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红楼梦宝黛钗三人的故事(红楼梦作者一喉两歌)(1)

众里寻他千百度,青溪前两篇文章,通过抽丝剥茧终于把《石头记》第一原稿作者和脂砚斋找了出来。这两个人竟然是历史上重量级人物:康熙皇帝第一任皇后何舍里氏和玄烨本人。结论一出,有人惊讶、有人唏嘘、有人反对、有人不屑......身为天下至尊的帝后夫妇,暗中写野史来记录他们的生活经历?

有时候历史的真相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往往曾经切实地发生过。青溪已经有多篇文章专门解析了《红楼梦》中隐写康熙后宫秘史,揭示了书中艺术形象和历史原型的对应关系:林黛玉、秦可卿等影射第一任皇后何舍里氏;袭人、王熙凤、元春、薛宝钗等演绎大佟佳氏;秦钟晴雯影射第二任皇后钮祜禄氏;甄士隐、贾宝玉、贾琏等影射康熙皇帝,等等。

前期因为没有指明《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和批书人,有些事情说起来可靠度比较低。现在终于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了,日后青溪将以原著文本为基础,结合相关史料,来解析《红楼梦》中的那些“真事隐”,一窥康熙后宫秘史。

分析红楼梦宝黛钗三人的故事(红楼梦作者一喉两歌)(2)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宝黛初见说起。这书既然是何舍里氏和玄烨共写的,一定不会省略二人最初的相处时光,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何舍里氏是什么时候入宫的?

有人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康熙四年她大婚时进宫,这个历史上有明确记载。正史中关于后妃们的记载实在是简单,除了必要事件,不会多加一笔。这些女子只是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存在,她们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以及生活细节鲜有提及。何舍里氏贵为皇后,她的历史资料也是一种被节选的笔记。除了她的大婚、产子、死亡这些大事件,其它都没有提及。

《石头记》初稿既然是她本人的传记,一定会详细记述自己的出身、童年以及婚姻婚后的生活。原著中是怎样记述的呢?下面来见识宝黛初见中作者“一喉两歌、一手二牍”写作手法,原文如下: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分析红楼梦宝黛钗三人的故事(红楼梦作者一喉两歌)(3)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

这一大段是男女主人公的出场秀,作者从一方眼中写出另一方。这期间,宝玉有一次换装束的环节,这就为黛玉提供了两次打量宝玉的机会;而宝玉看黛玉,则是由远及近,同样有两次细看。

一般人物出场作者只安排一次肖像描写就够了,可是宝黛初见为什么要设置两次互看的情节?作者惜墨如金,书中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少。这样的安排肯定有深意。

再看两个人的反应:黛玉一见宝玉心中大惊,感觉太眼熟了,根本就是曾经见过。宝玉则是直接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母立刻否定了宝玉,说你从来没有见过她。但是书中真假相映,贾母的话和宝黛的感觉,哪个是真的?

多数服从少数,宝黛的反应给出的是实情:他们本就见过,不仅见过,还曾经耳鬓厮磨,有三生之约。

书中的轮回转世之说,不过是作者的障眼法,骗人的玩意儿。神仙、阎王、海鬼、夜叉等这些都是一种譬喻,寄托着某种难言之隐。木石前盟并非前世,就是今生,宝玉和黛玉二人的原型本就有婚约在身。详见拙作《黛玉初入荣府,贾母安排她和宝玉同睡一床合适吗?》

分析红楼梦宝黛钗三人的故事(红楼梦作者一喉两歌)(4)

作者设置宝黛互看两次,正暗喻二人是重逢的意思。以他们熟悉的程度来看,二人之前不仅仅是一面之缘,而是非常熟识。他们以前是什么情况呢?

