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央之所以能如此出色地演绎那些角色,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肖央电影误杀深度解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肖央电影误杀深度解析
肖央之所以能如此出色地演绎那些角色
就像大学同学评价的那样——“像真人”
这在当下实属难得
本刊记者/李静
脱下深色羽绒服,里面是一件款式最普通的半旧黑色线衣,如果在街上与肖央擦肩,他就是一个轻易可以混入人群的平凡中年男人。在北京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上学时,总找他拍作业的同学评价过他,“为什么总找你啊?因为你长得‘像真人’”。
某种程度上,“像真人”也是他自己的选择,甚至是少年时代就开启的审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就喜欢看这类角色——普通人,尤其普通中年男人,总觉得这种人最能体现男人之苦,特别有故事。”肖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山田洋次的作品:《寅次郎的故事》《远山的呼唤》……在他眼中,中年“loser”是种有魅力的形象。即便是那些英雄角色,他也更欣赏人物弧光的起点。
这种长在他审美上的日常和草根,自然体现在了作品中:一炮而红的《老男孩》、传唱到大街小巷的《小苹果》,还有差点摘得金鸡影帝的《误杀》里的角色“李维杰”。
今年12月17日,《误杀2》上映,相较于《误杀1》,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一脉相承的是,肖央仍然扮演一个平凡到尘埃里却面临巨大困境的父亲,那是他所欣赏也擅长诠释的男人之苦。
林日朗不是李维杰
《误杀2》改编自豆瓣评分8.4的美国老电影,由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迫在眉梢》。肖央饰演的林日朗和李维杰有相似之处,身处底层,对抗强权,为了保护家人而孤注一掷。但林日朗又绝不是李维杰,肖央倒没有理性地去刻意避免人物可能出现的重复,他习惯用感性去理解不同的角色,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真的投入到人物中了,他们自然会分别开。
走出角色再回头去看,肖央觉得李维杰更接地气,更有传奇色彩,像一个隐藏在民间的高人;林日朗是落魄中产,受过教育,有文化,也更温柔,很多行为是感性的,他们的气质完全不同。
由于制作原因,《误杀2》的拍摄与故事发生顺序颠倒,也就是说,最后的高潮戏份最先拍摄,故事的发生、起因则放到拍摄后期,这对演员是极大的挑战。例如林日朗劫持市长那场戏,肖央有一段长独白,那是肖央安全区以外的表演。面对一千多群众演员,下着大雨,他需要控诉,也像是演讲,那是影片的戏眼,但在拍摄时,前面故事的起承转合还都没有“发生”,肖央需要自己脑补。他给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沉入情绪,还喝了点酒“压惊”,去体会一个小人物在怂了半辈子后,一生可能只出现一次的爆发。
让肖央感触颇深的还有另一场戏:林日朗对达马医生的贿赂。两人在达马医生的办公室,有一段激烈的冲突,林日朗付出一切却发现结局无法挽回,于是在绝望中放下所有尊严。这场戏拍得很顺利,很快过了,但回去睡了一觉,怎么琢磨都觉得还能更好,他不想要一个仅仅合格的行活,他的表演方式是沉入人物中,理解人物情绪里那些更细更深的幽微之处。在他的坚持下,这场戏拍了第二次。导演戴墨说,拍摄这场戏的当下他在监视器前就“绷不住了”,后期制作时更是看一次哭一次。
肖央并非表演科班出身,但他自认为从小就是个敏感的人,对人的精神世界感兴趣,上中学时开始看心理学书籍,总想去寻找人们感情和情绪的来处,为人的行为寻找答案。他从小学习画画,每次画人物,他也觉得应该画人的精神世界,只要这样想,就基本能画好,一旦去追求技术,反而画不出什么。这让他更加想去探究人的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常年对心理学的兴趣在艺术上帮助了他。他表演人物更愿意揣摩人的心理,行为的勾画仅是露在水面的浮冰一角,人物情绪和内在逻辑才是水面下的巨大冰山。情绪的观察很多来源于他自己的经历。
肖央有过苦日子,当然,这些苦是寻常之苦,毕竟很少有人真会遇到影视剧中的巨大冲突与绝境,但他感觉这类情绪是一个系列。片中人物体会到的是极端,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类事件的低配,他自己也不例外,那些被生活啪啪打脸的时刻,那些在自己能力边界之外的事情,都成为他表演时的厚土。
