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喜欢的城市(湖南印象沈从文)(1)

沈从文张兆和沈岳萌

我刚知道沈从文时,他是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出现的,在香港出版了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起轰动,曾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报道说,他编著这本书,是为了完成周总理的指示,而且坚持必须由中国人出版。那时候,完成“周总理的嘱托”,是一件政治意义很大、很光荣的事情。曾经有一篇类似的文章上过中学课本,好像是种棉花的事。

再后来,知道了他是一个作家。但在权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只有一个名字,放在“其他作家”那一节最后一段。等沈从文去世了,报纸上悼念他的文章很多。听人说,这引起了官方的不满,说按规定以沈从文的地位,报纸上不能出现这么多悼念文章。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东北某地曾要改建杨子荣的纪念设施,因为他只是个排长,级别低,超了规格。引起舆论干预后,也就没有改成,反而越修越高大了。

沈从文的书被大量出版。喜欢的那几本,我是比较熟悉的。刚读时有点吃惊,现代文学还有这样的散文小说?文字还可以这样写?这样的作品有什么社会意义?等静下来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同样格调的作品,鲁迅有,《朝花夕拾》中不少,《社戏》《故乡》也差不多,只是更加灰暗。郭沫若也有,许多作家有,不算很特别。不过,郭沫若把沈从文定性为“粉红色作家”,大家看他自然偏了粉红,也用粉红的印象来观照他的作品。

就拿《边城》来说,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虽然写得非常唯美,人美景美风俗也美,田园牧歌一般,以致于让人说成是鸦片,麻痹了人民的革命意志,可细读下来,茶峒河街上既像茶馆又像烟馆的地方,“常常成为他们生意经的有两件事:买卖船只,买卖媳妇”,吊脚楼上妓女的爸爸“是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这些似有似无的背景,已经足够说明牧歌后面的黑暗与血腥。至于其他小说散文中的黑暗描述,可以说比比皆是。但是它们都隐藏在明丽活泼,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后面了。对于作品来说,这是作家水平的体现;对于作家来说,却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反正建国后沈从文基本不弄文学了,他不适应新的时代。

我感觉,沈从文建国后不写文学作品无疑是因为政治,后来作品回归是正常,但受到文学界的大力抬举,必定也有政治的因素。这种现象与近几十年来,胡适梁实秋包括钱钟书,现在又有个什么木心受到过分追捧是一样的,性质与缝制张灵甫“抗日名将”的帽子类似,有文人的起哄,更有某些人政治上的心机。

我们那时年轻,并不纠结书是不是反映了现实,就是觉得新鲜、明快,读着舒服。看了沈从文的书,男生经常使用的是“花狗大,你膀子真大”“耶稣爱我白白脸,我爱耶稣大洋钱”一类的轻浮话语,也不乏更荤的说法;女生则红了脸表示她们听懂了。

现在有人说沈从文是鲁迅后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错过了诺贝尔文学奖之类,但也没给个权威的证据。所谓错过某奖,应该是颁奖机关公布后,获奖者拒绝或无法领奖才算,其他的情形都是瞎扯。沈从文的确是个伟大的作家,但伟大到什么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现代文学中可以比较的作家,我觉得艾芜、路翎、姚雪垠的成就与沈从文差不了多少,只是沈的佳作数量更多。

建国后姚雪垠作品不行了,包括那几大厚本的《李自成》。我猜测,后来的沈从文就是去写,也写不出以前水平的作品。

少年时的沈从文行迹近似痞子,爱逃学,爱看杀人,爱打架,他小小的心却是浪漫的。湘西就是一个浪漫的地方,许多人都怀有奇思异想,何况敏感又多情的沈从文。他算个“官三代”,家道中落无奈投身行伍,遇到了也是凤凰人的湘西军阀陈渠珍、“姓文的秘书”,他的两个姨夫熊捷三、聂仁德都是饱学之士,也在学问上提拨过他,受他们的影响,沈从文喜欢上读书练字并开始写作。到了北京后,没有学历没有经济来源,他只能一边到大学旁听,一边卖文糊口,受到郁达夫的帮助才得以发表些文章,他许多作品是“硬写”的。

沈从文能以写作闻名,除了才气,他的努力或者换个说法他来自生存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了教职、娶了名门闺秀张兆和后,也常有因为生活困窘硬逼着自己写作的时候。

沈从文喜欢的城市(湖南印象沈从文)(2)

说沈从文,不能不提几个人。文武兼备的陈渠珍是他的贵人,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他的大量书籍、古画、碑帖、古董,不仅改变了沈从文的性情,也开启了他的文学梦,甚至为沈后来在文化考古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打下了基础。陈支持沈从文离开队伍上学,并答应给他资助,只是因为变故未能实现。

