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 画像)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这一年,瓦剌入侵明朝腹地,边关一度告急。
按理说,边关告急,并不是什么大事儿,蒙古诸部,瓦剌也好,鞑靼也罢,都时常因为缺衣少食而带兵劫掠明朝边境。
边境动乱,自有地方的军事长官负责,明朝国力鼎盛,皇帝只需要在紫禁城里等着捷报就行了。
但很显然,大明天子,英宗皇帝朱祁镇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这位年轻的小皇帝打算御驾亲征,好好收拾收拾这帮整天搞骚扰的瓦剌人。
朱祁镇想要贸然出征的举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预谋。
这位皇帝年少即位,在朝中素无威信可言,内阁嫌他太嫩,文臣们又嫌他太小,所以小皇帝迫切的想要像自己的父辈(宣宗)和祖辈(成祖)一样,在北方草原建立军功,以此扩大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
但朱祁镇似乎把战争想得太过简单了,他把自己当成了五征漠北的明成祖朱棣,但他面对的对手,即瓦剌太师也先,却不是当年被朱棣追着打的蒙古首领马哈木。
(明成祖朱棣 画像)
结果可想而知,朱祁镇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河北怀来)翻了车,伤亡过半,溃不成军,就连皇帝本人都被俘虏,成为了瓦剌人的阶下之囚。
消息传到北京城,京师震动,大家心里十分清楚,大明的精锐国防力量已经让朱祁镇造了个精光,瓦剌人必然侵略中原,过不了多久就会兵临北京城下,面对如此危急,大臣们连夜开会,商量对策。
以往,山河沦丧,国将不国,政权遭到颠覆时,大臣总还是能和皇帝商量商量该怎么办,但现在朱祁镇早被俘虏,不知道在哪片草原上啃沙子呢,皇帝都没了,跟谁商量?
大臣们思来想去,临时把朱祁镇的弟弟,即郕王朱祁钰拉了出来,让他摄政监国,全权代表皇帝行事。
于是,一场关于大明未来命运的会议在朱祁钰同志的主持之下展开了。
大臣们就当前形势,以面对瓦剌人进攻北京,究竟是战是逃,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讨论。
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是翰林院侍讲,徐有贞。
徐有贞身材矮小,费了半天劲才从人堆里挤出来,站在场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明史》
这位徐侍讲表示,我昨天夜观天象,见紫微星弱,说明大明国运已尽,死守北京已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保存有生力量,举国南迁,方可度过此次劫难。
(徐有贞 画像)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了兵部侍郎于谦的反对,于谦指着徐有贞的鼻子,言辞激烈地训斥道:
“言南迁者,可斩也。”——《明史》
谁再敢提议弃城逃跑,应该斩首示众。
按作者来看,于谦的想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这位同样其貌不扬的兵部侍郎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京师是国本,倘若放弃北京城,即等于同时放弃了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权,宋室南渡的惨剧还历历在目,我大明岂能重蹈覆辙?
于谦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朝野一致的支持,包括那个暂时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的郕王朱祁钰。
朱祁钰十分迷茫,因为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新鲜且未知的。
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一个在紫禁城里默默无闻,闲散度日的王爷,如果不是国家遭逢巨变,他哪儿有机会出席这种场合?
但年轻的朱祁钰很快下定了决心,他选择相信于谦,并且全力支持他死守北京城,一步不退的决定。
很快,在于谦和朱祁钰的通力合作之下,北京军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终于抵挡住了瓦剌人的进攻。
这场力挽狂澜的战役史称“京师保卫战”,此一战,不仅使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转危为安,更让于谦同志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顶点。
(于谦 画像)
而郕王朱祁钰同样在京师保卫战中成就了自己,大臣们一看英宗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估么是指望不上了,于是纷纷改变思路,提出让朱祁钰承继大统,继任皇位。
大臣们的想法很简单,都是你们老朱家的子孙,谁干不是干。
大臣们很热情,但朱祁钰却十分犹豫,面对大臣们的盛情拥戴,他十分抗拒,表示临时顶班可以,但真让我当皇帝,那还是算了。
朋友们,拒绝也是分种类的,有真有假。
假的拒绝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一般都是老皇帝去世,大臣们纷纷劝进,希望太子可以继承皇位,重振朝纲。
太子通常会表示,先皇骤崩,我十分悲伤,实在没有心思考虑当皇帝的事儿。
大臣们一听急了,你不当谁当?伤心归伤心,活儿还是要干的。
太子这时候还会面露难色,表示不想当就是不想当,你们就别逼我了。
然后大臣们更着急了,有的言辞激烈,有的捶胸顿足,更有甚者,以头撞柱,表示你要是今天不继位,我就跟你玩命。
太子一看这也差不多了,只好勉为其难地说,既然你们如此劝进,我也不能不识抬举,那我就继承皇位吧。
这一套流程在中国历史的皇位继承中时有发生,神奇的是,参与流程的大臣和即将继位的新皇帝其实事前大概率并没有沟通或者预习过,他们能上演出这样一幕劝进大戏,多半靠的是心照不宣和彼此之间的默契。
知臣莫若君,知君莫若臣,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但朱祁钰拒绝当皇帝可不是演戏,说不干就是不干,别说你以头撞柱,就是你把紫禁城太和殿拆了,我也不干。
最后,还是于谦站了出来,他坚定不移地拥护朱祁钰的行为,使这位临危受命的年轻人下定了决心,于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朱祁钰殿前登基,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七任皇帝。
(也先 画像)
但朱祁钰前脚刚登基,后脚就传出消息,瓦剌太师也先已经离开京师范围,远遁漠北,临走之前,也不想和明朝的关系闹得太僵,于是打算把之前俘虏的大明天子还回来。
英宗朱祁镇要回京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朝野,但代宗朱祁钰的心情却不是很开心,他对那些希望自己可以把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迎回紫禁城的大臣们十分抱怨。
“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明史》
新皇帝表示,本来我不愿意当皇帝,你们非让我当,现在倒好,我刚当上皇帝没两天,你们又让我把太上皇给弄回来,这不成心耍我呢吗?