“别人都跑几圈了,你还没动”
印象中第一次被生活教训,是肖央年少的时候。
1980年肖央生于河北承德一个工薪家庭。小时候他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调皮捣蛋,功夫不下在主课上,而是喜欢画画,他觉得一拿起画笔就能感受到自由。老师自然不喜欢他。好几次,背着画夹走在路上,老师和同学的议论飘到他耳朵里:“哎呦就他?还学画画?”几年前的一个综艺上,肖央回忆起自己的初中生活,说自己十几岁时,就对beyond的那句歌词深有感触:“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初中毕业,他没考上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复读一年后,他干脆定了更高目标,报考中央美院附中。再考,仍然落榜。那时,他的初中同学都已经升入高二,在一个完全是熟人社会的小镇上,家人压力很大,对肖央说:“都说赢在起跑线上,别人都跑几圈了,你还没动呢。”可他还是想再试一次。
第二年,他参加了央美附中的考前培训班,白天上文化课,晚上上专业课。为了节省住宿费,肖央没去培训班的宿舍,而是在胡同里和同学一起租了间房,三个小伙子挤一张双人床,和房东老太太只有一帘之隔。后来又挤进来一个同学,有一个人只能睡在衣柜上。
两次复读,三次中考,肖央终于考入央美附中。但高考时,他却没有选择中央美术学院,而是北京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理由很简单,“毕了业得有份工作吧,我得先生存下来。”肖央说。学了四年专业美术,他觉得做画家有点孤独,画了很长时间,画的东西也不一定和社会产生关系。他也隐约觉得像是种召唤,让他想去探索其他领域。
大学四年他被同学称为“活儿王”,当助理、画插画、拍广告……他没再花家里一分钱。毕业时,他已经在广告界小有名气,也攒下不少客户,其中,就有和他结下深厚情谊并成为日后合作伙伴的好友——当时还是一家小型文化公司老板的王太利。
在广告界当乙方的日子,能赚点钱,但都是辛苦钱。最忙碌的时候,肖央天天连轴转,上午飞到一个城市拍摄,晚上飞回来剪片子,剪完之后又飞另一个城市……常常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甲方提出各种要求、有理说不清的时候就更多了。有的客户只给两天时间,就那么点钱,张口就是:“你要给我拍出《纳尼亚传奇》的效果。” 很多客户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能没完没了地改过来,又改回去。肖央很清楚,拍广告就是为别人卖东西,当然得听人家的,但还是忍不住想:“我在这干吗呢?”后来,他扮演的那些遇到突发事件会下意识怂一下的普通人,其实也是曾经的他自己。
拍广告并不能让他表达自我,他想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一阵子,他特别怀旧,老梦到在附中学画的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肖央不是一个人,21世纪中叶,互联网上曾掀起一阵“80后”集体怀旧的风潮,网友们考证“李雷”和“韩梅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制作系列视频《80后终极回忆录》,2009年,一个名为《80后成长纪念册》的帖子在天涯论坛走红。经济的迅猛发展、房价高涨和阶层上升通道逐渐收窄,让“80后”们害怕被时代抛弃,他们难以抑制地产生漂泊感和无助感。
2009年的一个冬天,在广告界拼了几年的肖央刚刚攒够买一套房的钱,开车走在二环高速上,两边高楼林立,广播讲着大学生艰难就业的现状与无奈,车外的行人匆匆路过一块块房地产楼盘广告。那一刻,积累已久的想法和情绪突然质变,“马上30岁了,突然觉得,再不来这么一下,不做自己的作品,好像就表达不出来了。”肖央回忆。
那一年,他和王太利一起参加了优酷推出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项目,两个人推掉所有工作,花大半年时间写出一个40分钟的剧本,但是主办方只提供10分钟的经费,肖央拿出了准备买房的积蓄。
40分钟的微电影《老男孩》爆了。在第一批80后步入“而立之年”、小虎队于春晚再次合体拉开怀旧大幕的2010年,《老男孩》仅上传5天就有300万点击率,成为当年互联网和影视圈的现象级影片,肖央和王太利组成的“筷子兄弟”一战成名。
如今再回看这部作品,肖央承认技术不成熟,但由于当时没有想过要干这行,所以掏出了自己积攒的所有情感,他认为这是他作为导演,迄今为止拍出过的最好作品。直到现在,他也喜欢和新导演合作,他认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往往最真挚。在他眼中,真诚比熟练和独特更宝贵,独特、让人看不懂很容易,让所有人都有所触动才真难。肖央喜欢有赤子之心的东西,哪怕它烂大街。
