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百七十章(第一八.一〇章 )(1)

【原文】

周公谓鲁公(1)曰:“君子不施(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4),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1)周公:即周公旦。鲁公:即周公的儿子伯禽。

(2)施:通“弛”,松弛,这里引申为疏远。

(3)以:用,任用。

(4)故:过错,过失。

(5)备:完备,齐备。

无求备于一人:不要要求一个人各方面都完备,即不要想有一个完美的人。

【解读】

父亲是会把最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儿子的,而这位父亲就是孔子推崇的周公,所以孔门对周公说给鲁公的这段话格外的重视。

从这段话的内容看,周公传授给鲁公最有价值的经验就是对人才的认识和使用。对人才的认识是基础,用人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四句“无求备于一人”是对人才的认识,即人无完人,隐含的意思就是:要用人所长;要包容人才所犯的错误;要让不同人才形成互补。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有了前面的三句所说的用人方法:亲族虽然能力不够突出,但是可以巩固权力(不施其亲);对已经验证有能力的人要委以重任(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要包容过失(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周公的这段话是很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西周初期当时的主流认识,而周代的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制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周代的宗法制度,将统治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世卿世禄制是周代选官制度的总结,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地广人稀、政权不稳固、经济不发达、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在权力得到巩固、经济和人口得到发展后,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制却成了制约周朝强盛的至酷,造成的结果就是周朝可以延续近八百年,成为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但是大多时间却处于散乱和动荡之中,也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王朝。

仔细分析周公的这段话就会发现,它是不够全面的,其缺失的就是对贤明人才的挖掘和使用,即孔子所讲的“举贤人”(第13.2章),而这一点正是孔子所需要的。孔子及其弟子大多出人与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与宗亲、大臣、古旧都不沾边,如果没有“举贤人”的途径,他们难以被委以重任,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虽然从尧舜禹开始,历代君主都或多或少有“举贤人”的举措,但是始终没有形成稳定的举贤制度,即便是一统天下的强秦。直到西汉 “举孝廉”的出现,标志举贤制度建设的开始,几经发展,最终以科举制使举贤制度得以定型,宋至清则是科举制度成熟、发展、终结。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举贤的历史。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人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弃用;不要对一人求全责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