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本质是人学,阅读的本质是求真我始终相信热爱阅读的人生,一定有未来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充实如果教育只能干好一件事,我的指向就是阅读如果学校只能精心设计一个地方,我首选图书馆”在第十二届“人教杯”名著阅读专家研讨暨教学观摩大会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育局局长蔡建红说,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为什么要多看名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要多看名著(为什么我们要读名著)

为什么要多看名著

“文学的本质是人学,阅读的本质是求真。我始终相信热爱阅读的人生,一定有未来。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充实。如果教育只能干好一件事,我的指向就是阅读。如果学校只能精心设计一个地方,我首选图书馆。”在第十二届“人教杯”名著阅读专家研讨暨教学观摩大会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育局局长蔡建红说。

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人教杯”名著阅读专家研讨暨教学观摩大会在浙江绍兴开幕。专家们就名著阅读进行了专题研讨。

为什么要重视名著阅读?

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看来,文学是人类情感最丰富、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每一部名著都是时代的缩影,是时代的心声,是时代精神与情感的结晶。名著阅读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直接实践。

“通过名著阅读,深入挖掘文学宝库蕴含的思想观念、文化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人类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每位教师肩负的使命。”张东燕建议,老师们要真正体悟到名著中蕴含的人类文明的精髓,学会构建通过名著真正抵达学生内心的桥梁。

北京四中语文教师王迪认为,带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润物细无声,焉知不会催生出一朵花、一树果、一个春天?阅读教学本质上来讲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阅读感悟的传递、碰撞,以及成长。

“阅读名著最大的价值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情节,或者说对其中的某一个人物更感兴趣。而是通过这种厚重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认识社会、感悟人性,以及在获得人生启迪的时候能有更全面的思考,这是名著的价值所在。”西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贾玲说。

“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检验的精品,是有营养的书籍。而想要更好地吸收这些营养,就需要充分而深入的阅读。”合肥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王珊说。在王珊看来,每一本名著都是突破了时间的桎梏,历经岁月淘洗之后仍然存在的经典。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是让学生喜欢每一本书,而是帮助学生们打开一扇又一扇不同的文学之门,激发他们思考,借助阅读,扩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在他们长大之后有能力选择优秀的书籍自主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郑旺全说:当前如何在各个学科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们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名著凝结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语言审美思维的典范,引导学生爱读名著,指导学生会读名著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在语文教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学生名著阅读,有哪些难题?

缺乏阅读量是很多专家谈到名著阅读时面临的难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认为,现在高中教学缺乏阅读量,学生阅读的视野不够宽,除了教材教辅,学生们要么读特别好玩的、穿越的小说,要么就读一些通俗的、流行的小说。

“我们语文教学阅读量的问题要解决。解决了阅读量,还要尽量读得快一点。有的书要读得慢,同时还要教学生读得快,新教材里面有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精读是最基础,要用大量时间去读,同时还要教学生们读得快。高考在静悄悄改革,要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升阅读的品质。”温儒敏说。

统编新教材的创新点,在温儒敏看来,新教材重要的就是专治不读书和少读书,新教材重视阅读、重视读书的方法、重视读书的习惯,甚至向往读书的一种生活方式,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传递给学生。

“新教材为什么要设立名著导读,因为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要想办法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只是一个学期读一二十篇课文,远远不够。”温儒敏说。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主任王本华介绍,统编教材在阅读设计上有两个特点: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从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实现了名著阅读的课程化。王本华认为,在中小学推广名著阅读遇到的困难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阅读时间被挤占,需要给时间,定计划,需要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阅读速度;二是学生阅读名著需要引导,既要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也要更多考虑到教育的诉求,考虑到文化的积淀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像《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三是在引导名著阅读方面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新教材一方面提供一般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浏览、跳读、做批注等,同时也提供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比如纪实作品阅读、外国小说阅读、诗歌阅读等,都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值得探讨。

“亟需改变学生阅读兴趣缺失、阅读数量偏少、阅读内容随意、阅读方法不当、阅读品质偏低、缺乏整本书阅读的现状。”王本华说。

整本书阅读是名著阅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也需要进一步提上日程。提及整本书阅读,郑旺全说:“培养爱读书、会读书的青少年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语文学科在这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课程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以单篇课文为主体内容,整本书的阅读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化的形态,也缺少深入的研究。曾经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和总编辑的叶圣陶先生很早以前就指出,中学语文课程应该是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助。叶老的设想在当时没能成为现实,而如今让学生读整本书的要求已经写进了我们的课程标准,也越来越成为我们语文界同仁的共识,语文教材也更加重视名著阅读内容的设计,大力倡导将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名著阅读:想办法让学生喜欢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在温儒敏看来,方法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方法能解决所有人、所有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学情,甚至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来实施教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想办法让你的学生喜欢上阅读。”温儒敏说,要让学生喜欢上读书,老师自己必须也喜欢读书,变成读书的种子。对年轻老师来说,把自己大学期间没有读、应该读的那些书重新找回来读一遍,就是最好的培训。