“我不擅长当一把手”
《老男孩》引发的红利扑面而来,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来找他拍电影,讲一大堆怎么赚钱的事。他发现自己没法再做一个广告导演,再去跟客户开会的时候,他们都会拉着肖央合影。
肖央被推着正式迈进演艺圈。又拍了几个短片后,2014年肖央做了一次大电影导演,还是“老男孩”,这一次是《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阴差阳错的是,电影本身没有多大水花,宣传曲《小苹果》却成了“2014年度第一神曲”,这首歌在优酷推出24小时后播放量就达到了500万,并迅速攻占KTV和广场舞,长时间占据各大音乐排行榜榜首。
肖央又成了歌手,为了能称职,他专门跑去学声乐。但就像当年绘画一样,一旦不是感性驱动而是拿起技术,他就又不知道该怎么唱了。
名声大了,办事情就容易多了。在和王太利穿着颜色艳丽的西服上各种综艺和杂志封面的同时,肖央也演戏,他还能拉来投资,准备自编自导自演大电影,那个阶段,他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能干。结果是把自己累得不行,如今再去回望,他承认那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反而哪样都做不好。
2018年年底,肖央自己创立公司筹拍的奇幻喜剧电影《天气预爆》上映,这个神仙下凡的故事包含了很多流行文化元素,但似乎没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拍短片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依然残留在这部影片,最终这部成本7000万以上的电影,票房只有1.24亿,口碑也遭遇滑铁卢,豆瓣评分只有3.8。时代是在变化的,导演肖央曾经抓到过它的脉搏,但这次没有。
又被生活教训了。每次遭遇教训,也是肖央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节点,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对于遇到的差评,肖央在微博中回应:“大家的批评我都接受,对我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成长。”
“坏事”有时候可以变成“好事”。肖央觉得,自己也确实有点“狗屎运”,当事业遇到瓶颈或碰壁的时候,就自然遇到转弯。2019年5月,《误杀》开拍,同年年底上映。
本来演戏只是肖央的爱好——就像很多人喜欢做饭但从不会想去饭店当厨师一样的爱好。2015年,他在《唐人街探案》中演活了又怂又油腻的坤泰。不但观众喜欢,很多业内导演也纷纷打电话给他。开始,肖央觉得是不是开玩笑呢,是不是客气一下,直到他们拿着角色找过来,肖央才开始觉得,“我好像还可以啊”。
《误杀》就是找过来的其中一个。这是肖央第一次演正剧,《天气预爆》遭遇的挫败,在某种程度帮助了他在《误杀》中的表演。一个刚经历过谷底、正在“笨拙地”“姿势难看地”重新寻找自己位置的人,更容易体会另一个人的一筹莫展,肖央借着李维杰用力地生活着,角色成了他情绪的出口。
电影上映后成了当年的黑马,票房突破13亿,肖央的表演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很多网友说他:“脱胎换骨,演技炸裂!”第二年,《误杀》获得电影金鸡奖8项提名,包括最佳男主角奖。尽管最终与影帝擦肩,但他觉得这是好事,他不想在自己还不是一个成熟演员的时候,就获得这么大荣誉。
如今他已经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我不太适合做一个单位的一把手。”肖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比起当管理者,他更适合专心做业务。
回想当导演的日子,像是足球教练,什么事都要管,得让每个工种的人都顺利出活儿。当演员就简单多了,像马拉松选手,只要自己坚持跑下来,就完事了。目前可见的目标,他选择当好“马拉松选手”,这是他做减法的结果。画画、导演、唱歌、演戏……他一直不断探寻自己,如今他想好了,先专心把演员做好,演一个是一个。至于更长远的规划,他还没有,“规划太多容易失望”,他不想再考虑那么多事,碰到一个好角色,跟自己的内心状态能够匹配上,肖央感觉就已经很幸福了。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