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华融媒

龙华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解决的小事、急事、难事等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近几年来,龙华区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居民议事会平台,以“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项目化方式,推动民生微实事落实落地。以“小切口”撬动了“大民生”,取得了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的明显实效。

社区环境越来越靓了

社区服务越来越细了

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

6年来

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0.99亿元

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9292

以“民生”为本,打通直达民心的通

通过每月一次的居民议事会会议,让社区居民自己决定民生微实事项目怎么搞、钱怎么花,让老百姓“我的事情我作主”。

案例一:停车有了位,生活好滋味

龙华民生微实事(6年投入近11亿元龙华区)(1)

12万人口的清湖社区,作为原居民聚居区的清湖老村,建筑多为村民自建楼,原来没有统一规划停车场。随着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居民们停车难问题逐渐凸显。为此,清湖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议事会,经社区党委申请,将新建停车场作为民生微实事立项。项目完成后,共新增200多个停车位,解决了清湖老村、花半里小区等周边居民的停车难问题。

案例二:人车要分流,安全才永久

龙华民生微实事(6年投入近11亿元龙华区)(2)

民治地铁站每天的人流量数以万计,尤以D出口为多,人流车流交织一起,站口混乱,车辆通行缓慢,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避免人流车流的交集,民强社区申请民生微实事资金立项,实施了民治地铁站D出口人车分流改造项目。通过更改车辆出入口、划线、设置隔离护栏等措施,实现了人车分流,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从“微”处着手,找准群众的实际需求

民生微实事以“短、平、快”的方式,实施关注度高、受益面广、普惠性强的项目,解决了一般大型民生工程覆盖不到,而社区居民迫切希望解决的“小设施、小公园、小广场”等各类项目需求,弥补了龙华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方面的短板。

案例一:城中村蝶变,老百姓舒坦

龙华民生微实事(6年投入近11亿元龙华区)(3)

观湖街道新田社区的蝶变,得益于民生微实事的东风。走进牛轭岭村,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道路干净整洁、交通畅顺有序。墙面重新刷漆,融入艺术图案,“活化”成景观墙。场地整修后安装了各类健身器材,成为居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铺成黑亮的沥青巷道,漆化成排的停车位,近似于整洁的花园小区。城中村里的风景变了,干净整洁的清新氛围和人情味一样浓。

龙华民生微实事(6年投入近11亿元龙华区)(4)

案例二:为电车充电,为奋斗前行

龙华民生微实事(6年投入近11亿元龙华区)(5)

爱心家园属于安居房小区。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周边公交线路不多,不少居民上下班都是骑电动车。针对爱心家园住户反映的“电动车充电难”问题,观澜街道桂花社区工作站经过实地调研后,将爱心家园充电桩项目列入民生微实事项目。短短的11天,8台智能充电桩投入使用,可同时供80辆电动车充电,居民“充电难”问题迎刃而解。

把事办“实”,项目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突出项目资金使用的民生属性,侧重于扶持条件相对落后的社区及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城中村和工业区,资助他们开展基础性项目建设。突出投放项目的精准化,针对“钟摆上班族”、产业青工、来深“小候鸟”、随迁老人等群体精准投放项目,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生存需求、发展需求。

案例一:欢乐的暑假,滋养亲子情

龙华民生微实事(6年投入近11亿元龙华区)(6)

大浪街道地处龙华区西部,辖区有工业园区268个,工业企业3300多家,劳务工近50万人。每年暑期,都有大量留守儿童来大浪与父母团聚。为此,大浪街道通过民生微实事资金,开办书法、舞蹈、手工、绘画、拓展、轮滑、跆拳道等暑期兴趣班。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纷纷表示,现在他们的子女到大浪来度假,也能和户籍儿童一起参加丰富的夏令营活动,“感觉大浪就像家园,自己是大浪的主人。

龙华民生微实事(6年投入近11亿元龙华区)(7)

案例二:青工的红娘,幸福的发端

龙华民生微实事(6年投入近11亿元龙华区)(8)

章阁社区不到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50多家企业,有富士康等多个大型工业园区,青工10余万人。由于工作性质特殊、社交范围较小等原因,适龄青工择偶困难。社区党委针对这一壮况,适时搭建“玫瑰之约”交友联谊平台,将其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该平台成功牵手的单身男女近80对,相互认识、有意向交往的男女嘉宾在150对以上。

今年,区民政局、各街道也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列入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着重围绕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用全心、用真情、用实力解决一批民生困难事、群众烦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