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瑞老婆(家乡景州王景瑞)(1)

华北平原古老辽远,燕赵民风朴实淳厚。《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是的,这片一望无际的苍茫大地,养育了朴实勤劳的英雄儿女,流传着动人心弦的民间故事:既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又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荆轲;既有“士为知己者死”的邢地刺客豫让,又有景阳冈“赤手打虎”的清河好汉武松;既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张飞,又有英勇抗击蒙古瓦剌族入侵,写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壮烈诗篇的于谦;既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主义斗士李大钊,又有戊戌变法失败,慷慨赴死的“戊戌六君子”;既有英勇抗击日寇,血染沙场的“狼牙山五壮士”,又有凭着世代相传的“磨剪子戗菜刀”手艺,背着一条板凳一块磨刀石,走遍中国的民间艺人;既有率部血战台儿庄,全歼号称“铁军”日本矶谷师团,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国民党中将师长池峰城,又有深受毛泽东器重,曾任中宣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的“冀南第一才子”王任重……

景县,地处冀鲁两省交界处,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县。历史上不仅曾为州,是董仲舒、高欢、高适等名人故里,西汉时也曾为周亚夫的封地,现景县仍有“周亚夫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景县,你会发现一山一水都有一种宏阔的气势撞击心灵。走进景县,你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天生一种博大含在眉宇之间。走进景县,你会感到如同游进了一个沧桑之湖,波翻浪涌。走进景县,你会感到古风浩荡,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骨无处不在。景县之“景”,乃是阳光普照之意。传说景县远古曾是一片水域,沧桑巨变,海枯陆现。经过历次天崩地裂、翻江倒海的地壳运动,在宇宙伟大而又神奇力量的作用下,这块土地便从万丈水底呼啸跳跃而出,再由远古的黄河、漳河冲积,成为现今钟灵毓秀一望无际的平原。景县历史悠久,尧舜之时,这里就有先民聚集生息。

据《景县志》载,此处古为条地。西汉时今县城旧址为条候国故城--北条城,北魏时条县治所由邸阁城迁至此地,始为条县城。元初太宗八年景州治所从东光迁于此地,条县城更为景州城。历经明清两代至民国二年,改州为县,州城遂为县城。该城在北魏后历代均有修建,形如卧牛。元文帝天历年间改其方形,周围四里。明孝宗弘治11年南北门设吊桥,创建东门,四门各刻石匾,东曰“东作”,西曰“西城”,南曰“南和”,北曰“北拱”。正德9年增建四隅角楼、窝铺16座。后其楼复置匾,东曰“渤海遗疆”,西曰“广川故里”,南曰“东省邻封”,北曰“北畿要路”。乾隆9年撤旧重修,浑砖内门4座,南曰“景运门”,北曰“景星门”,东曰“景阳门”,西曰“景福门”,又在瓮城外修建门墩2座。嘉庆18年后,连遭大水,城墙坍塌。光绪26年州人议修,随高就低,稍事补葺。

景县拥有古塔风涛、书台晓月、古庙寒云、谯楼野趣、泮水琴声、安陵渔唱、环堤秋雨、青冢春晖等著名八景,其中闻名河北全省的景州舍利塔建于北魏,宏伟挺拔。宝塔北面原有一座无量殿,后面还有一座千佛阁,与两厢配殿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唤作开福寺,整体布局完美,赏心悦目,游客莅临,俗念顿消,好一座佛门净地。千佛阁上下两层,前檐出厦,琉璃瓦盖顶,屋脊正中是一葫芦,两侧探出龙头。那龙头口内衔着铁链,链又悬着铁铃,风动铃响,十分悦耳。四梁八柱,方砖铺地,中间是三尊佛像,佛像后有假山型,山的微窟内,上下两层各有藏有五百尊,因名千佛阁。无量殿具有很多传奇般的美丽故事,佛门用语的无量殿本地人都叫它无梁殿。据说,当年乾隆爷下江南路过景县,要来登临这景州塔。景县北门里的三朝重臣魏探花,便会同景州地方官员,商议借机奏请减免景州钱粮的办法。有人给魏探花出主意,要在塔旁修建一座无梁殿,讨万岁爷的口风,借机免除景州的钱粮,魏探花等人甚为赞同。于是能人齐聚匠心独运,那么大的一座殿,屋顶竟然没用一根梁,全是木椽重重咬合,美轮美奂却又十分结实。乾隆皇帝到了景州,魏探花等人陪同参观这座大殿。但见屋顶是锃亮的琉璃瓦,角檐上镶着木头雕刻的罗汉像,还挂着铜铃,非常漂亮。进得大殿,魏探花告诉皇上,这屋顶更是高妙,皇上一看,大为赞叹,脱口说道:“喔,这儿没梁?”魏探花连忙带领地方官员磕头叩谢,谢皇上免除景州钱粮之恩。从此就有了一句民谣:南京到北京,顶数景州钱粮轻。

王景瑞老婆(家乡景州王景瑞)(2)

