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令寿

京山风土人情有什么 京山古城之殇(1)

京山县城在七十五年前还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老县城。在通往京山烈士陵园的道路旁,有一石雕地图。这幅地图注明“光绪八年绘”。那上面的浮雕清晰地雕刻着京山县城完整的古城墙,城内十八条大街二十四小巷,挨得很紧的古牌坊、古井、宝塔、龙神祠、文人坊、万寿宫、紫霄宫、惠山书院、县衙大堂以及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建筑崇伟、蔚为壮观。看着这幅图,你可以想象出当时这座古城浓浓文气中的淡泊和宁静。

这座每一块石头都透着古老文化气息的古城在日寇的一次轰炸中被夷为平地。

一位年轻的导游告诉我,京山古城遭劫被屠竟然与姓蒋的县长有关。

这个县长叫蒋少瑗,时任京山县长并兼任县抗日游击司令及抗战后援委员会主任。因为姓蒋,长得也有几分像蒋介石,群众戏称他为“蒋委员长”。

一九三八年七月的武汉在日寇的进攻下日益吃紧,武汉保卫战全面拉开了架势。距武汉只有一百五十公里的京山县,地处大洪山南麓,东扼武汉,西达荆襄,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日寇关注的敏感地段。

处于高危时段的京山县长蒋少瑗,出事前正在集中全县区、乡长及文教人员召开县行政扩大会议,商议抗日事宜。国共合作的培训班也在京山不远的应城县刚刚开办。那些日子,正好有不少小车进出县城,传说是国民党总参谋长白崇禧路过京山去襄阳。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近乎荒唐的推测:日本谍报机关掌握了正在指挥“武汉保卫战”的“蒋委员长”在京山召集重要会议的情报,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制订出轰炸京山的作战方案,一切都在神不觉鬼不知中进行。

八月二十九日,也是农历闰月七月初五。这天的太阳像往常一样从东方升起,热辣辣地烘烤着那片古老的大地,京山古城的人们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八时许,天空突然出现九架银灰色的飞机,正在老虎灶上烧水和小摊点上吃早点的人们,还没反应过来,飞机就开始投弹,第一波狂轰滥炸之后,接着是第二波、第三波……在这一天,日寇一共出动了五十六架次飞机,把一个只有七千人口的古城炸得稀巴烂,四华里长的土城墙只剩下了五米。其时,鬼子的飞机像长了眼睛,哪里人多就向哪里投弹。人们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惊恐万状,东奔西突,呼爹喊娘。一时间满城血肉横飞,生灵涂炭,多少无辜的百姓在血泊中倒下。屋脊、树枝、墙垛上都落满了人的肢体,其状惨不忍睹。

县长蒋少瑗一家也未能幸免于难。敌机轰炸时,蒋少瑗正在行政会议上作小结。其夫人携十岁女儿从寝室跑到后花园藏于假山中,女儿当场被炸死,其妻腹部受伤,疼痛难忍。她央求闻讯赶来的蒋少瑗给她一枪。蒋少瑗让警卫解决,警卫不忍。蒋不得不拔枪补毙。其情其景,让在场人无不落泪。

京山风土人情有什么 京山古城之殇(2)

日寇轰炸中唯一幸免的是那座文峰古塔。塔建于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当地科考中京山成绩不如明代、人文式微颇感纳闷,“人皆以风水缺陷为言”。告老还乡的曾宪德等人,分团劝捐,筹措资金,举全县之力建成此塔。此塔建成第二年,甚为灵验,曾宪德的长子曾庆兰果真中了进士,现文峰塔上“青云直上”为曾庆兰所题。

在京山古城灰飞烟灭的灾难中,文峰塔这样一座直指苍穹的宏伟建筑为何安然无恙?导游机灵地回答:“这还用问?一定是文曲星保佑呗!有了文曲星保佑,我们京山历代文人辈出。”侵略者可以肆虐地炸掉古城的建筑,可以用钢铁的武器毁灭撕裂人的躯体,可以将一切生灵涂炭,但他们毁灭不了古城的文化,炸不断延续千年的中华文脉。

正说着,我们来到了现代文学巨匠聂绀弩的诗词碑林处。碑林由三亭三廊组成。碑林中央有一尊聂绀弩的古铜色雕塑。这尊雕塑与别的人物雕塑不一样,聂绀弩不是立着,而是坐在椅子上,头戴鸭舌帽,左手拿卷,右手握笔,双眉紧蹙,脸部作深思状。随行的《中国旅游报》总编马力先生,见到这尊雕像脸上布满了肃穆庄重的神情,斜阳下他与聂绀弩“合影”。老马说:聂老可是老一辈的大文人呀,他的杂文泼辣生动,思想尖锐深邃,有诗赞曰:冷眼对窗看世界,热肠倚枕写文章。他的杂文风格与鲁迅的几乎可以乱真。

导游插话说,前些年,中央一位大领导来,京山给领导送了一些书休闲时翻阅。这位大领导别的书没翻,唯独把《聂绀弩全集》收下了。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有聂绀弩其人,但不知道他在文坛上有如此建树和威望,更不知道这位具有雄奇非凡人生的聂绀弩是地道的京山人。

京山自古就是一座有血性有脾气有灵魂的城市。像聂绀弩这样的志士仁人在京山几千年的历史画卷上可谓星罗棋布。《泱泱京山风》一文的作者京山县委书记胡小国这样写道:京山的先民们用石缶播下一束最早的稻种,屈家岭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先河,使长江与黄河流域共中华文明的源头;两千年前的绿林好汉叱咤历史风云,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初,京山的英烈们最先鼓勇摇旌,转战江汉川野,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义,一举砸烂了几千年的封建龙廷宝座……

每年的八月二十九日,京山的上空都会响起凄厉的警报。京山人来到烈士陵园举行不同形式的悼念活动,用来纪念那些在日寇轰炸屠城中殉难的同胞。

“八.二九”纪念碑上,刻着一首广泛流传于京山的民歌:八月二十九,敌机五十六,飞到京山城,就把炸弹丢,只炸得我同胞,死伤人无数。九月是重阳,逃难在外乡,男女老少无衣又无粮,日挨饿夜受凉,真正好悲伤!十月小阳春,武汉大退兵,武汉放弃京山难保存,只吓得老百姓,东逃又西奔。参加新四军,武装老百姓。大家起来赶走鬼子兵,那时候才能享太平…

我默念着这首民歌,暮色在苍凉的烈士陵园凝重起来。

原载《中国旅游报》2014年8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