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1)

简直怀疑国产片这是年底冲业绩,哑了大半年,这个月接连两部口碑爆款。

《爱情神话》已经冲上8.3了,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片,不出意外就是它和《雄狮少年》。

这故事说来简单,一个住老洋房、收房租过日子的中年男人谈恋爱,围绕着他的三个中年女人,一个牙尖嘴利爱跳探戈,一个是离婚带娃高雅美丽,还有一个是花丛浪女,有钱有闲老公失踪。

全员上海人,台词都是吴侬软语。

宣传语里说不管几岁爱情万岁,评论也不少人夸它拿捏住了中年人的暧昧。

不过我和朋友们看完之后最直接的感受,远没到讨论爱情或艺术的高度。

走出电影院纷纷对着灰扑扑的街道叹气:“真嫉妒,上海可真好看啊。”

01

喝咖啡的修鞋匠

是最好的上海特产

这电影让我感觉自己看了一部水灵灵娇滴滴的上海宣传片,素材起码够朋友圈里的“上海吹”支棱十年的。

上海本来就已经是我所知道的粉丝最多的城市,多到你不用真的去过,就能对那些上海传说如数家珍:

全世界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街边小店会像卖茶叶蛋一样卖10元一杯的热红酒,有四季不断的艺术展览,有会在老房子窗外系一只蝴蝶结的老太太。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2)

总之如果还剩最后一个罗曼蒂克没有消亡的地方,答案只有上海。

而《爱情神话》这片子,简直就是照着这种想象来拍的。

徐峥饰演的男主角老白,住在老洋房里的上海人,有个意大利籍的房客。

没有工作,收租过日子,平时就在洋房的小院子里教上海阿姨、老头们画画。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3)

烧得一手好菜,不放奶的鲫鱼豆腐汤烧得又浓又白,让前妻念念不忘十几年。

出门买东西,骑着单车梧桐树下遛一遛,转进路边毫不起眼的小商店,卖的是临期进口食品。

是那种但凡换个城市开,都会变成网红打卡点的小商店。

但这是在上海,它的功能就只是上海爷叔的菜市场,略等于别地的米面粮油批发处。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4)

老白的生活里还有密密麻麻的咖啡馆、小酒馆,招牌上写的不知是西班牙文还是意大利文。

他像个退休大爷一样活着,但没事干的时候绝不可能不去公园找人下棋,也绝不会带上一只包浆的保温杯,抿一口就要“呸”地一声吐出茶叶。

上海老克勒到什么年纪都是慢悠悠地散步去找一家咖啡馆,店就那么点大,临街开着,客人稍微多一点就得站到路上去。

但这种店好像永远也不会有拥挤、排队的时候,住在附近的上海人大概跟商量好了似的轮番来。

中午是上班的来,下午是老白这样的中年人、老年人,偶尔还带个刚放学的孩子。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5)

这样的生活碎片频频在镜头中闪过,以稀松平常,漫不经心的姿态。

但它好像也只能发生在上海,换任何一个城市的背景,都显得刻意和虚假。

我对宁理演的那个小皮匠印象特别深,每天有自己的COFFE TIME,用带托盘的白瓷杯,吃铝饭盒里的便当都要拿着餐叉。

能一眼认出Jimmy Choo,还会用英文跟老白聊艺术聊女人。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6)

这祖传三代的修鞋摊,隔壁就是要教出贝多芬的高级音乐教室。

黑白键上的旷世名曲和修鞋摊上断了跟的鞋子一起,毫无差别地落在上海的街道上。

我想象不出来除了上海,还有哪能养出这么讲究的皮匠,能让修鞋摊开在钢琴教室边上。

时尚圈里有个词叫Chic,直译过来是时髦、时尚,我一直不懂它究竟比Fashion高级在哪里。

看完《爱情神话》我突然悟了,这部电影里的上海形容起来,就得是Chic。

跟一群美女在地标建筑里举着红酒杯互泼、喊着要发烂发臭的上海不同,跟都市大女主剧里那种欲海浮沉、最后全都是泡沫的上海也不同。

《爱情神话》里拍出了一个完全不用力的上海,用稀松平常、漫不经心的姿态,讲了一种只有在上海才成立的、日常的生活。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7)

