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苏轼(从初中生物角度分析曹操的望梅止渴)(1)

望梅止渴

三国时期,曹操率兵攻打张绣。夏日炎炎,路途遥远,士兵口渴难忍,弱者甚至中暑晕倒,一路慢吞吞,死气沉沉。无奈不知水源在何处,曹操突想一妙计,遂挥鞭驾马至队前,大声对士兵们说:“我曾走过这条路,知道只要过了前面那做山,就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酸酸甜甜的梅子,到那里我们就可以解渴了。”单纯的士兵们信以为真,为心中之梅,加快速度,但也走了很久才喝到水。最后曹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望梅止渴应该是看着梅子就解渴了,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把这个故事解读为谈梅止渴。但无论是望梅止渴还是谈梅止渴,事实上我们都没有吃到梅子,而这个方法又行之有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例如:亲鸟育雏,鸟类筑巢,蜜蜂采蜜,蜘蛛知网,候鸟迁徙,鲫鱼觅食,孔雀开屏,婴儿吮吸母乳,人类呼吸和眨眼。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所获得的行为,也称后天行为。

例如:鹦鹉学舌,老马识途,蚯蚓走迷宫,小狗算数,大山雀喝牛奶,人类的说话读书等。。

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知道曹操是利用了人类所特有的行为,也是学习行为,让士兵们发挥想象,从心理感觉自己很快就会解渴了。

What?就这么简单?

一大波枯燥乏味的生物知识正在赶来的路上……

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来看,人体的行为都是反射反应。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到传入神经到神经中枢到传出神经到效应器

特别强调神经中枢主要指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和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出现刺激,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判断和分析,人体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属于简单的反射。但这种反应还是会通过脊髓传到大脑。例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吞咽反射,瞳孔遇到强光会收缩等。

举例分析:手指不小心碰到仙人掌的刺时,会情不自禁的做出缩手的动作,这是刺激反应到手上,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刺激手部肌肉,就会发生缩手反应。然后脊髓又将这种刺激传给大脑,大脑接受到这种信息,手就会感觉疼痛。先缩手后感觉痛。

条件反射:人们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刺激做出的相应反应,属于复杂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统一走进教室;红灯停绿灯行;小狗听到主人叫唤去吃食;海豚顶球表演;谈虎色变;画饼充饥;人们读书写字等。

大写加粗画横线:

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那么问题来了,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分别属于什么行为?又属于什么反射呢?

吃梅止渴:先天性为,非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学习行为,条件反射。(看到梅子就解渴一定之前就吃过梅子,知道它可以解渴,假如你长期训练一只小狗,每天给它梅子吃,小狗见到梅子也会觉得解渴。)

谈梅止渴:学习行为,条件反射(人类特有)。

总结:曹操的望梅止渴(谈梅止渴)属于复杂的条件反射,是一种后天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