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在历史剧中,一定见过那些穿着蓝袍子头上一顶红帽子,胸前一个白圈写着一个大字的清朝士兵,每当大将领命出征,就会带一大片这种小喽啰一路小跑赶往战场,然后慷慨陈词一番,仿佛自己和这群士兵情同手足,紧接着振臂一呼,大家一起杀入战场。

不过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事情,在很多剧里面,清朝士兵们胸前的字是不一样的,有的士兵身上写的是“兵”,而有的身上写的是“勇”,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这些士兵追求个性化制服吗?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1)

图一

要说起这个问题,咱们还得往这帮清军的祖先上刨。

初代目——霸道的征服者八旗军

最早的清军,是没有什么兵勇之分的。清在建国之前,老祖宗努尔哈赤时代的武装力量,是一支名叫“八旗军”的部队。最开始只有满洲八旗,后来由于势力范围和统治基础的扩大,清军开始扩编八旗军,蒙古八旗、汉八旗也相继建成。到入关前夕,八旗军总数在22万左右。

这支八旗军在当时作为清军的绝对劲旅,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无往不胜,甚至在萨尔浒之战中四万八旗全歼明军二十余万,天下震动。当时的明军中,只有长年在关外的辽东军有和八旗一战的实力。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2)

图二

但是,八旗军虽然在作战中所向披靡,但是弱点也很快暴露了出来。

公元1644年,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向清军投降,清军随即入关,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无人能挡。但很快,随着天下逐渐平定,为了犒赏这些立国有功的八旗军,清廷便大圈土地赏赐给他们。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3)

图三

这下可好了,原本这些八旗军都是天天血水里打滚的糙汉子,哪见过中原这么肥美的土地,拿了地契顿时就从战士化身土财主。原本大清以为这帮人拿了赏赐会更加卖命,谁知道这帮八旗没几天就堕落成一堆就知道干饭的憨包了。

咱们看民国剧里面那些天天提笼架鸟无所事事的清朝遗民们,大多就是八旗子弟。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天天混吃等死,他们祖上多少辈开始就是干这个的。

很快,教训就来了。

二代目——挽救时代的绿营

公元1673年,建国不到三十年的清朝爆发了三藩之乱,清廷急忙出动八旗军平叛,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平西王吴三桂手里是什么兵,那可是当年从东北一路打到缅甸的虎狼之师,大有解放战争时期林帅的东北野战军的影子。然而清廷这边的八旗,享了二十年的福,早就成了一帮酒囊饭袋。

而这时,当年建国时由收编明朝降兵和汉人平民组成,胸前写着大大的“兵”字的绿营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4)

图四

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原本这些不受重视的绿营开始走上了战场的第一线,作为清军的第二代主力部队来与海内外叛军作战,无论是西南的吴三桂的劲旅、北方的葛尔丹,还是盘踞东南沿海的郑氏集团,大清都靠着这支精锐的绿营兵将他们击败,平定了叛乱。

后来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征讨西北、击败沙俄,这些“兵”哥哥都功不可没,很好的完成了保卫我国领土完整的任务。战争中,绿营的数量也渐渐超过八旗,最高达到六十万人,正式接过了保卫国家的重任。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5)

图五

但是,绿营军虽然此时威风凛凛,但是本质上,仍旧和八旗军一样。都是作战时战斗力极强,但是在日后长期的和平条件下逐渐武备废弛。且清廷仿效明朝,长期实行“军户制”,即父亲为兵,退休后也必须在子女之中挑选一人代替父亲从军。

这种制度在战争时期很好用,能够有效地补充兵员,且继任者对敌人有很强的复仇心理,能够形成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和平年代就不太行了,那八旗子弟有了钱之后跟甩子一样的生孩子,甚至在清中期出现了“一户八丁从军者仅一人”的状况。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6)

图六

但是这些危机都被所谓的“康乾盛世”掩盖过去了,盛世之下没人愿意听到这种不愉快的话。就在这种危机之下,清军的战斗力从曾经的世界顶级军队,一步步朝着那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那支战无不败的部队滑坡。

三代目——是拯救者又是颠覆者的勇营

我记得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描写鸦片战争的电影,里面很多东西我都忘记了,不过有一句台词我记得很深刻,就是在英军战舰炮击虎门炮台的时候,守将要求守军还击,但是很快就被压制。这个时候大帅责问为什么不开炮,然后一个小兵踉跄地跑过来和大帅哭道——

“大帅,我们的炮够不到他们啊!”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7)

图七

这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听着就有些悲从中来。而当时在虎门负责阻击英军的,正是大清的正规军——绿营。而此时的绿营,也和当年三藩之乱时期的八旗兵一样,在百年和平之后沦为了一批酒囊饭袋之徒。

曾国藩曾有过对绿营兵的评价,他在自己的书里说道:“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章奏屡陈,诏旨屡饬,不能稍灭锢习。”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8)

图八

这句话虽然没有全面说,但是也很好指出了当时清军的军纪废弛之状。那根据我们前文的经验,每当之前的部队不能用了,肯定就要有新的部队出现了,那这次出现的是谁呢?

那就是我们的清军三代目——胸前一个大大的“勇”字的——勇营!

说起勇营,其实在清末很早之前就出现了,但是“勇”字咱们一看就知道,肯定和正规的“兵”不一样。勇营更多是偏向于临时招募的部队,说好听点叫“乡勇”,难听点就叫“民兵”。这群人在清末以前都是政府在作战的时候临时招募来当“兵”的附庸(炮灰)。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9)

图九

但是清末就不一样了,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开始睁眼看世界,逐渐发现自己的八旗绿营这帮酒囊饭袋面对列强的部队根本毫无还手之力。尤其是到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清廷下定决心要改革部队,重新获得一支挽救时代的军队。

但是你下决心没有用啊,这时候的清朝已经除了决心啥都没有了,脸给外国赔款都得跟外国借钱,更别提改革军队了。于是,清廷为了维护统治,决定饮鸩止渴。就如同千年前的东汉王朝无力平定黄巾之乱一般,清廷也下令,让各地团练自行募兵抵抗内外敌人。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10)

图十

而这些地方部队肯定不能和正规军一样叫做“兵”,于是,勇营制度就正式成为了清军的正规编制。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胸口写着“勇”的士兵,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部队。其中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最为知名。

这些勇营以骁勇闻名天下,虽然难以抵抗列强的枪炮,但是镇压一下本土的起义还是绰绰有余的,到了清末,勇营正式取代了八旗和绿营成为了清军的主力部队。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11)

图十一

但是这支部队和之前的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完全听命于部队的领袖,而并不听从清廷的指挥。这就导致了汉族军阀的势力日益膨胀,而满清政府的力量不断减弱。

甚至到后来出现了东南互保这种,南方军阀和列强单独签约要八国联军别打东南直接去北京这种被全世界耻笑的丑闻,也为日后清朝的灭亡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终章——归于沉寂

历史进入了新时代,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清廷摇摇欲坠,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曾经挽救时代的部队也走向了自己最终的归宿。

大清最后的希望——勇营,在清末新政中开始逐渐被以袁世凯为首的新军所取代。曾经为大清镇守四方的绿营,在清末和民国初年逐渐脱离了军队,开始转变为地方警察性质的治安部队。

清朝哪年的兵最好(为什么清朝士兵有的写)(12)

图十二

他们头上的辫子已经不见了踪迹,曾经胸前代表着身份的“兵”和“勇”也不见了踪迹。但是他们曾经为了国家南征北战的历史,永远保留在了后人的笔墨当中。至于八旗兵们,大概也销声匿迹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