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挑战项目(冰桶挑战饥饿挑战)(1)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0月16日20点-10月17日20点,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世界粮食日和中国首个扶贫日期间,发起了“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倡导参与者24小时不进食,以此呼吁社会关注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群体。

此次“饥饿24小时” 是基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线上慈善活动,与前段时间火爆全球的“冰桶挑战”类似,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民众的关注和参与,反映出当前社会组织在筹划、实施扶贫项目的新趋势——通过倡导、体验,吸引公众自发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

针对“饥饿24小时”在网络瞬间走红的现象,记者采访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据他介绍,近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全民公益,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来,而“倡导型公益”正是一种思路。“所谓倡导型,不是向贫困人群直接送款送物,而是致力于公益理念的普及、公益活动的亲身体验。”

趋势一:重体验,重参与

从体验渐冻症,到忍耐饥饿,坐在电脑前的普通网友直接变身为宣传公益、践行公益的力量。“ALS渐冻症”、“世界粮食日”、“国家扶贫日”这些对普通网友原本陌生的名称,逐渐走进了公众视野,为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贫困群体的窗户。很多体验“饥饿24小时”的网友,纷纷表示真切体会到了贫困人口的不易,要珍惜粮食。

与此同时,这种新的公益形式也引发了“流于形式”、“作秀”的质疑。对此,陈红涛副秘书长表示:“饥饿的话题、报道随处可见,公众都知道他们需要帮助。但只有自己体验一把饿的滋味,才会珍惜物质的丰富、珍惜当下的生活。这个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让对贫困缺少了解的人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让原本就关注扶贫的人更愿意伸出援手。”

“通过体验,能让沉重的话题轻松,能把遥远的话题拉近”, 陈红涛如是说。

中华儿慈会副秘书长姜莹在体验“饥饿24小时”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做公益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一边做事,一边创新,还要随时准备被质疑,用更大的智慧与包容去回应。其实公益本就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呼吁公众更好地参与其中,把爱与信任一点点唤醒。公益事业的发展,不全在于政府、机构,而要更多仰仗于你,我,还有大家……”

趋势二:门槛低,效果好

截至2014年10月20日20时,仅新浪微博“体验饥饿”话题就有1.5亿人次(网友)阅读,超过8万人次(网友)参与讨论。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坦言,“这两个数据说明了网友对这项活动的关注,我国公益圈微博话题阅读人次过亿的活动并不多。”

当前中国有大量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此外,在以往倡导型公益项目的实践中,也能看到公众对慈善事业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显示出社会在慈善领域的巨大潜力。但是,在传统的观念里,“慈善”、“公益”是与老百姓略显遥远的字眼,似乎只有名人才有“做慈善”的资格和能力。但现在,“倡导型公益”的出现让“慈善”也成为了普通人举手之劳的一件事。

想要接受“冰桶挑战”,只需一桶冰水,而想要投身到这场“饥饿游戏”,甚至不需要借助外力,只需要忍住饥饿不吃饭即可。简单易行,正是“倡导型公益”区别于传统公益项目的重要特点,也是它能吸引如此庞大的参与者的原因。

趋势三:新媒体与公益相结合

如何调动具有相当数量的人群有效、高效地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成为当前的社会公益组织共同思考的问题。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指出:“公益组织在动员社会公众参与的机制上,要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通过持续创新来呼吁更多的公众参与,推动新的扶贫项目。社会组织的原有机制不能动员足够的社会力量,为此应通过创新制定新的机制、新的办法、新的渠道,从而搭建好社会组织的参与平台,发挥好渠道作用。”

在此次“饥饿24小时”的活动中,中国扶贫基金会推出了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立足于新媒体推广公益项目。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递范围广、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能够在短时间内夺人眼球。此外,微博话题1.5亿阅读量,数字之大,也少不了杨幂、林俊杰等具有极高知名度的“加V”名人推波助澜。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慈善事业也开始将传统的公益项目与新技术相结合,搭建项目宣传、项目运行和项目参与的全新平台。

当前,倡导型慈善以其创新的公众参与方式和新颖的活动形式,成为社会公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社会公益组织也在对其不断完善和创新。陈红涛副秘书长介绍,此次“饥饿24小时”是第一年开展,已经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未来,中国扶贫基金还将继续开展更多线上活动,并将联系更多相关资源共同推进倡导型公益。此外,陈红涛强调,网友参与“饥饿24小时”活动要根据身体条件量力而行,要自愿参与,快乐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