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河套地区。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享有“塞外米粮川”的美誉。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至鄂尔多斯高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巴彦淖尔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一15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

河套平原和塞上江南有什么区别(塞外江南河套平原)(1)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中国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过去一直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近年,河套平原的人们掀起了一场依托自身优势的农业产业化的革命,一座座农牧产品转化企业拔地而起,河套平原正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食品工业等并举的新河套。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河套平原有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壮、藏、苗、维吾尔、锡伯、彝、土家等民族。

黄河在甘、宁、内蒙古、陕、晋5省区境内形成马蹄形大弯曲,这一大弯曲的北部地区称为河套。这一地区黄河两岸的平原称为河套平原,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西南起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东北到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东及东南与

蛮汉山山前丘陵相接,北至阴山南麓,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陡坎。可分为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特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3部分。一般称河套平原仅包括前套和后套平原。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

其行政区划包括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的大部,巴彦淖尔盟的南部,伊史昭盟的北部和乌兰察布盟的小部分地区。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面积近10,000平方公里。自清代以来,后套平原上修渠引黄河灌溉,为内蒙古主要农业区。但灌溉水大量渗入,使地下水位升高,盐碱地面积增加。现已注意合理灌排,营造防护林防止土地沙漠化。

河套平原农业历史悠久,潜力很大。它的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左右,农作物一年一熟,适于种植小麦、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等等。而河套的蜜瓜、西瓜、黑瓜子、苹果梨、枸杞和番茄也是优质的农产品。

平原上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等多种矿产资源,工业有钢铁、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毛纺、皮革、化纤、食品、造纸、制药等数十部门,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京包铁路与包兰铁路横贯东西。工农林牧相得益彰,使得河套平原成为内蒙古最为富庶之地。不过,虽然目前河套平原生态环境尚可,但其工业污染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产生一定限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