大臣们自知理亏,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朱祁钰的抱怨的确可以理解,一个王朝里很难有两个皇帝同时存在,朱祁镇虽然已经是太上皇,但太上皇也是皇帝,如果把朱祁镇弄回来,到时候是他说了算,还是自己说了算?
最终,还是于谦站了出来。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明史》
于谦表示,既然我们拥戴你做皇帝,那么你即为天命所归,所以就算太上皇回朝,也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你呢,就踏踏实实的当你的皇帝就得了。
于谦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很快让朱祁钰下定了决心,他决定,摒除成见,立刻迎英宗回朝。
(紫禁城)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阔别紫禁城一年多的英宗皇帝终于重回紫禁城。
宫殿宏伟,一切似乎还是自己离开时的模样。
对朱祁镇来说,这一年来,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就好像一场梦一样。
此刻他如梦初醒,还没等在紫禁城里追忆一下逝去的青春,就立刻开始马不停蹄地赶往他人生中的下一站——南宫。
这是代宗朱祁钰给这位太上皇准备的一份别开生面的见面礼。
朱祁镇不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他即将要在这极为偏僻冷清的居所被软禁长达七年之久。
当然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朱祁钰虽然肯让朱祁镇重回紫禁城,但却绝对不会再允许他染指已经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他软禁了自己的弟弟,并且希望这位几经波折的太上皇可以在自己安排的居所里消停度日,了此残生。
望着朱祁镇的背景渐渐消失在南宫的宫墙之下,朱祁钰不由得喃喃自语:
哥哥,你失去的大明,我替你拿了回来,那么,就让我继续替你走下去吧!
(明代宗朱祁钰 画像)
对朱祁镇来说,这一切是十分悲惨的。
他的一生并不漫长,但却足够丰富。
他曾经是大明天子,万乘之尊,睥睨天下,拥有无上的尊崇。
他也曾是误国的庸主,断送大明的命运,并且沦为瓦剌人的阶下之囚,彻底丧失作为一个帝王的尊严。
而现在,他重回故地,来不及熟悉这一切,又转瞬之间成为了政治的囚徒。
但朱祁镇从未放弃过,七年里,他每一天都在顽强地活着,都在思考着如何能夺回自己的皇位,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七年,两千五百多个日夜,朱祁镇一直在等待机会。
皇天不负苦心人,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
代宗朱祁钰突然患病,乃至到了一病不起,行而将死的地步。
老实说,朱祁钰在位的这些年里,发展过经济,治理过水患,稳定过边防,也算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但天命难料,这不,说病倒就病倒了。
朱祁钰一病,朝政废弛,时局不稳,朝中几位久不得志的官员,比如在前文中被于谦当堂呵斥的徐有贞,就开始动了心思。
他们内外呼应,集结重兵,在紫禁城内发动政变,居然叩开了南宫的大门,把朱祁镇重新迎回了大明朝堂。(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了。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原点。
太上皇复辟的消息传遍了宫门,朱祁镇很快全盘掌握了大明王朝的军政要务,那些曾经拥戴过代宗朱祁钰的大臣们纷纷遭到清算,或下狱,或处死,而其中,就包括那个拼死守护住北京城的于谦。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二月初一。
明英宗朱祁镇废代宗朱祁钰为郕王,并将其软禁在永安宫中。
半个月后,朱祁钰暴毙,死因不明。
这回朱祁镇终于放心了,他夺回了属于的一切。
而那个曾经在大明危急时力挽狂澜的代宗朱祁钰,则无人过问,连死因也没有确切的记载。
万事万物,总有始终。
当太阳重新照耀在紫禁城的每个角落时,那个坐在龙椅之上审视天下的英宗皇帝朱祁镇,脑海中会不会偶然想起当年那个因为垂怜自己的小命,而只是将自己囚禁南宫,却并未对自己痛下杀手的弟弟呢?
而长眠于地底的代宗朱祁钰,如果有机会能再回首自己的一生,又会不会对自己的一生的所作所为,留下一丝遗憾或后悔呢?
历史不能重来,但故事正在发生,大明,它的传奇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