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只留清气满乾坤”,在今天我们常常用这句诗来描述“浩然正气、清廉高洁”的高贵品格。

如果只读这首诗,您会觉得这是在写什么吗?是某种花,还是某种树?

但结合一幅梅花的画作,诗画相融,我们就会拍手叫绝,原来这是在说梅花。

梅花,花中之魁,清雅疏影,傲雪凌霜之际盛开,不与百花争艳,与“松、竹”合成“岁寒三友”。

元末文人、画家、雕刻家王冕,一生酷爱梅花,在他隐居的住所处,种了上千株梅花,并自称“梅花屋主”。

这首诗,就是他在自己所画的《墨梅图》上所题的《墨梅》,而“墨梅”就是他笔下摇曳生姿、清雅绝尘的水墨梅花。

名家画梅15幅画(只留清气满乾坤)(1)

在中国的美学现象中,把文学与绘画相结合是我们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

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意境”都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画面中以书法笔墨题写诗词,把诗词和画面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则使整幅绘画作品意境更加深远,也真正构成了属于我们的诗情画意。

郑板桥喜欢画竹子,他诗词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在他的画作中作为题画诗为我们所熟知的。

王冕这首绝唱千古的咏梅题画诗《墨梅》亦是如此。


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因其“坚毅、孤傲、高洁、谦虚”的精神品质,历来受到文人艺术家的青睐与钟情。

文人才子们有人欣赏梅花远离尘俗的高雅气质,有人钦佩梅花迎霜怒放、自强不息的坚韧,有人咏叹梅花洁身自好的铮铮傲骨:

王荆公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陆放翁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妻鹤子”的林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王冕的《墨梅》同样是用梅花引喻自己,希望将自己一身清高的傲骨留存于天地之间,整首诗“字浅白,意深重”。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传说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个练习书法的场所,名为“洗砚池”,王冕与王羲之同姓王,自为同族,这里就用“吾家”来称呼。

我家洗砚池边上有一棵梅树,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勾画而成的梅花,朵朵绽放,毫无娇艳之色,却清雅至极。

根本不需要人们来夸赞它的颜色如何美丽,只希望将这份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名家画梅15幅画(只留清气满乾坤)(2)

在王冕现留存的《墨梅图》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的“梅花气骨”,朵朵墨色的梅花,清奇绽放。

他笔下的梅花,并不是青枝绿叶、红花似火,而是只用单一的墨色勾画。

无论是花枝、花朵、花苞、花蕊,他都是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而这种单一的墨色,正合了他写的这句“不要人夸好颜色”,更加凸显梅花“不与争春”的孤傲,生动传神地表达了梅花的清肌傲骨。

王冕将自己喻为梅树,将自己一生不屈附于权贵,洁身自好,保留那份清高的傲骨于天地之间的人格操守,用诗画相融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

名家画梅15幅画(只留清气满乾坤)(3)


是真狂士自风流

在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中,王冕以擅画“没骨荷花”、不愿出仕的奇人逸士形象为人们所熟悉。

小说汲取《王冕传》、《明史·文苑传》等史料记载,在基本符合历史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但真实的王冕的一生,可是比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故事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

王冕生于元朝末年(1310年~1359年),浙江诸暨人(浙江省绍兴南部)。

他自小家境贫寒,放牛的同时王冕也不忘读书,白天经常偷偷跑到学舍偷听,晚间到寺庙里,借着长明灯读书。

后来他离家前往会稽,被一位儒学大师韩性收为弟子,学问大为长进,闻名于当地,成了一名的饱读诗书、博通古今的儒者。

在韩性去世之后,一介文人还推选王冕继承韩性的衣钵,成为他们的文学领袖。

早期的王冕怀有辅佐明君的高远志向的,他在一幅画作中写到:

“君不见汉家功臣上麒麟,气貌岂是寻常人?又不见唐家诸将图凌烟,长剑大羽联貂蝉。龙章终匪尘俗状,虎头乃是封侯相。我生山野无能为,学剑学书空放荡。”

元朝初期,统治者停止了科举考试,直到王冕出生的三年后(1313年)才恢复科举。

虽然王冕在学识上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他在多次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中,确实屡屡不中。

适逢乱世,屡次失败的王冕看到元朝统治的昏庸,科考场上种种的徇私舞弊,干脆就决定放弃仕途,不再科考,在元大都停留数月后,便四处游历去了。

名家画梅15幅画(只留清气满乾坤)(4)

早期作为“通儒”的王冕是抱有仕途之心的,现实带给他的触动在他的很多诗作中可见一斑:

对镜添惆怅,凭谁论古今。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每念苍生苦,能怜荡子吟。晚来愁更切,青草落花深。”

但是,当元朝末年遍及南北的起义军横扫大地之时,当他看透世态炎凉的乱世之刻,他对于出入元朝的仕途,已经彻底心灰意冷。

王冕虽然不再参加科举,放弃仕途,但是他的名声仍旧远播在外,蒙古朝中有为宦官推荐他,他说“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高庭,备奴使哉?”

元惠宗元年, 泰不华(元朝右榜状元、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在朝中任秘书监著作郎,他早就听闻王冕大名,准备向朝廷举荐王冕在史馆任职,王冕谢绝,并说“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荆棘生矣,何以仕禄为?”

王冕的远见卓识在十二年后应验,泰不华在台州,与红巾军方国珍率领的军队奋战,最终殒命于海上。

结束北方之旅后,王冕回到了南方故土,自此开始了他的隐居岁月。

名家画梅15幅画(只留清气满乾坤)(5)

宋代时,文人隐士林逋酷爱梅花和仙鹤,把梅花作为妻子,把鹤作为孩子,被人称为“梅妻鹤子”,时隔三百余年的王冕对梅花的喜爱也是到了如痴如狂的境界。

归隐后的王冕在住所周边,种了千株梅树,在这片属于自己的乐土上,开始了与梅花为伴的创作生涯。

如同文人在元曲杂剧中的辉煌创作一样,文人画梅在元代时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

王冕在“画梅”史上,称得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并把画梅作为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正所谓“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

如果创作者自己不秉具梅花的高贵品行,又如何能窥探到梅花的灵魂深处呢?

在王冕的诸多传世梅花作品中,画作始终具有高远的意境,那些或浓或淡的笔触,勾勒的是梅花清雅脱俗的疏影,传递的是诗人自己洁身自好的心声。

《报春图》、《梅花图》、《梅竹双清图》、《墨梅图》、《三君子图》......在这些作品中,王冕都将自己对梅花的情感融于其中,画中的梅花无论是疏是密,都呈现清逸俊挺的气势。

作为“梅花屋主”的王冕纵情于诗画之中,开始自娱自乐生活,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攻占浙江。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亦听闻王冕之名气,待王冕以礼,请他入仕,仍遭到王冕的拒绝,此后不久,王冕卧病不起,绝尘寰,享年50岁。

名家画梅15幅画(只留清气满乾坤)(6)


数千年历史沉淀,梅花,已经成为了高洁、傲骨、洁身自好、不屈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的象征。

王冕在画梅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焦虑与清高得到缓解与释放,尽管时运不济是当时文人们的普遍状态,王冕却将这份困顿挫折放下,坦然接受生命的另一种状态,保留了他的气节,也成就了他的艺术。

王冕和他笔下的墨梅,也真正做到了“只留清气满乾坤”,流芳百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