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出动了号称八万大军东下三峡要为关羽报仇,重新夺回荆州,陆逊奉命领五万大军进行抵抗,他一上任就觉得有点麻烦,因为部下不服从他指挥,大敌当前,刘备来势汹汹,东吴兵将却对统帅陆逊反而摆架子,撂挑子,碰上平庸之辈,或者束手无策,或者意气用事使矛盾激化,局面反而会更加糟糕,在这考验主帅凝聚人心本领时刻,作为孙吴主帅级名将的陆逊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陆逊的应对之法就是三个字"讲政治",他把众将召集起来。上了一堂思想教育方面的课。讲话稿史书上有记载《三国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

刘备靠谁逃回白帝城(火烧连营700余里的刘备受到致命的打击)(1)

陆逊

这段话的意思是刘备是一个强劲的对手,连曹操都有点怕他,现在已经入侵了我们国家,诸君现在却不听指挥,很不讲道理,我虽然是一介书生,可是受命为主上,孙权任命我来当主帅,不是你们随便欺负的对象。如果继续不听招呼,继续乱来,恐怕我就要对你们不起。有礼有节。软中有刚。既有说服力,又有震慑力。听了以后众将官开始收敛起来,于是陆逊开始思考他的作战方针。早在刘备的大军攻入孙吴的地盘之前,陆逊就普经在三峡的东段地区镇守,他对这一段地区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加上他对敌军的深入了解,他制定的战略方针“扩大空间。诱敌深入。拖长时间,伺机制敌。”

你不是兵力比我强吗?我就尽量地引诱你深入,扩大了空间以后。你的兵力必然就要分散,你在前线作战部队的人数就会减少,这下力量的对比会出现变化。另外我还要尽量拖长时间,因为你现在军心团结一致,而且你的精力也非常旺盛。但是我就要拖到你整个大军,你的精力消耗殆尽的时候。找机会突然一招制服你,实际上就是后发制人的意思。七月下旬刘备的大军进入三峡东段,开始攻进了孙吴的地盘,先后攻占了巫县和秭归县。在秭归县刘备大军停留下来。他要做各种各样的准备要休整,直到公元222年的二月间,刘备正式开始大举进攻,他这个时候的阵型是水路,水军和陆军一共三路,居中的水军,水军的主帅叫吴班和陈式,这是充当主力。长江北岸,沿北岸推进的陆军是一路。抵御从侧面的进攻,刘备就和南岸陆军的机动力量在一起。三路大军一起向前推进,

刘备靠谁逃回白帝城(火烧连营700余里的刘备受到致命的打击)(2)

陆逊

孙吴的军事要塞叫做夷陵,在这个地方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的战斗。刘备大军以及水军为主力,在两侧陆军的掩护之下,从平缓柔软的沙滩江岸迅速地登陆,向夷陵县城发动猛攻,陆逊进行抵抗之后,主动进行战略撤退。于是刘备就攻下了夷陵县城。首战第一战好像是刘备占了上风,但是刘备继续向下游推进的时候却遭到了孙吴军队的猛烈的抵抗。刘备就不得不断地留下兵员,不断地建筑起营寨,来保护自己后方的通道。因为要保证后方的后勤供给。同时万一军情变化可以往后退。所以不断地留兵,不断地修营寨,营寨越来越长。后方留下的营寨最后形成了史书上说的连营700余里。这么一个不利的态势。

虓亭以前叫虎牙山。他的岸上这一片是个丘陵起伏。变动比较大的一个区域,而且草木丛生,如果在这个地方进行大部队屯兵的话,一个是行动开展受限,不能够快速地移动。二就是因为草木丛生,容易遭受火攻。但是更深的玄机还藏在江岸之下。虎牙山这个地方有将近三华里的江岸,完全是坚硬笔直的山岩一直插到江而。高度大概有将近100米左右。不光是山岩,在江流之下也有玄机。这个地方的江面急剧收窄,大概最窄的地方是700米左右,比上游最宽的江面窄近二分之一。江面一窄江流就汹涌,水流非常湍急。这个地方古代暗礁丛生,是有名的千年险滩,就叫做虎牙滩。以前船在这个地方十有八九搞不好就翻船,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清理长江航道,用炸药把这个地方的险滩全部炸掉,这个地方才通行无阻,

