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世人瞩目的年轻城市,南科大是勇立潮头的年轻大学。”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介绍论坛之余,还向线上云聚的同行们,“顺便”讲了一番自家学校近年的成绩和变化。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1)

南科大是勇立潮头的年轻大学。/图虫创意

这家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年轻高校,在过去12年间被寄予厚望,创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深圳对科研日益高涨的热情。

昨天,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也出现在了“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并以“AI在结构生物学中的未达之地”作报告,另辟蹊径地回应了近日“AI令结构生物学家面临‘失业’”的话题。

结构生物学家确实还没到失业的时候,就在这个月月初,这位五年前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山东姑娘才刚刚宣布全职回国,随即登上热搜。

而让人意外的是,的下一站并非回归母校清华园,而是南下深圳,担任全新成立的深圳医学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在她看来,深圳将会成为个人下一个梦想的目的地。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2)

深圳,下一个梦想目的地。/图虫创意

这场“华山论剑”,深圳有备而来

过去这个周末,除了论坛上的线上云聚,11月26日举办的2021、2022年“科学探索奖”线上颁奖典礼上,还表彰了今年获奖的科学家。

“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里的所谓“50²”,其中一层意思,是“科学探索奖”每年选出的50位获奖者,另一层潜藏的意思,则预示着未来50年对中国科研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而今年的主题“聚焦原创 突破边界”,既鼓励原创性研究,也鼓励自由探索和各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希望为身处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一个与大湾区各领域“隔空脑暴”的交流桥梁。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3)

为身处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一个与大湾区各领域交流的桥梁。/图虫创意

从任何角度看,这场从深圳发端的“脑暴”,都切切实实走在了中国科学界的前沿:

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带来了“从DNA第五碱基到健康与长寿”的学术分享,讲述基因序列里看不到的遗传信息——“DNA甲基化”有着能够拨慢“DNA甲基化时钟”的神奇作用,有可能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4)

前段时间,因为AlphaFold2 的横空出世,“AI令结构生物学家面临‘失业’”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引发了外界诸多雾里看花的争论。因此,才会在昨天的论坛上抛出“AI在结构生物学中的未达之地”的报告,另辟蹊径地为“AI for Science”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5)

人类的数字生活离不开手机、电脑,但在晶体管尺寸逐渐逼近物理极限的今天,下一代芯片怎样才能满足人类的算力需求?清华大学教授、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吴华强从集成电路面对的“三座大山”谈起,分享了“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探索。

在另一边厢的校长圆桌论坛,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十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等人则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华山论剑”。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6)

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十一为高校今后“把了把脉”。在他看来,今后高校发展最重要的四个问题是做好人才创新、发展投入、教育自信和坚持个性化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认为,从政府、学校到企业,社会资源应该更多往基础研究倾斜,才能让青年科学家愿意投身其中。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的着眼点则更细致。在张校长看来,学会与青年人才沟通并创造发挥空间,是学校更重要的任务。

大学是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桃李满门的大学校长却对此心怀谦卑,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视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这道艰深的“钱学森之问”寻求属于中国高校的答案。

如果说,科学界是推动研究迭代的红花,那么让研究成果落地的产业界也是为前沿探索“供能”的绿叶。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坦言,科技企业要有“甘当绿叶扶红花”的责任感。

红花与绿叶之间的生生不息,科技探索的热情与开放,深圳在为科学界搭建桥梁这件事上,显然做足了功课。

“课代表”深圳,被追赶的“湾区优等生”

当然,深圳所做的绝不只是“隔空脑暴”,对于“梦想之城”四个字,在深圳发展的青年科学家应该很有发言权。

去年发布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显示,2018—2020年间,深圳青年科学家人均学术贡献在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排名前三,仅次于西雅图和新加坡,成长率则排名20座城市首位。

更让人讶异的是,最早从2012年起,深圳青年科学家的流入比例就曾连续八年全国第一,而低于5%的流出比例,则是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最低的。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7)