02

“做梦都想去上海”

比梧桐树下的上海生活更好看的,是上海独一份的腔调。

并不是完全正向的腔调,故事里的人看起来个个精致讲究,也个个都有狼狈和刻薄的时候。

女主角之一李小姐,看不知所云的话剧会流泪,穿一万多块钱的高跟鞋。

镜头一转,原来带着女儿借住在母亲家。

也是上海那种最令人神往的洋房,外观精致上镜,内里却昏暗狭窄,墙上熏着不知多少年的红烧肉的油烟。

仿佛一个随手捏来的、对上海这座城市的隐喻。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8)

李小姐前夫是英国人,是从前上海姑娘们最理想的婚姻。

《双面胶》里潘虹演的上海妈妈有过这么一句台词:“你是个上海女孩儿,街上的老外还不随便你挑,为什么要嫁给一个外地人?”

上海是座堡垒,所有人都想进去,没有人想出来,除非是出海。

《爱情神话》里随处可见这种浑然天成的傲慢。

不喜欢儿子从北方来的女朋友,因为“上海人吃不惯北方菜”;吐槽别人永远要先提一嘴那人的籍贯;

唯一嫌弃上海的理由是这地方外地人越来越多,在咖啡馆门前停了十几年的单车,如今被一个外地口音的管理员指着鼻子叫挪走。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9)

这些不正确的东西,在这几年上海滤镜的加持下,竟然也成了魅力的一部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俨然成了一线中最懂生活、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有人批评广深是文化荒漠,演出少、潮流慢;有人批评北杭太卷,没有生活只有工作。

唯独上海,在这两年的舆论中愈发挺拔而温柔,成了一座人人向往的、允许奋斗也允许享受、赞美精致也包容懒惰的乌托邦之城。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10)

让外地人羡慕的地方太多了。

厚重华丽、一眼能认出是上海的建筑景观;最先锋、最潮的文化艺术总是愿意先在上海出现;

房租虽然高,但跟其他一线城市比起来,上海对年轻人的态度还算友好;

交通也很方便,跟朋友约个饭,不至于从城东到城西花掉三个钟头。

在网络上被讨论的上海是不卷的,这里工作归工作,但下了班就该约上朋友找肉吃找酒喝。

好像什么样的人在这里都会活得舒服、精致,年轻人有时间也被鼓励去妆点自己的生活,就连大街上的老年人也从不沉默、落伍,就像前段时间那位退休大爷,照样穿着考究的西装围巾,骑着单车到处拍街景。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11)

上海活像把腔调写进了DNA里,讲究才是生活的本质。

这份讲究无关金钱,穷有穷的讲究,富有富的讲究,总之日子就不能白水一样过,总得扔几片茶叶、几片干花,有点滋味,有些腔调。

可以前上海的形象不是这样的,十来年前,别说全网向往上海的盛况了,不骂上海都显得有点奇怪。

我还记得当年余秋雨那篇写上海人的文章,说他们爱计较、爱算计,精明劲儿不拿去画设计图,都用在争公用水电费、争鸡毛菜叶子上。

“上海人的眼界远远超过闯劲,适应力远远超过开创力……上海人的精明与怯弱相伴随……连玩也玩得很不放松,前顾后盼,拖泥带水。连谈恋爱也少一点浪漫色彩。”

他把上海人的排外称之为“对自身智慧的悲剧性执迷”,形容上海被一段历史、一个位置塑造与成就,但同时也被那段过去所制约。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12)

via.《婆婆媳妇小姑》

印象中2010年前后是上海口碑的谷底,上海人,上海话,上海文化,都备受诟病与质疑。

“吃大蒜的拿什么跟喝咖啡的比。”这句话一度成为上海优越感的代表,激起众怒。

上海本地的一家电台《音乐早餐》也曾因此翻车,主持人用上海话聊天,有听众发短信说:“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主持人当时的回答是:“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以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