师生共读也是很多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教师自己不读书,却逼着学生去读,还要用考试‘倒逼’学生读,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徐杰说。徐杰认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整本书之间,互动对话,共生共长,生成了新的阅读体验,生成了新的阅读资源。在名著阅读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立足“核心价值”,提倡多元解读。

读名著,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就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邹欣在执教《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之前,也把书读了三遍。虽然多年前,她曾读过一遍《海底两万里》,但早就没有印象了。确定课题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部书从头至尾细读三遍。第一遍,书中凡尔纳罗列的大量科普知识令人眼花缭乱。第二遍阅读顺畅很多。第三遍,邹欣被凡尔纳作品丰富的科学性、惊人的预见性、逼真的想象力、波澜起伏的情节、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同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的张媛也说,自己教名著阅读,虽然之前也读过,但每次教课之前,都是从零开始,至少每本名著要读5-10遍,才能确定本书的教学价值,开发出有趣的通读任务与研读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读。

除了教师自己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也是推动名著阅读中的一个难点。

王本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有规划:制订阅读计划。有指导:点拨阅读策略。给时间:课上课下结合。有效果:阅读成果分享。

关于阅读成果的分享,很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张媛用“追问阅读输出”来阐释阅读成果的分享。她说,有时候学生刚刚读完一本大部头,不可能马上开始一本新的大部头,因为感觉心里空空荡荡的,脑袋里满满当当的,根本装不进新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输出,也就是引导学生将阅读获得的积累、体悟、感受予以表达、展示、分享。张媛在带领学生们阅读《海底两万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鹦鹉螺号潜艇进行复原,学生不仅绘制了图纸,还用乐高拼出了鹦鹉螺号的模型。在《西游记》的阅读中,张媛则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们评出了“十大法器”“十大劫难”“十大善举”等,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林茶居在《大地总有孩子跑过》中说:好的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足够的激情与办法让好的文字和孩子相互照亮,相互敞开,相互召唤。它促成这样一种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孩子在好的文字中认出“我”,发现“我”,感受“我”,教育“我”。

这段话也深得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语文教师张萍萍的认同。张萍萍认为,学生阅读不能停留在阅读的舒适区,学生读书需要全过程的指导,从最基层娱乐化阅读到实用性阅读,以及最后阅读金字塔塔尖的书,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金字塔塔尖的名著,都是“磨脑子的书”。

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张萍萍认为,有几个阶段:明确一个阅读者的责任——在自主素读中初次走进文本——在活动驱动中反复走进文本——在研读交流中深入文本——在作品展示中沉淀文本。张萍萍建议,好的书要反复读,还要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读: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读书可以先读序言目录,学会在书上做读书笔记。

王珊总结了自己引导学生阅读创作过程中的读书四问:这本书讲了什么?(建立框架)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人/事/观点是什么?(个性化体验)围绕这个人/事/观点你有哪些问题?(思辨质疑)你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的自主阅读是非常必要的。王珊认为,在引导学生名著阅读时,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重视提问启发,思想交流,但不以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阅读交流,发表观点,创作成果,促进学生更深广地阅读。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初中部语文教师彭莉琼,在带领学生阅读《西游记》之前,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50个学生有3个人接触过原著,但是最多的只是读了一半。彭莉琼琢磨出了读进去、读下去、读出来、读入素养的方法,带领孩子们进入了《西游记》的阅读世界。以《西游记》为例,彭丽琼通过介绍影视作品和名人评价,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读进去。然后通过摘抄或者画取经路线图等形式,吸引学生读下去。通过读书交流会、比读等形式,让学生在专题研讨中,读出来;最后通过给西游人物颁奖、续写《西游记》等形式,让学生将书中蕴含的文明底蕴“内化”为阅读者的精神气质。

在推进学生名著阅读方面,温儒敏提出了三点建议:完整阅读、自由阅读、自主阅读。首先,完整阅读要引导学生从单篇阅读到静下心来完整地读几本书。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自由阅读。名著导读的功夫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方法,或者排除一些难点。没有自由阅读就没有阅读兴趣,也谈不上阅读习惯,更谈不上阅读的生活方式。哪怕学生完不成任务,完成得不太好,但也不要扼杀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第三是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不要有过多的规定动作,不要过多强调过程管理,包括哪一天到哪一天读几页。读写结合是好的,但是处处都指向写作的阅读,也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耐性。

“让我们一起带着孩子们阅读,快乐地读!”彭莉琼说。(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