这要说一说清初时期皇宫中的一个特有现象——宫中待年。

宫中待年即嫔妃未成年之前选入宫中抚养,顺治、康熙二帝都是幼年即位,未到娶后纳妃的年纪,所以选年龄相仿女子入宫陪伴,这些嫔妃不经过正规的选秀途径入宫。《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

悼妃,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之女。选入宫中待年,未及册封便逝世,顺治十五年追封悼妃。

顺治皇帝年仅6岁登基,尚不能结婚,但后宫嫔妃的准备工作关乎朝政和国运气脉,必须早作准备。这就衍生了清朝后宫填充的另类办法,将年幼女子养在宫中,成年后再行册封成婚。

康熙皇帝和顺治皇帝一样,都是幼年登基,沿袭了顺治时期“待年宫中”的政策。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就来自“待年宫中”的选妃制度;仁孝皇后的妹妹平妃也是入宫待年的情况,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十五日,康熙让她从隆宗门入宫,居住在储秀宫,享贵人待遇。宫中待年的还有蒙古族女子,《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了一份康熙皇帝专门册封薨逝嫔妃的一份上谕:

谕礼部,博尔济金氏,乃科尔沁冰图郡王额济音之亲叔额德台吉之子三等台吉阿郁锡之女。选入宫中待年。方欲册封,今遽尔长逝。朕心深切轸悼,宜追封为妃。其封号及应行礼仪,尔部即察例议奏。寻允礼部议。追封为慧妃。

宫中待年是清朝时期的特有现象,能有资格宫中待年的女子身份都不一般。宫中待年的女子其实就是准妃嫔,不论性情品貌如何,她们越过选秀这一关特招入宫,成为皇帝妃嫔的储备军。这是清朝皇帝的政治联姻策略,被选入宫中待年的女子家庭背景必然显赫,皇帝以选女入宫的方式向他们伸出橄榄枝,表示亲近和信任。

薛宝琴的《青冢怀古》中有一句,“汉家制度诚堪叹”,是借汉朝影射清朝,指的就是这种联姻制度。

帝王联姻可以通过嫔妃安定朝臣之心,促进国家稳定的局面。作为嫔妃外家的大臣以此和皇室休戚与共,在必要时维护帝王的权威,而巩固家族的利益,这是皇帝和重要大臣之间互惠互利的事。

索尼作为康熙即位之初四大辅臣之首,他的地位直接关乎朝局的稳定。他家族的女儿必然成为宫中待年女子的选择对象。何舍里氏几岁入宫呢?这要到《红楼梦》中去寻找答案。

分析红楼梦宝黛钗三人的故事(红楼梦作者一喉两歌)(5)

林黛玉进贾府影射何舍里氏进宫,书中并没有交代此时黛玉的年龄。作者在这里必须留有余地,因为这一个情节要影射何舍里氏两次入宫。

直观看来,第二回黛玉五岁时贾雨村来给她当家教,过了一年黛玉丧母,然后就进京了。第三回黛玉说自己“只上了一年学”,指的就是贾雨村教她这一年。由此分析,黛玉初进贾府是六七岁。但是己卯本上王熙凤问黛玉几岁,黛玉回答十三岁了。

康熙己卯年是三十八年,距离凤姐儿的原型大佟佳氏去世恰好十年。玄烨再次批阅此书,加入这个细节,缅怀他早逝的几位皇后。每个人的十周年祭,玄烨回想亡妻,伴随心头的也许是苏轼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佳人已逝,再无回生之药。身为皇帝,面对生死,也是无可奈何。

综合以上情况考虑,何舍里氏应该是六七岁宫中待年。被确立为皇后人选后接回家中待嫁,这一点书中是通过邢岫烟身上写出来的。

邢岫烟与薛蝌订婚后,邢夫人就要把岫烟接出去住。贾母说“两个孩子又不能见面”,这才让邢岫烟继续住在大观园中。选立皇后是大事,肯定通过很长时间酝酿筛选,选定后到公布结果也还要有一段时间。林黛玉回答宝玉说自己上了一年学,应该是婚前一年回家待嫁。

康熙四年,何舍里氏十三岁时和十二岁的玄烨举行大婚,以大清皇后的身份入住坤宁宫,开启她的皇后生涯。

结 论

《红楼梦》中宝黛初见时对二玉进行两次肖像描写,影射了康熙第一任皇后何舍里氏的早年经历。她六七岁时入宫待年,被选中皇后搬回家中待嫁,十三岁正式大婚成为坤宁宫主人。

思 考

何舍里氏和玄烨的大婚礼成,这是他们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时刻。这个大喜之日,《红楼梦》中如何通过林黛玉的遭遇记述他们的经历?何舍里氏入宫待年的生活是怎么度过的?

正是脂批写道:

万年幸一遇仙缘,

从此春光美满。

地久天长香影连,

可意方舒心眼。

分析红楼梦宝黛钗三人的故事(红楼梦作者一喉两歌)(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