深圳青年科学家的流入比例就曾连续八年全国第一。/图虫创意

这份相当漂亮的成绩单,当然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巨大诚意。

譬如,同样在2018年,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西湖大学现校长施一公和杨振宁、饶毅等14位科学家,联合腾讯发起科学探索奖——众所周知,这个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每年都会选出最多50名获奖者,给予每人5年总计人民币300万元可供自由支配的奖金。

而近日,施一公也现身深圳,宣布担任新落地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

从科学探索奖到“新基石研究员”,从的“第三个梦想”到深圳各区和高校的频频牵手,从作为高校改革试验田的南科大到筹备中的深理工,深圳可谓将“求贤若渴”四个大字明晃晃地打到了公屏上。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8)

深圳将“求贤若渴”四个大字明晃晃地打到了公屏上。/图虫创意

当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始终是这个时代的巨大共识。与深圳同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兄弟城市,在科研投入上同样不遗余力。

筹备已久的大湾区大学,将于明年在东莞松山湖校区开学,这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将坐落松山湖,与华为、大疆、OPPO等科技企业为邻。

而在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和广州大学合办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今年9月就已率先开学。这所坐落在南沙的年轻高校从出生起便展现出与本校一脉相承的科创精神,在设置上打破了传统高校的院系之分,首设“枢纽”和“学域”的融合学科学术架构。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9)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于今年9月开学。/图虫创意

在11月26日举办的2021、2022年“科学探索奖”线上颁奖典礼上,科研起点不算高的澳门,也出现了第一位获奖者。来自澳门大学的麦沛然教授,凭借“无电池智能电子芯片”项目获奖。而该项目的突破,可为国家解决大规模物联网发展的技术瓶颈——人手换电池和电池不环保两个问题。

青春风暴,席卷大湾区

大湾区在科研投入上的“内卷”,对需要空间施展抱负的科研青年来说,显然充满难以抵挡的致命吸引力。

因此,包括麦沛然在内,昨天共计100位获奖者中,来自大湾区的青年科学家占了7席。

对于野心勃勃的大湾区而言,成为一片科研“热土”的路才刚刚起步,这个数字暂时算不上太多,但值得期待的亮点不少: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物理系和前沿交叉领域的学者,分别“连中三元”;因为在安全、高效及环保的储能“抗冻”电池技术上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副教授卢怡君,成为了2021年获奖的8位女性科学家之一。

除了感谢“科学探索奖”对青年科学家在前沿科学探索上的鼓励之外,卢怡君也表达了女性科研人员的感慨,“女性也可以做最纯粹的科研,同时兼顾家庭中的角色”。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主任医师、研究员苏士成,则和其他四位科学家一起,成为了医学科学领域的首批获奖者。

从“降级”大肿瘤、探索多器官衰竭机理、预防蚊媒病毒传染病、干细胞再生治疗眼科疾病到开展中国最大食管癌队列研究,他们致力于探索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潜心工作在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线。

值得注意的是,五位获奖人中,苏士成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吕奔一样,既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是探索医学奥秘的科学家,连通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解答‘为什么’,临床医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回答‘怎么办’。医师科学家从事以临床为导向和目标的科学研究,服务广大患者的现实需求。‘科学探索奖’激励我们将‘从0到1’的科学发现,以临床为出口不断为人民服务。”苏士成说。

年轻而充满活力、多元且交融碰撞,这场席卷大湾区的科学风暴,追根到底就是这种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开放、热情以及探究精神。

梦里的广州和深圳好近(从卷都到)(10)

这是对“从0到1”的期待,也是这场席卷大湾区的科技风暴,连接顶尖科学家与大湾区之间,作为一座探索未来的桥梁应该踏出的一步。

参考资料

[1] 深圳“青科”厉害!人均学术贡献成长率全球20科创城市中排首位 | 深圳特区报

[2] 澳门大学教授麦沛然获“科学探索奖” | 人民网

[3] “我与深圳一拍即合!”回国创办深圳医学研究院

[4] 科学探索奖公布!出现首位90后获奖者 | 澎湃新闻

[5] 每人300万!50人获奖!澳门地区首次有人入选 | 南都周刊

[6] 施一公领衔,腾讯10年投100亿!科学界重磅基金会落地深圳 | 证券时报

[7] 科学探索奖公布!出现首位90后获奖者 | 河南科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