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射,破城子遗址、甲渠塞第四燧遗址、肩水金关遗址均有出土。居延所出诸转射,规格大体一致。皆以四根方木合成Ⅱ字方框,高约41厘米,中心竖装一有轴圆柱状木,柱中竖凿一斜下式长方孔,孔下安一小木柅,可使中轴左右转动,控制转角100°-110°左右。有柅的一面较光洁,全涂红色,侧、背面粗糙不平并粘有泥浆。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文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撷珍)(1)

转射 居延甲渠候官出土

甘肃简牍文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撷珍)(2)

转射 居延甲渠候官出土

阅“牍”延伸

什么是转射?

据学者考证,转射是戍所坞堠之上专为发射箭矢、监视敌情而设的守御辅助器具。甲渠候官遗址曾出土“Ⅱ”形木具,其出土的方位与数目与汉简所记载十分吻合,进而认定“Ⅱ”形木具即为转射无疑。居延简凡言转射,多注明位置为“坞上”“堠上”,并多与弩臂并论,其特点是承受弩长臂转动发射,故称转射。

甘肃简牍文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撷珍)(3)

转射 拍自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转射的方位,有柅的一面当向坞内,露出红色,目标鲜明。中轴之孔,可架设弩臂或弓矢。站立坞上,通过斜下的射孔,可向坞下的有效角度瞄准发箭、观察敌情。必要时,转动中柱而封锁射空,能防冷箭偷袭。射孔斜下式,更可减小城下特别是城脚的死角。

甘肃简牍文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撷珍)(4)

清华大学游战洪复原汉弩机

我们在守御器簿的记载中发现转射的数目总是远高于弩长臂的数目,推之因敌非从一方而来,所以在城垣四周修有数目众多的“转射”,而战争之时则只在敌来方的转射上加装机弩或弩长臂,在机弩有限的条件下,如此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甘肃简牍文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撷珍)(5)

转射 拍自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