刘备靠谁逃回白帝城(火烧连营700余里的刘备受到致命的打击)(3)

刘备

刘备不是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相互支援相互联系的态势被彻底打破了。因为船停不下来容易翻,所以在上游就得把船停下来,然后水军也变成陆军。集中在虎牙山上面丘陵起伏地带,把你逼到了一个不利的地形来和我绝战,陆逊在虓亭堵住刘备的去路以后。不再后退半步。此前他16字的战略方针完成了一半,就是扩大空间诱敌深入,现在他要来完成下一半“拖长时间,伺机制敌”。此时陆逊也面临三个方面的压力,第一方面的压力就来自于对手。刘备在虓亭受阻,水陆三军齐头并进的阵型被打破以后。被迫对全军的战斗队形重新部署。前线总指挥任命为冯习,先锋官两名张南和吴班,注意吴班原来是水军的主将,现在降格为第二先锋。说明刘备对水军表现不满意。

刘备已经把三路齐头并进的水军实际上都拿掉,弄到岸上来当步兵,刘备重新做了战斗部署以后,就进行挑战。但是任随你千般辱骂。万般挑衅,陆逊坚守有利地形就是不和你交手。就好像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垒一样。这一拖就拖到了夏季的六月间。压力还来自自己的部下。自己的部下对于陆逊主动做战略纵深撤退本来就不满,现在撤到这个地方不动又不打。最先是不做强烈抵抗,到了这儿以后又不出兵。这部下的牢骚就多了。现在敌方已经进入我们的地盘儿好几百里,这个连营700里都守住了,逼迫陆逊只有再做思想教育工作。对方已经开始出现军心涣散,已经精疲力尽,我制服他们。马上就会有绝招打败刘备,压力当然还来自孙权。

刘备靠谁逃回白帝城(火烧连营700余里的刘备受到致命的打击)(4)

刘备

绝招两个字“火攻”。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是非常有效,非常有威力的一种进攻战术。对三国时期的火攻战术而言。相比此前的东汉出现得更频繁,而且花样更翻新。实际上三国鼎立形成有三场决定性的战役,都跟火相关。第一场就是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用火烧掉袁绍的粮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第二就是赤壁之战,周瑜用火烧了曹操的战船。第三就是这个虓亭之战,陆逊将会用火焚烧刘备的营寨。刘备为什么会败给陆逊呢?第一刘备轻敌。以为陆逊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一介书生,对付他小菜一点。第二因为刘备太累了,因为他从上一年的七月份出兵,到这一年的六月份整整一年,统领号称八万的大军在外风餐露宿吃喝拉撒睡,还要作战,他脑袋超负荷出现了空白点。这两条加在一起刘备就中招了。那么这一年又闰六月一般都比较热,大地暑气蒸腾,军队在外面风餐露宿一年整。军心极度疲惫,军心涣散。

刘备靠谁逃回白帝城(火烧连营700余里的刘备受到致命的打击)(5)

刘备

陆逊见到时机已到,于是下令全军每人一大把干草,接近敌军以后先放火后杀人,发动突然袭击,结果一战就成功,当场烧毁刘备的大营40多座,当场还斩杀了刘备的前线指挥官,先锋官和前来助阵的军队首领沙摩柯。刘备在自己贴身卫队的保护之下一直向西。逃出了五百里外,进入了自己控制的地盘以内,就是榆富县的白帝,到了这儿才算是侥幸捡了一条性命。其余的手下人马和很多作战的物资几乎都损失殆尽。《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意思是江面上浮的全都是他军队。而且把江面都塞满漂向下游。整整一年,陆逊以一种坚强的精神,非凡的才能,辉煌的战功。证明他确实无愧于孙吴主帅的名将,

虓亭之战的历史作用是很巨大的。对刘备而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十个月以后他就死白帝。所以才有托孤。但是对孙权却是有天大的好处,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执政,马上就恢复跟孙吴的同盟战略伙伴关系了,所以西面的威胁彻底地消失了,四个月以后孙权开始放心建立年号叫黄武,独立称王,正式把他的政权机构变为国家机器。虓亭之战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就形成了。因为从此以后虽然战争还依旧不断,但是版图的格局就没有再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