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曾说:“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面对“高级动物”的虚伪、贪婪、欺骗、攀比、嫉妒、狭隘、自私、拜金等,我们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古人也有同样的感叹。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首先为自己考虑,无可厚非;人际关系从古至今一贯如此,从未改变。

在较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中,人们对情感有更多期待,理性常常缺位。实际上,不论是父母的养育情、兄弟姐妹手足情、朋友间的义气和友情、恋人和夫妻间的爱情、教师和学生的师生情、助人和被助者之间的恩情等等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感情交流,往往掺杂了名利动机。说白了,“人情”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亲疏就是“人情”的深浅。种种看似美好的情感其实都是互利互惠的交换行为,或交换物质利益、或交换名声、或交换心理补偿,交换期或短或长,或主动交换、或被动交换,又或许是被“内卷”不得已而交换。

简而言之,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社会的组织和各种人际关系在本质上都是“存种和自存”团体,利他行为本质上是利己,即所谓“天地无情无私”,这是“天择”。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人际间的往来都是交换,而“交换”就需要“平等”,否则人际关系不能维持。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出自谁所说?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1)

图片来源:网络

《道德经》讲“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一旦在人际中过分强调一个人的付出,要求别人回报,就是私情,必定会生出不幸。看不透的人,迷失其中,举措失当;看透的人,用“人情”的外衣谋取私利。

你比如,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会:在陌生人的圈子里生活得很自在,却被熟人和亲友圈中的各种“人情”、“关系”搞得疲惫不堪!岂不怪哉?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出自谁所说?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2)

再比如随份子,没有人不为此烦恼的。对于邀请别人的人来说,我请你来,怕你破费而不高兴;不请你来,怕你说瞧不起你而不高兴。对于被邀请的人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关系也可以了,你竟然不邀请我;或者我觉得我们的关系不怎么样,可是你请我我又不能不去。总之,请与不请都为难,被请不被请都挑理。

一场红白事或者别的事下来,总会“得罪”不少人。特别是白事,特别容易让那些从不来往的亲戚“借题发挥”,甚至主办白事的“孝子孝孙们”互相攻击,结下仇怨。即使你没有亲身经历,但相信你看过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在那里或许见过这种场面。

看不透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互利交换,注定为“情”所困,为“情”所伤。看透这一层,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人情世故,该付出就付出、该索取就索取、该拒绝就拒绝。免得被人“道德绑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