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喜欢说话幽默的人。
如果在社交上你总觉得自己差点什么,带不了气氛、接不上话茬,多半是你的幽默力不够造成的。
因此,花点时间学习一下幽默,对你而言,稳赚不赔。
案例一:反向思考
之前有条段子,刷爆了朋友圈。
“从今天起只要是我朋友,谁没钱了就和我吱声。
我可以给你讲述一下:
没钱的日子我是怎么度过的。”
看到第一句话,人们的惯性思考是这个人真慷慨呀。但到了第二句,之后人们才发现这小子在哭穷。所以,利用这种对既有思考和思维惯性的反向思考,就能调动大众的神经。
还有一个类似的段子是:
“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把钱看得太重了!
放桌上也不拿东西压着,风吹跑了怎么办。”
它的公示是:笑声=往大众既有认知和思维的相反方向思考。
案例二:生活类比
一个年轻人想请一位经济学家解释一下“衰退”“萧条”“恐慌”这三个词。
专家的回答非常精彩。他说:“这三个词就像你们打游戏。送出了一血、二血和三血,叫衰退;外塔被拔光了,叫萧条;高地破了两路,叫恐慌。”
用生活中大家最常见的事物,类比一些概念、情景和不好理解的东西,是非常有效的幽默手法。它的公示是:笑声=找到日常生活中的相似场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案例三:偷换概念
有个年轻人到某杂志社编辑部对主编说:“我有个笑话要投稿,请你们在杂志上发表。”
总编看过稿子后,说:“小伙子,这笑话有点冷啊。”
年轻人回复到:“没关系,实在不行,你们在夏天发表它吧。”
结果这段对话登上了杂志。
总编说笑话冷,意思是这个笑话不搞笑。但是小伙子偷换了概念,把“冷”这个字坐实,让对方夏天发表。很有意思。
它的公示是:笑声=用好一个概念的其它含义,潜移对方的思考,不按常理出牌。
案例四:利用特质
公园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老婆婆。一个小孩子朝她走去。
“婆婆,您的牙齿还行吗?”孩子问道。
“不行了,掉光了。”婆婆回复他。
于是孩子拿出一包核桃,说:“请您帮我拿一会,我去打球了。”
这里面的包袱是先设置一个对话,然后用特定的事情解释前面内容。
它让我想起上学时候大家常用的套路。午餐时间,大家把饭拿到教室。我们会找一个人问:“你吃了么?”“我吃了。”“吃饱了么?”“吃饱了。”“恩,帮我看下我的午饭,我去洗个手。”然后两人笑做一团,很有意思。
它的公示是:笑声=利用对方的某种特质,达到满足你需求的目的。
案例五:顺延夸张
一天,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在街上遛弯。突然,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碰到了他。见状,小伙子连声抱歉。如果你是萧伯纳,你会怎么说?
萧伯纳没有纠结自己被碰到,毕竟自己没事,而且已成事实,再多的责备也没啥用。他是这样说的:“你不走运啊。如果你把我撞死了,晚上就能名扬四海了。”
在你的日常对话中,有顺延夸张的机会吗?它的公示是:笑声=按照最糟的情况,把结果放大。
其实,会说话=有口才,它是一个人面对社会挑战的软实力。在职场,会说话的人能赢得更多机会;在家庭,会说话的人能减少很多家庭矛盾;在社会上,会说话的人能化干戈为玉帛;对自己,会说话的人能有效安慰自己,让自己保持前进的能量。
因此,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会做事,而且要勤加练习让自己更会说话,更幽默。
关注我@安叔读书 用好书帮你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