开读书学习,汲取知识。一个家庭遇到暂时困难之时,要想走出困境不能急功近利,尤其不能减少教育投入,放弃子女学习,否则只会陷入越贫穷越无知,越无知越贫穷的恶性循环。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即使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也要加大教育投入,让子孙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

下联说年老之后还要栽竹子,留给别人看。

文人雅士给予竹子以虚心、高洁、坚韧的寓意象征。“老犹栽竹与人看”是激励人们保持美好晚节,以身作则,影响后人,为世界留下一道亮丽风景。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5)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所撰。

郑板桥通过这副对联教育子女要精读一些好书,做人要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6)

少读书,便是低天分;

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清代文人王之春所撰。

上联说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读书少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下联教导儿孙不要刻薄,言行刻薄是真正的大糊涂。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7)

入世须才更须节,传世积德还积书。

晚清贺子贞集《争座位帖》字联以教子。

《易经》上说“崇德广业”,贺子贞教子也强调品德比才干更重要,积德之外还要积累知识文化。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8)

甘守清贫,力行克己;

厌观流俗,奋勉修身。

清代学者孙寄圃所撰。

清贫自守,淡泊明志,可以免却人生很多烦恼;克己修身,自强不息,可以带来人生无限机遇。

关于教子勉学的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9)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辛好作人。

1924年冯玉祥为他即将出国留学的儿子写了这副对联。

“无我”也就是没有妄求,没有妄求自然少了烦恼。

“历尽艰辛”固然是艰苦的生活,但是艰苦的生活能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能力,所以李嘉诚说,“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只有吃苦耐劳才能苦尽甘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