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好山好水好风光(嵊州人走世界人说山西好风光)(1)

山西老农 (宓风光 作)

嵊州市好山好水好风光(嵊州人走世界人说山西好风光)(2)

碛口镇

嵊州市好山好水好风光(嵊州人走世界人说山西好风光)(3)

李家山村

嵊州市好山好水好风光(嵊州人走世界人说山西好风光)(4)

刘文西题字“九曲黄河第一镇”

这次随嵊州摄影家协会一起去山西吕梁地区艺术采风,为期5天。我曾在20多年前去过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晋祠四十四尊彩塑像、乔家大院等名胜,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博物看山西。”脍炙人口的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提到过太行山、吕梁、汾河水,这次我们真是沿着这条母亲河古道、吕梁地区的古村落为采风地,一路寻访,一路惊叹。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为邻,西与陕西相望,南与河南接壤,北与内蒙古毗连,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山丘高原。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2019年12月26日凌晨,我们一行15人从萧山机场出发,抵达山西太原机场。出口处的太原摄影老玩家老李早已笑呵呵地等候着,我们的所有行程均由老李安排。同是搞摄影艺术,老李义不容辞地做起向导兼艺术顾问,加上他对摄影的专注与指导,给我们这次黄河古道之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出了机场,老李已派车接我们上车。汽车往西边沿黄河高速、省道一路前行,经过4小时的车程,抵达我们的第一站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果然名不虚传。日落西山之际,晚霞折射在古镇的建筑群上,琉璃砖瓦熠熠发光。几百年的风吹日晒,依旧完整而壮观,加上建筑群的描龙绘凤具有匠心独到之魅力,还有更多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物,称之为建筑上三雕艺术。这些雕技体现了西北人的聪明与智慧、古朴与雄浑,也尽显江南的巧工细作。我猜想,那年代肯定有不少南方工匠出远门前往那里谋生,虽无考证,但从这些雕品可窥见一斑。古镇的建筑群错落有致,依山而建,梯道略陡,间隔有距,均以圆洞式的砖石而建,许多大门口前设有古朴浑厚的石雕狮子,刻有图纹的石墩。据当地人讲述,这里的古镇均建于明代年间,属晋商聚集地,从商贸、店铺、货运、码头、工匠等等融合的闹市古镇可以想象,那里曾经是个繁华之地。

这些古镇建筑群与江南民居的风格迥然不同,早已激起艺术家们的强烈欲望。大家纷纷拿起手上的“家伙”咔嚓起来,老李还特地带上老伙伴李大爷,一身山西北部老农装扮,留着山羊胡髯,一根长烟竿、羊皮烟袋、老羊皮袄、黑棉袄、老棉鞋。已过花甲的李大爷,一身健硕,爽朗的笑脸上皱纹舒展,他充当起我们的临时模特,每到一个古村落,一处民居前,一个村舍窑洞口,一条蜿蜒小道,一个石门槛,一具石磨盘,他的一站、一坐、一颦一笑,都成这些镜头的亮点,极大地丰富了山西民俗的韵味。

晚霞已悄然降落,西边的余晖拂照着这个历史古镇,暗灰色的砖墙、黄土山脉、黄河的冰块激流,依山的村落,袅袅炊烟四处燃起,共鸣起一曲生命的乐章,让这些艺术家们心灵陶醉,激情喷涌。在寂静的古镇上,只听见咔嚓声与黄河口流冰块撞击声,共奏美好乐章。

民族瑰宝,生命的赞歌

夜色降临,古镇一排排耀眼的红灯笼倒映在河道上,刺骨的寒流依旧不减艺术家们对美的憧憬,不断捕捉着这动人的夜景。

第二天,按老李的行动计划,我们前往西湾村、孙家沟村、李家山村,为了抢赶充裕的日光,团队成员个个精神抖擞。大家带好装备,准时出发,行程大约1小时,在这2019年的冬寒年尾,来到黄河古村落,感受这里的一村一舍,一草一木。

一路歌声笑语,还时不时抓住时机,透过车窗抓拍远处的山峦、贫瘠的山沟。冬季的枣树荒芜苍老,绿色已荡然无存,晃眼的是一片片一串串的黄色玉米,以及挂落在枣树上稀稀落落褐红色的枣粒。

古村依山梯建,一排排窑洞式风格,门面用砖石堆砌,家家都有不同大小园子及石磨、家具,窑洞内有供暖设施,门外用花布被襟做门帘以挡风寒,遗憾的是村里人烟稀少,这里的村民还保留闲期一天吃两顿餐的习惯。走进村内,环境干净,很少看到废屑杂物,村村均有负责清扫的护理人员,还设立了像城市样的垃圾箱,党建标语随处可见。虽然人烟稀少,但他们依然对外来客人笑容可掬,可见民风淳朴、勤俭善良。

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他们的非遗博物馆。该馆建筑古色古香,砖木结构,门口挂着大大小小的非遗、绘画、摄影基地一类的牌子,进去还参观了一个十几人联合举办的古村落水墨山水画,水平参差不齐,但透出了画家们到这里采风后的浓浓乡情,同时也记录了这里的村风村貌。同行摄影家已迫不及待地拍摄起他们自己想要的作品来,用他们独到的眼光去发现这里的美,老李也顺应这些江南摄影艺术家的需求,摆起POSE。