县城北部约三十里的孙镇,曾是一个乡治之地。位于景县、阜城的边界之处,是一个有着古老传统的文化名镇。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此地有片松林,名黑松林。最初住着孙氏一家,经营糖坊。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山东寿光等地移民相继迁来,遂称孙家镇。约于清末或者民国初年,简称孙镇至今。清朝时期就已闻名全国的民间舞蹈“疯秧歌”,就是出自这里。因为舞蹈动作风趣泼辣,身体动辄呈三道弯,能够制造一种强烈的欢乐气氛,所以民间称之“疯秧歌”。据查,疯秧歌并非产生于孙镇本土,而是从安徽凤阳传入的一种带有浓郁皖北风情的民间非遗文化。相传康熙年间,孙镇西街一位名叫李孔嘉的人,曾在安徽凤阳担任知府。在他告老还乡时,四个凤阳的轿夫一路把他抬回家中。后来,四个轿夫在此落户,于是“凤阳歌”便由他们四人传到孙镇,成为此地农闲或者节日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

后来,随着孙镇村庄的扩大,商业逐渐发展繁荣,形成集镇。这里的集市周期逢五排十,定在农历的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以此类推,循环往返,周而复始。建国之前,这里还是阜东县治所在地。过去孙镇南北上下各有两座水塘,塘中便是一趟沙路,北平至金陵的御道,就是由此纵穿而过,于是塘岸有了驿站、酒肆和柴行之类的茅店。元清时代渐渐有了杂货行、烟叶行、茶酒行等等,寺庙也渐有了,乡村开始有模有样起来。孙镇这一名字,像有了包浆的古玉,在历史深处,散发着温润细腻的柔光。孙镇的集市很有名气,起源元清年间,于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鼎盛时鲁冀两省几个县里数以千计的人来此赶集。那时市场在水塘凹处,远远望去,滩涂有尽,人海无涯,一池缤纷,万千气象。后来,几次遭遇大水,从此集市便从塘里爬到了街面。

每逢孙镇有集,这里都是人如潮水,市声沸腾,热闹异常。每每让人纳闷的是,孙镇本土人口不多,作为乡镇建制的办事处所辖人口不多,来这里赶集的外地人,为何往往达到逾万之众?后来,随着经济的繁荣,物流的畅快,加之乡政府的迁移,孙镇赶集的规模日渐萎缩,逢到集日仍有人来人往,只是热闹程度远远比不上以往那般火爆。其实,孙镇的集市,就是一个历史深处的符号,一直没有淡出人们的生活,最重要的也许是它已成了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如今徜徉孙镇街头,仍然可以看到正在远离人们的镰刀、锄头、盖垫、簸箕、笆斗、红荆筐头,以及它们和我们朝夕相伴的日子,看到一种自由自在的交易,看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粗粝日子,看到一种逝去的生活和文明。是的,我们需要有一个仪式来怀念,需要有一个舞台来释放,而孙镇的集市注定就是用来怀念的景观,就是用来释放人心头的愁绪的闸口。孙镇的集市就像一个梦,一个承载着期待也承载着怀念的梦。

毗邻孙镇东边二里之遥的地方,有个村落叫做高庄。明朝以前,有一高氏僧人曾经在此处建有寺庙一座,名高家寺。明初,高庄的王姓祖先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立村。传说时有一位中年汉子挑着一担白筐,筐里则是两个蹒跚学步的乳童和几株槐树树苗。因为相中了这里的地势坦平,就此栽下幼槐,休养生息。村子东南方向有条弯曲、清澈的河流,叫做江江河,缎带般地绕过村前,一年四季潺潺流淌。虽是丘壑一泓,流淌的却是生命之水。一到夏季,江江河便会显得雄浑博大,烟波浩淼,大有一种吞吐日月的气势。它虽没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但是人们常去领受这泓涓涓细流的幽微、绵延和悠远。

过去,人们还没走进高庄,老远就会看见一株古槐,枝干虬曲,苍劲蓊郁,如同一顶硕大的绿伞,挺立在村子中央王家大院门前。多少年过去了,虽然历经天灾人祸雨雪雷电的洗磨剥蚀,可是古槐依然郁郁葱葱,傲然屹立,笑傲峥嵘。每当微风吹过,树影婆娑,枝叶摇曳。古槐在村人的眼里,是有灵气的神树。村里的人有事没事总喜欢在古槐身下坐坐,感受她的灵气,体会她的亲切,欣赏她的绿意,呼吸她的芳香。过去高庄老人经常这样念叨:“问俺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代代相传,妇幼皆知。古槐被当作他们的“家”,被称作他们的“祖”,被看作他们的“根”, 被视作他们的“命”,成为大家心中永恒的故乡。