这桩风波很有代表性,因为那位讨厌上海的观众很明显是人在上海、且不会轻易离开的。

这就是上海的处境,一方面,它是最亮眼、最繁华、所有人都想去分一杯羹的大都会;

另一方面,每个在这里拼搏的外地人,都对上海既依赖又痛恨,恨这里的精致、冷漠,恨那些因为出身就比外地人高一等的上海人。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13)

via.《双面胶》

03

从“被妖魔化的上海”

到“被神化的上海”

《爱情神话》里记录的那种上海老克勒的生活,放在当年,非但不会引起如潮好评,多半还得再接到几条“讨厌装腔作势”的短信。

今非昔比,老克勒所代表的上海气质,如今实现了口碑的仰卧起坐,成为无数年轻人羡慕嫉妒的对象。

这个词的来源是英文单词“collar”,意即职员。

很久以前的上海滩,最光鲜亮丽的一群人就是出入洋行、百货大楼的职员,他们走在梧桐树下,喝咖啡跳舞,说上海话和英文、法文。

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贵族、最上层,老克勒也只是打工人。

但他们收入高、品味好,又没有身居高位的副作用,最终在上海滩遍地豪杰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生活方式的坐标。

也老树逢春,从曾经上海傲慢做作的代表,变成了现下打工人最向往的生活。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14)

上海老克勒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不是什么明星、富豪、CEO才有资格,上海赋予每个在这里生活的人同样成为老克勒的权利。

它鼓励精致也接受狼狈,吃进口食品,但可以买临期的;会画画,但可以画得不怎么样;可以看不懂话剧,但家门口一公里永远有个剧院开着。

这大概是打工人有望触及的、最美好的幻梦了。

其他城市的梦好像早就破了。

十来年前,上海被口诛笔伐的时候,市面上流行的是另一种梦想:做互联网,拿期权,上市敲钟,阶层跃升。

年轻人涌向北京、深圳、杭州,以加班为荣以安逸为耻,恨不得在工位旁的行军床上挥洒全部青春。

十年过去,有几个人成功了,大部分人没有。

不仅没有,还越来越被卷得喘不过气来,看不到升职、跃级的希望,看不到奋斗变现的可能。

于是掉过头来怀念六点下班的生活,构造另一种美梦。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15)

上海曾经被嫌弃的利己主义、爱好享受,如今是这个美梦最合适的载体。

就像电视剧《双面胶》里的女主角,2007年播出的时候,这个月光、爱打扮、不肯做家务的上海姑娘,被自己的凤凰男丈夫家暴,都还有观众骂她做作、活该。

现在再聊这个角色,风评早已转变,观众开始赞美她是清醒、独立的现代女性,离开凤凰男还有大好人生。

见多了奋斗半生归来仍是螺丝钉的内卷惨剧,谁还会嫌弃利己、嫌弃享受呢。

爱情神话到底哪里好看(谁能不嫉妒上海人)(16)

via.《双面胶》

但上海也终究只是个载体。

这里当然也有灰扑扑的那种人生,比李小姐母亲家的楼道还要灰暗。

只是当李小姐穿着Jimmy Choo从灰暗中走出来,去找老白约会的时候,观众没有空在乎她狼狈的那一面。

电影里有个情节曾经让我短暂地清醒了一下,得知老白有谈恋爱再婚的迹象,他母亲着急忙慌地让他把名下这栋小洋楼过户给孙子白鸽。

因为这孙子是亲孙子,将来二婚万一房子落人家手里呢。

老白很生气,说白鸽想要房子得自己去挣。

结果老母亲一句话呛了回来:这房子也不是你挣的,是外公留下来的。

这一幕我可太心碎了。

原来要过上老白这种并不顶级的老克勒生活,也得靠祖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