一排排窑洞,蜿蜒曲折的山道,稀落的枣树枝,黄土地,阴落的残雪,石门柱,拴马桩,老磨盘,都成了他们“去发现美”的好景点。太阳正当头,老李呼唤大家午餐已到点。今天的午餐是当地临县的新老摄影家主席设宴招待,虽谈不上丰盛,但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面食是他们的主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称为“世界面食之根”,也有人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历史也记载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人也喜欢上了面条,将面条各类品种发展到400多种。李大爷说:“来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面食。”食在山西不无夸张之感,面粮品种繁多不一一论述了,只说山西面塑在我的记忆中,堪称一绝。它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浑厚,手法朴实洗练,并富有传统的寓意与雅拙之美,更具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也成为当今的传统非遗之一。

摄影家们总有共同语言,几杯汾酒下去,餐桌上无论南北东西谈论的主题已三句离不开本行了,谈创作,交心得,论构成,议后期制作等等,一餐友好的东家宴请餐成了一场浓浓的摄影与艺术的研讨会。最后临县的新主席备好厚厚的早已签好名的个人摄影集赠给了我们,我们也回赠了嵊州摄影集,成了最好的廉洁互赠的礼物。

下午依然对这些古村落进行拍摄采风,民风民俗随处可见,黄土地的厚重质朴,黄河的雄浑壮观,窑洞的特色民居,垂挂着的一串串橙黄色玉米棒,成了最亮丽的一道道风景。剪纸是山西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在礼堂上给人透空的感觉和美好的艺术享受。在山西,家家户户的窗户都贴有剪纸,那些年过半百的大娘大嫂和纯朴俊美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纸成花样。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处处透出质朴的民风,寓意吉祥安庆,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也成了当地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活的记录,更是生命的赞歌。

壮哉美哉,黄河十里画廊

几天里,我们走访了李家山、孙家沟、西湾村,感受到这里的浓浓乡味,无论民风民俗,还是革命老区的乡里乡情都成了我们采风中的一部分。大家虽身心疲惫,在村落中走陡路,过冰河,爬丘陵,品面食,带着沉重而昂贵的“家伙”,有的还带上航拍器,依旧斗志昂扬,对艺术的激情不减。

时间过得飞快。最后一站,我们将去观赏这里的碛口黄河十里画廊,为赶上好阳光,必须下午5点前到达,行程大约160多公里。中饭后,大家饶有兴趣地驱车前往,由于路面正在修建之中,路况很差,一路颠簸,坎坷不平的路面加上有些路段封路绕道,迂回穿梭中,大家纷纷抱怨,但想着将要捕捉到美好的景色,坏心情荡然无存。几天的辛劳及不眠之夜,加上一路折腾,成为身心的极度考验。有些凸凹路段,司机不得不“轰”大家下车,一起搬石块垫上才缓慢通过,这样颠簸了4个多小时,才赶到目的地——碛口黄河十里画廊。

晚霞迟迟不肯下山,仿佛等待着这帮挚爱艺术的“疯子”。当奇峭怪石展现在眼前时,大家顿时兴奋起来,抄起“家伙”赶跑拍摄,还剩下半小时时间的晚霞,再不跑,这一切美景便成“瞎子观象”,不分东西了。

碛口黄河十里画廊,在山西临县碛口溯黄河北上开阳段约1000米,是碛口有名的景点,称为“鬼斧神工”毫不夸张。以黄河水蚀的浮雕气势浩大壮观,东岸石壁陡立,壁上渐有黄河水经千万年来的自然冲刷、风蚀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横生、千奇百怪的壮丽图景,特殊的岩石经几千年黄河水的冲刷岩浆与不同化学质地腐蚀自然形成的印记。这些天然石雕,可任意去想象你脑海记忆中的人物、山水、飞鸟、走兽,令人目不暇接。真是母亲河黄河魂!

为了让大自然留下的美好景色供更多人欣赏,政府在修建道路,以促进当地旅游开发,也使我们一路折腾的抱怨烟消云散。

夕阳悄然下山去了。西边紫红色的余晖依然透出大片的亮意,大家纷纷走上黄河岸边,踏着冰块漫步在河滩边。壮哉,美哉,母亲河!

回来依旧在路上折腾将近5个小时,一下午来回近10小时车程,着实把大家累得够呛。但抱怨没了,昏昏欲睡的艺术家们已把这些美好的记忆留在脑海中,摄录的镜头成为大家心爱的杰作,艺术总是与思想、劳动结合,代价是沉重的,等待成果的喜悦又是漫长的,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山西采风已将收官,回到旅店已近晚上10点,饥肠辘辘,又开始一场狼吞虎咽。旅店一排排红灯笼格外耀眼夺目,倚栏眺望,缓缓前行的黄河水让人浮想联翩,虽然疲惫至极,竟毫无睡意。

12月29日即将回程,上午稍有空隙,大家再次踏入古镇,进行穿街走巷的拍摄采风。在黄河边上观望这座古镇,格外古朴雄浑,在城墙外长达50多米的墙面上,醒目地写着“九曲黄河第一镇”七个大字,一看,竟是嵊籍著名人物画家刘文西题。刘文西虽与世长辞,但留下的这墨迹,让我们这些“老乡”深感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