作为军阀,陈渠珍文才很好,他曾以浅显文言写过一本书,记录了他早年率军入藏,在昌都林芝一带与“波番”“生番”作战,出生入死,辛亥革命后回内地,穿越羌塘草原、唐古拉山和大漠戈壁,经青海回到西安的故事。途中艰辛备尝,部下甚至饿极争食同伴遗体。书中记述了他与一个工布的贵族少女西原的奇缘,西原多次救其性命,随他返乡,困苦中十九岁病亡。

这本书叫《艽野尘梦》,我是一口气连夜读完的。时人论此书“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为西陲难得史料。比之《鲁滨孙漂流记》则真切无虚;较以张骞班超等传,则翔实有致”。书中描述了西藏青海风情,揭示了清末汉藏之间、部落之间、官僚之间、清军之间诸多矛盾,还提到了后来成为四川省主席的王陵基、当时因“阻挠革命”被杀的前翰林院编修罗长裿。书中注释罗是湘军名将罗泽南之孙,不准确。

《艽野尘梦》出版时,沈从文已经成名。以他与陈渠珍的关系,对此书应该是熟悉的。凑巧的是,他创作了几个成长于民族混居地区的少女形象,依稀可以看到西原这个率真敏捷的藏族女孩影子。现在西原铜像在陈渠珍的墓前抚棺恸哭,这个国内少有的墓地雕塑让人既感动又伤心,据说是黄永玉的作品。现在人们看了觉得对西原太不公平,可这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关系。

陈渠珍发达后改葬西原,写了《亡姬西原墓志铭》,定义了西原的身份。娶西原时他已有妻室。

沈从文喜欢的城市(湖南印象沈从文)(3)

沈岳荃和沈岳萌是沈从文的弟弟和妹妹,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多有出现。沈岳荃是个国民党的中将,现在许多人说他毕业于黄埔四期,但黄埔同学会官网上,四期学员没有他的名字。他曾经参加过抗日的多次战役,后卸甲归田,1951年作为反革命处决,八十年代平反。回家务农的弟弟被杀,对沈从文的震撼可想而知。作为一个边缘人,远离政治性强的文学恐怕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沈家兄妹颜值颇高,被称为“九妹”的沈岳萌,美丽不逊张兆和,从小受尽家人宠爱。为了她的前程,沈从文带她出湘西到大城市,学法文学写作,可她却浅尝辄止没有成绩,在其心仪的同乡、建国后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刘祖春奔赴延安后,沈岳萌受到严重打击,加之生活磨难在昆明精神崩溃,回到老家后失踪,后来嫁给了一泥水匠,病饿而死。如花似玉的九妹结局凄惨,沈从文虽是后来才知道,但对她的人生应该有所预判,他心中肯定会有后悔和自责。

与他纠结一生的,还有其湖南老乡丁玲。这个手眼通天,经常处于政治、情感等各类漩涡中心的女作家,也加剧了后期沈从文对政治对文学的恐惧和回避。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说的张兆和。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故事,有许多动人、矫情甚至肉麻的桥段,现在也一再被渲染。诡异的是,求婚时表现卑微的沈从文不止爱过其妻,还爱过一个叫高韵秀笔名高青子的漂亮女诗人,时间就在他与其费尽心机追到手的名门之后张兆和结婚一年左右,他们纠缠了近十年,相传小说《看虹录》即是沈从文对此段情缘的描绘。张兆和还为此回了娘家,再加上出身、性格差异过大,感情隔阂相伴两人一生。

也有人说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是个悲剧。晚年的张兆和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这个时候,沈从文已经去世。

沈从文喜欢的城市(湖南印象沈从文)(4)

沈从文埋在凤凰听涛山,墓旁石上有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诔文起初被刻成了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解释是作者取其后面四字“从文让人”来概括沈从文一生。这也太看低了张充和,弄得她和说评书的一样。

张氏曾祖父为淮军名将张树声,曾实授两广、署理过两江和直隶总督,是绝对的军政大员。张氏姐妹不但家资豪富,而且才学过人,她不会如此浅陋。

还是有次在飞机上,我无聊中看到一本航空杂志刊载采访沈从文儿子沈虎雏的文章,才知道有这段趣事。沈虎雏对此是有些愤怒的。可后来得知刻这个的雕塑家又是沈从文的侄女婿,这就有点奇怪了。他们都是亲戚,不交流么?而且张充和的诔文写得清晰明白,不存在理解上的歧义。现在这个诔文在墓地已经得到了更正。

生活就是这样,既丰富多彩,又让人无奈。不管你是名门之后还是草根出身,也不管你舞文弄墨还是引车卖浆,有众人喝彩的亮相,就会有千夫指点的尴尬。《边城》里的爷爷说,“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管咋样,人活着日子就得过,还是得想开点,就像翠翠的小曲:

慢慢吃,慢慢喝,月白风清好过河;

醉时携手同归去,我当为你再唱歌。

作者简介:Laoch,垦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