高庄这株古槐树高约两丈左右,几人伸开双臂去抱树腰,也是抱不过来的。它在这个地方生长了多少年头,就连村里八九十岁皓首苍颜的老人都说,他们的爷爷的爷爷那时,这株槐树就是这般高大。专家推测,这株神奇的槐树,树龄百年以上,所以人称“古槐”。村民都说,古槐昭示人们的是一种“坚毅、顺善、博大、馈予”的精气神。每年春暮夏初,枝叶渐茂,遮蔽出一大片浓荫。淡白色黄花,宛然翩翩彩蝶,伴了嘤嗡纷闹的蜜蜂,伫于枝梢碧叶之间。那暗溢的馨香随风四处幽幽地弥散,行走侧畔的人们几欲沉醉。虽然树身的里边早已成为空巢,但是整个树冠却是枝繁叶茂,遮住村前很大一片。多少家常琐事,多少滑稽趣谈,都曾在此上演;多少无知少年,多少垂暮老者,都曾围树而欢;多少发亮眸子,多少深沉足迹,都曾在此显现。

高庄村前由东向西还有一排四口苇坑,苇坑之间通有三条由北向南的车马便道。一到夏天,孩子们就会下坑游泳嬉戏,坑里经常回荡着他们欢快的嬉闹。高庄常有人来,一来就要四处转悠,一转悠就要来到水塘边上,一到水塘边上就要发一通议论,一发议论他们或者说这四口水塘是四面宝镜,给村人摆起了梳妆台;他们或者说这四口水塘是四个月亮,陪着村里人浪漫地生活;他们或者说这四口水塘是四颗蓝钻,佩在小村的颈项;他们或者说这四口水塘是四只明眸,好奇地看着村人多彩的日子……

王景瑞老婆(家乡景州王景瑞)(3)

中国的村名、镇名、山名、河名,多数以姓氏、地形、方位、植物、特征等等命名。凡地名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一个地名或有多种传说,一个传说或依附于多个地名。高庄地名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时过境迁的岁月钩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高庄,不少外人听了这个名字以后常会发问,你们为何会叫这个名字?考究起来,高庄这个村名形成的渊源,确实叫人揣摩不透:第一,这个小村的地理位置不高,海拔高度只有14米左右,何来高之?第二,这个村里高姓人氏不多,也就那么20来户,不到百人。村里的大姓,其实姓王,大概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与村名,其实不符。说到王姓,啰嗦几句。在最新的人口普查中,国内王姓的人口达到9280万人,但如果再算上海外人口的话,恐怕是要突破一个亿。史料记载,王乔,姓姬,名晋,又名子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乃中华主体王氏始祖。其好吹笙,作凤凰鸣,性温良忠厚,聪慧能干,年少册立,15岁即辅助父王治国,皆拜服。百姓感其恩德,就以平时的称呼"王子",做为他的姓氏,从此,他的后人就以"王"为姓。天下王氏大都自认琅琊、太原、开闽、三槐四大枝脉之后,四脉皆尊王乔为始祖。第三,这个村里,自古没出“高人”,有人说,这里曾是《西游记》里的高老庄;有人说,这里曾是《地道战》里的高家庄,等等。可是说来说去,却没人拿出令人信服的佐证。

听说一位社会学者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且经过反复实地考察研究,认为“高庄”这个村名并非人们随便称呼,而是有着两个传奇:一是以前高庄东南有座叫做高家寺的庙宇,早年香火甚是旺盛,曾是三县交界地区最负名气的寺庙。不过,随着时间潮水的无情冲刷,这里已经成为一片只有些许瓦砾的废墟。也许,这是高庄村名的由来。二是高庄紧靠江江河北岸,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曲敛一下,折了一个大弯。高庄村民居于河之西域,由于这里时常溃堤,成了江江河流有名的一个险段。大水多次冲击这个小村,卷走村民的一切。可是,这个小村始终没被大水征服。后来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应声跑来。他们用尽一切力量、物料堵塞险口,甚至摘下门窗户扇,拆掉梁木砖瓦,抬走箱柜桌椅,抱去被褥炕席。一年,人们所有力量用尽,一切东西用光,决口还是堵档不住。突然数个壮士跳进激流,挽臂成墙,村民在他们身后趁势打下高高的木桩,然后修起高高的大堤,终于堵住高高的水头。最后,不少壮士捐出自己的伟岸身躯,终于救下溃口一带村民的生命财产,高大巍然的堤坝像是人们在为不朽壮士筑起的纪念丰碑。年代久了,“高桩”逐步演变成了“高庄”……

高庄身处燕南赵北,这里的村民既有胡服骑射那种骠悍豪放的性格,又有古赵宽袍大袖的儒雅之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了村人勤劳、善良、诚信、笃行的淳朴民风。纵观历代高庄村人,虽是一方草民,但仍抱有“位卑不敢忘忧国”、“君子重义轻于利”的情怀。在高庄这个并不起眼的的小小村落,尽管他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但是这里却不知蕴藏了几多神奇,演绎了多少活剧。高庄,仍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时空,以及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轨迹,生存着,演变着,追求着,发展着……

王景瑞老婆(家乡景州王景瑞)(4)

作者简介:王景瑞,高级职称,多家作协会员,出版多部散文小说随笔等文集,作品见于全国数家报刊杂志,《读者》多次转载,散文随笔辑入多种选本、文学系列丛书,以及中学语文课外读物,曾在媒体设立随笔、散文个人专栏。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