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波粒二象性这就是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单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被美国《物理世界》杂志评为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首,被很多人认为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科学实验之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让人恐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让人恐惧(刷新人类认知的双缝干涉试验)

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让人恐惧

光的波粒二象性

这就是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单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被美国《物理世界》杂志评为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首,被很多人认为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科学实验之一”

18世纪,光是波还是粒子,一直都是当时物理学家们激烈争论的核心议题,在那个时候,在超级学霸牛顿的压制下,波动说是没有发言权的。直到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就观测到将光束照射于两条相互平行的狭缝,在探射屏显示出一系列明亮条纹与暗淡条纹相间的图样,这实验确切地证实了光的波动性质为以后确认光的“波粒二象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氏双缝实验

经典力学里,双缝实验又称为“杨氏双缝实验”,专门演示光波的干涉行为,是因物理学者托马斯·杨而命名,这个试验过程一点也不奇怪,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

量子力学中,双缝实验也可以用来检试像中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物体的物理行为,现代科技水平已经能够制造可靠地发射单独电子的物理仪器。

杨氏双缝实验

实验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探测屏累积很多次电子冲击事件之后,会显示出熟悉的干涉图样;单独电子似乎也可以同一时刻通过两条狭缝,并且自己与自己干涉。这解释并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离散物体的物理行为,人们不可能目睹一只老虎在同时刻穿越两个并排的火圈。可是,从原子到更复杂的分子,这些微观粒子都会产生类似现象,这让人很难以理解。

这还不是让人害怕的地方,这个试验更玄、更颠覆常识的事情还在后头,不仅令科学家们感到更疑惑,还令人细思极恐。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1974年,在意大利米兰大学的实验室里,梅里教授进行了一次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与往常不一样的是,梅里教授在双缝的入口安装了极高清的摄像头,试图直接观察到电子的运动情况,拍摄单个的电子是如何同时穿过双缝而形成干涉的。只是令梅里教授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让这个试验出现了诡异的事情,从而形成了震惊了整个科学界的实验结果

教授按照步骤将电子一个一个地个发射,通过两条缝隙,然而教授在探测器中发现,电子的自我干涉和相互干涉似乎都停止了,电子如平常人想象的预想的一样,直线的通过双缝,并在挡板上留下了两条平行、对应的亮纹,并没有出现干涉图样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设备

量子态

教授实在想不出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于是他将摄像头关闭后,重新做了一次实验,这个时候探测器上却出现了很多相互干涉的条纹,教授有些疑惑,于是又启动了摄像头,但是干涉条纹又神秘消失,教授在这一天做了很多次这样的实验,越做越害怕

后来梅里教授将这个实验的结果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后,无论谁做这个试验得到的结果都和梅里教授一样,也同样让实验者害怕。因为这只有一个解释,被观察的电子(原子或分子)是有意识地,它们知道有人在观测它们,并且有意识地不让人观测到它们,在它们面前,因果定律似乎不再管用。

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恐怖的实验结果,到现在为止,没有科学家能够解释清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随着科学的进步,总会有那么一天能够解开这个奥秘。

最后写下一句:“当你睁开眼睛时,世界因为你的睁眼而改变。”

您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