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当头,又是一年中秋季。耳畔响起王菲那首民谣似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苏东坡一生的正直与风骨(泰然处之随遇而安)(1)

这首歌曲成了经典的中秋节应景音乐,被很多歌手传唱过,最早唱这首歌的应该是一代歌后—邓丽君。歌声温婉甜美,听过之后让人久久的流连于歌中的意境。

相信写这首歌的词作者苏轼一定不知道一千多年后,人们用这种方式在传唱着他的作品。苏轼一直是我喜欢的大文学家,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画和文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我喜爱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美妙的诗词,也不仅仅是他广博的才学,最重要的是他的情怀。

苏东坡一生的正直与风骨(泰然处之随遇而安)(2)

说到他的情怀,我不得不把他的生平和大伙儿简单说一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震动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但打开试卷一看,居然不是曾巩,惜才的欧阳修急忙让苏轼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也拿来一看。这一看不要紧,欧阳修喜欢的不得了,连呼自己要避路,让年轻人出一头地。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

苏东坡一生的正直与风骨(泰然处之随遇而安)(3)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第一次科举就一举中第。他自己也是信心满满,曾写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让老父苏洵很是担忧。

果不其然,正应了那句老话“枪打出头鸟”。正当名扬天下的苏轼春风得意,打算在朝廷上大展拳脚的时候。

由于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引王安石不满,也被迫自请出京。

调往湖州任知州。在这期间爆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字狱。新党都想致苏轼于死地,但很多老臣力保苏轼,就连维新派王安石也站出来替苏轼说话。

苏东坡一生的正直与风骨(泰然处之随遇而安)(4)

苏轼终于得从以轻发落,贬至黄州,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乌台诗案”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由苏轼变成了苏东坡。苏轼的“轼”字,是指古代车前面的扶手,可以掌控方向,没有扶手,车将不能前进,这是老父“苏洵”对爱子的期待。但是,“乌台诗案”,让苏轼从神坛跌落,经历了103天的牢狱之灾之后,被贬偏僻的黄州,无衣无食,没有半点俸禄。苏轼心情很是郁闷,但他是苏轼呀,是那个豁达开朗、随意而安的苏轼!他开垦荒地自给自足,并自称“东坡居士”。苏轼深感现实的“骨感”。但他依然可以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他说,要想心情愉快,只需要看到松柏与明月也就行了。何处无明月,何处无松柏?

苏东坡一生的正直与风骨(泰然处之随遇而安)(5)

此时,苏轼已经深谙世事的凄凉,但他那种豪放的性格,让他在逆境中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并认真地去生活,以苦为乐。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稳居了下来。并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佳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乌台诗案”后,苏轼又被启用,然后又多次被贬,最远贬到了今天的海南岛。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仿佛一直在路上奔波,初到一地,各种不适应,等到刚刚稳定下来,又接到圣旨,前往下一个地方。

但苏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随遇而安。这个随遇而安并不是指安于现状,苟且偷生。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诗、词和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但如此,他还是个杂学家,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都有所贡献,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苏轼在1089年来到杭州,他疏浚西湖,开除葑田,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这就是著名的“苏堤”,西湖治理好之后,百姓们不怕庄稼的旱涝,收成大大增加,一片风调雨顺的祥和景象。

苏东坡一生的正直与风骨(泰然处之随遇而安)(6)

苏轼在杭州过的很惬意,人民拥戴他,他把苏州当成自己的家,但好景不长,最终,他又于60多岁的年龄被贬到海南。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文官被贬到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当时的海南,就是一片蛮荒之地,但是苏轼仍旧用尽心力经营。他在儋州,与当地人一起种田、修路修桥,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都表达了当地人的缅怀之情,连当地语言都有一种叫做“东坡话”。苏轼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可见,他已经把海南当成他的第二故乡,打算在海南终老的。

苏轼到了海南,还把学堂开在了那里,因为历年科举,从来没有海南人中举。苏轼开办学堂后,很多人前来学习。有一个叫姜唐佐学生,跟随苏轼学习了半年。苏轼去世后他成为了海南第一个举人,只是很可惜,苏轼没有看到。

苏东坡一生的正直与风骨(泰然处之随遇而安)(7)

苏东坡随遇、随缘、随安、随喜,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况的时候,仍保持快乐的心境,然后“随遇而安”。他的“随遇而安”,为百姓疏浚西湖筑起了“白堤”。他的“随遇而安”为百姓留下了“东坡肉”的千古佳话。他的“随遇而安”,筑路修桥,建设海南,成为了海南第一代的建设者。他的“随遇而安”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保持良好心态,放下执念,从此何必锦衣貂裘,荣华富贵,“借耕辍兹田”亦可快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