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吉林近年来的变化(十年看变化吉林)(1)

上图 8月24日,吉林省通化市江达贡米西江种植基地,游客在田间廊道欣赏稻田。

右图 吉林长春皓月集团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的标准化牛舍。记者 马洪超摄

吉林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吉林农业寄予厚望,要求吉林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吉林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为国家多产粮、产好粮。10年来,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跨上700亿斤、800亿斤台阶,2021年达到807.84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份第一位,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当前,吉林省正瞄准打造“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等三个万亿元级产业目标,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护黑土地“藏粮于地”

9月初,位于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田里的玉米棒颗粒饱满,已近成熟。玉米地里,仍可看到一些散落的尚未完全腐烂的上一季秸秆碎段。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安基地负责人陈学文告诉记者,这片示范区农田是中科院与吉林省的合作项目,采用的是保护性耕作模式,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秸秆覆混还田耕作、轮耕轮作技术为核心,协同新型肥料高效精准施用、绿色生防技术,以实现节肥增效、培肥土壤等黑土地保护目标。

2021年3月,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建设3个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和30个辐射示范点,并制定了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

黑土地对于吉林省粮食增产意义重大。数据显示,吉林省黑土地耕地面积9811.01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87%。其中,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7202.4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64%,贡献了全省80%左右的粮食产量。不过,由于耕作方式不科学,加上风蚀、水蚀等原因,前些年个别地方出现黑土层变薄、肥力变瘦、土壤变硬等问题,保护黑土地迫在眉睫。

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表示,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把7月22日设立为“黑土地保护日”,并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率先启动建设东北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保护性耕作面积居全国之首、五年增长4.8倍,农机化率达到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吉林省还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持续举办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研究探索新路径新办法。

此外,吉林省还组织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养分调控、深翻深松、坡耕地治理等综合治理保护工作,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的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全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据悉,今年吉林省继续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扩大到3283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建设项目230万亩。力争到2025年,典型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300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

农业现代化“藏粮于技”

中秋时节,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的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水稻已经泛黄,不久就可以开镰收获。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而今在有关科研机构土壤改良技术的支撑下,已成为丰产田。

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盐碱地较多,多年来,这些盐碱地几乎收不了粮食。随着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的推进,特别是开展盐碱地改良治理,曾经的不毛之地正走向草茂粮丰,成为吉林省2030年实现“千亿斤粮食”工程目标的重要依托。

吉林省省长韩俊介绍,为了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吉林省谋划提出了“千亿斤粮食”工程,具体实施良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种业振兴等“八大工程”,力争到2030年粮食产量突破1000亿斤。

当前,吉林省正以产粮大县为依托、重大工程为抓手、农业科技为支撑,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促生产,加快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在良田方面,吉林省率先谋划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00万亩;在良种方面,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在良机方面,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推动粮食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在良法方面,主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

走进梨树县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一台台现代化农机具整齐排列,颇为气派。该合作社理事长卢伟介绍,社里各类农机具已有60台套,覆盖耕、种、防、收各环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如今都成了种田好帮手,农业科技助力粮食丰收作用太大了”。

近年来,吉林省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敞开、普惠”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目前,全省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有6300多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二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关研究表明,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在45%以上。近年来,吉林省突出抓好粮种培育工作。在公主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公主岭市鸿翔种子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贺伟告诉记者,公司今年4月份在此投资4.5亿元,开工建设4条果穗烘干线,年加工能力1亿斤以上,预计10月中旬启用制种。目前,该公司自有生产基地3家,与全国11家制种企业合作,年制种8000万斤以上,年销售额达11亿元,销售范围覆盖26个玉米主产省。

截至目前,吉林省持有效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有320余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有7家。这些企业主要在公主岭、洮南等地以及省外的新疆、甘肃等地制种,年制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年玉米制种约2.7亿斤、年水稻制种约0.6亿斤、年大豆制种约0.4亿斤,能满足全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需求。

农头工尾”做足增值文章

在保障原粮调出量、商品率的基础上,吉林省近年来积极发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增值文章。

鲜食玉米是吉林省近些年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富民产业。在吉林省公主岭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穗穗新鲜玉米棒经过切割、清洗、塑装、蒸煮等程序,变成真空包装的鲜食玉米销往世界各地。

数据显示,2021年吉林省鲜食玉米总产值达到32亿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该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当地相关部门一系列的努力——借鉴“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经验,吉林省突出品牌引领,强化措施保障,加快构建鲜食玉米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依托省内玉米种子繁育技术优势,近年来大力培育鲜食玉米优质品种,市场表现良好;在去年发布吉林鲜食玉米团体标准之后,吉林省今年出台了吉林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团体标准……

除了鲜食,吉林省的玉米还被当地一些加工企业做成食用玉米淀粉、葡萄糖浆、麦芽糊精、玉米蛋白粉、玉米原油等产品,有力增加了附加值。即便是玉米秸秆,在吉林省也越来越开发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走进长春皓月集团沃金黑牛养殖示范基地,一幢幢标准化牛舍通透敞亮、整洁有序,喂料机、消毒机、按摩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这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畜牧业民生保供企业,已构建起以良种繁育及肉牛养殖、反刍饲料、食品加工、生物大健康、制革、有机肥六大产业为核心的肉牛全产业链,年加工肉牛100万头。

皓月集团行政综合部外事主管徐锐告诉记者,集团养牛一年消化玉米秸秆750万吨,已成为吉林省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的重要力量。而且,皓月还努力通过精深加工将一头牛“吃干榨净”,开发牛类生化产品、保健品、皮革产品等,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目前,吉林省已形成“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广泛共识。去年,全省肉牛饲养量580.7万头,同比增长10.8%,创历史最好水平。

农业大省拥有无限田园风光,这也是一笔宝贵的文旅资源。在通化市西江镇太平村,贡米文化园里稻海扬波、风光旖旎,稻田里建设的2400米栈道层叠交错,站在中央观景台可将这片稻田风景和远处青山一览无余。这里不仅成为附近乡镇的一道风景,还成为通化市知名游览区,带动了当地精品大米、稻田鸭等销售。

从食品到工业原料、从动物饲料到医疗保健用品,从田园风光到旅游风景区,吉林省粮食产业在不断提升附加值的同时,也促进了全省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经济日报记者 李己平 马洪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