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破,燕王朱棣顺利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而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明朝最大的谜案也拉开序幕,谜题是"朱允炆是生是死?在哪里?",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也就是朱棣临死的头一年,这个答案才算解开。

1402年6月23,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放北军进城。而朱棣,却命令军队退守龙江驿,等待建文帝朱允炆自杀或者投降。结果,老朱家的人,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朱允炆选择了一个让朱棣一生都为之寝食难安的办法,失踪。

当时,皇宫里只有两具烧的面目模糊的尸体,无奈之下,就对外宣布,建文帝已于宫中自焚,并且这两具尸体就是建文帝和皇后。但实际上是不是,朱棣心里很清楚,这不过是幌子而已,为的就是让那些忠于建文帝的旧臣们,死了这条心。

建文帝与朱棣的下落(何苦生在帝王家)(1)

明察暗访

朱棣登基后,对于寻找建文帝这件事,抱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原则,秘密的进行着。安排了两个人来做这项工作,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做郑和,一个叫做胡濙(ying二声)。

郑和的故事每个人都很熟悉,七下西洋,完成了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壮举。而这个胡濙,很多人比较陌生。胡濙,江苏常州人,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人士。此人在当时,任给事中,既不是靖难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后,可以说是丢在人群里就找不到的一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人,被朱棣挑中,交个他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务的名称,是寻访仙人,这个名称用的好,仙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是找上一百年,也不会有人怀疑,而任务的实质,是寻找一个已经被开具死亡证明的人。而朱棣,也做好了长时间等待的准备。

朱棣和胡濙谁都没想到,这个任务,会让等待的时间这么久。

建文帝与朱棣的下落(何苦生在帝王家)(2)

姚广孝的请求

姚广孝,又称"黑衣宰相",靖难之中,他为朱棣出谋划策,帮助朱棣登上了皇位。而在朱棣称帝后,却谢绝一切封赏。安心的在寺庙里诵经礼佛。实乃一代奇人。

永乐十六年(1418),八十四岁的姚广孝死于北京庆寿寺,临死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朱棣提出了一个请求,这个请求不是要封赏,不是要名声,而是要朱棣放了一个关在大牢里很久的人。按理说,对于这位功高劳苦的宰相而言,放一个人,是很简单的事,而这个人,却让朱棣迟疑了很久。这个人是谁呢?能让姚广孝开口求情,也让朱棣为难呢?

这个人也是一个僧人,叫做溥洽。他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据传闻,就是溥洽安排朱允炆出逃的,虽是传闻,但他与建文帝关系密切,就有可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很快就将溥洽关进大牢,严刑拷打后,溥洽却只字未提。即便是用死亡来威胁,依然没有问出一个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字。若是普通犯人,杀了也就杀了,偏偏这个人可能知道这个最大的秘密,于是,就将溥洽继续收押。这一关,就关了十几年。

姚广孝提出这个要求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最终,朱棣放了溥洽,这个秘密,更加无人知晓了。

最后的答案

永乐二十一年(1423),元朝余孽阿鲁台犯境,朱棣以五十六岁的高龄,第四次御驾亲征。这次远征,战役上没什么收获,因为阿鲁台一听到朱皇帝亲自来了,早早地躲得远远地,逃得十分彻底,朱棣什么也没打着,只等班师回朝。虽然战役上没有什么收获,但是在行军的途中,得到了苦苦寻觅二十年的答案,一个迟到的答案。

永乐二十一年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已经在帐内睡觉(帝已寐)。忽然内侍前来通报,说有人求见。

被吵醒的朱棣自然很不高兴,但当内侍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后,立刻睡意全无,命内侍马上召见此人,这个人就是胡濙。(问濙至,急起召人 )。

胡濙见到了朱棣,两个人交谈了很长时间(悉以听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释解)。告诉了他知道的一切。

而胡濙和朱棣说了什么,很负责任的说,我也不知道,但根据《明实录》、《明史》等,我们不难看出,胡濙是告诉了朱棣建文帝的下落,并且是不但见到了建文帝,且和他对上了话。并且,应该是建文帝带话给朱棣,所以才"至是疑释解"。

建文帝与朱棣的下落(何苦生在帝王家)(3)

历史容不得假设,但是我们可以小心推测,大胆求证。建文帝的下落,历史上有很多版本,一说朱元璋留下了一个箱子.箱子里面是和尚剃度的工具,于是,乔装打扮后,从宫中密道逃走,成为隐世僧人。又一说是远渡南洋,逃到了海外。等等等等,众说纷坛,但是我认为,胡濙最终应该是见到了建文帝,而且是活的,并把这个答案带给了朱棣。至于答案真正的内容,只能留给我们后人猜测了。

以上资料参考《明实录》《明史》《明朝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