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城市,是指城区人口在50-100万规模的城市,这个级别处于我国城市体系的中间层级。中等城市具有一定的城区面积、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因此地级市、县级市都有可能成为中等城市。

湖北将建成6个县域中等城市(湖北将建4个地级中等城市)(1)

地级市的发展条件是优于县市的,能够建成中等城市的县市,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地级市如果目标只是建成中等城市,大多是受经济总量、区位优势、人口总量等因素的制约,属于规模偏小、人口偏少的类型。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都无法跟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再加上武汉在湖北的首位度太高,人口占到了全省的1/5,GDP占到了近三成左右,因湖北的地级市发展相对比较困难。

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武汉的城区人口已经超过了1000万,成为全国第8个超大城市。除了武汉,湖北还有12个市州,已经建成大城市规模的,只有宜昌和襄阳。湖北最新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1个超大城市、2个I型大城市、6个II型大城市、10个中等城市。

湖北将建成6个县域中等城市(湖北将建4个地级中等城市)(2)

10个中等城市分别是:鄂州、咸宁、随州、恩施、仙桃、天门、潜江、大冶、枣阳、汉川。这里面有4个地级市州,就是排名在前面的4个,后面6个都是县市。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分析了这6个县级中等城市,今天就重点分析一下这4个地级中等城市。

1、4个地级中等城市,其中就有3个总人口低于300万

人口是最大的发展红利,而且人口的流向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根据七普公报,人口净增长较多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无不都是经济强省。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省份都是大幅流出的状态。

湖北在近十年的时间,人口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只是实现了微增。但是湖北人口总量也有近6000万,按照13个市州平均,每个市州也应该有400万。由于武汉人口占比过高,因此各地市人口总量都不高。

湖北将建成6个县域中等城市(湖北将建4个地级中等城市)(3)

这4个地级中等城市,恩施的人口总量最高为345万,其次是咸宁265万、随州204万、鄂州107。除了恩施之外,咸宁、随州和鄂州3市人口总量均低于300万。比如随州市,现在的城区人口已经达到了50万,进入中等城市的行列。如果想实现进一步增长,建成大城市,就需要再吸引人口50万。这对于只有204万人口总量的城市来说,这是很难的。如果再加上县市的城区人口,就意味着城市化率超过80%,基本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3个城市的情况也基本差不多。不同的是恩施州,虽然人口超过了300万,但是恩施地处鄂西南山区,经济总量不高,没有产业支撑,也难以建成大城市。

2、4个地级中等城市中,2个位于鄂东地区

按理说鄂东地区跟鄂西地区相比,是具有发展优势的。首先鄂东地区的交通条件要远远强于鄂西,其次鄂东地区毗邻武汉,有一定的辐射效应。

湖北将建成6个县域中等城市(湖北将建4个地级中等城市)(4)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鄂东地区靠近京广高铁,南下交通十分便利,也是人口流出较多的地区。比如孝感市、黄冈市净流出人口都在50万左右,在湖北居于前列。

再者受武汉虹吸效应也更加明显,尤其是鄂州、咸宁两地。这2个地市与武汉之间没有长江阻隔,联系非常紧密。武汉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大,城区范围已经可以辐射2个地市了,因此很多人选择到武汉安家落户,人口流失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鄂州的规模太小,总共只有100多万万,咸宁也只有260多万,北部受武汉虹吸,南部更靠近湖南岳阳,因此这两个都是也没有建成大城市的基础。

湖北将建成6个县域中等城市(湖北将建4个地级中等城市)(5)

当然这4个地级中等城市中,随州还是比剩余3个地市要有优势的,因为随州现在已经是中等城市了。要想再进一步,只有不断地发展产业,吸引人口回流,建成大城市也并非全无希望。恩施、鄂州、咸宁3市,建成大城市,希望就很渺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