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祖训》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曾经编撰了一本叫做《皇明祖训》的书,传示后代子孙,并且要求他们务必遵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

《皇明祖训》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曾经编撰了一本叫做《皇明祖训》的书,传示后代子孙,并且要求他们务必遵守。

祖训中条条框框,要求繁多,大到如何治国,如何管理大臣,小到午饭不能吃太饱,没事不许出去瞎溜达,都有明确的规定。

大型的规定,譬如治国,君臣之道等等,这种本质上来讲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其实不太好按照既定的标准去贯彻落实,但吃饭喝水几点睡这样的小事儿却逃不过大臣们的监视,搞得皇帝每天必须战战兢兢的落实到位。

御史和言官的嘴不是闲着的,皇帝有一点不符合传统礼制的行为,立刻就要被喷成猪头,而文官和史官们手中的笔虽然不能杀人,但却有比刀剑更为锐利的锋芒,只要皇帝表现的不尽如意人,就免不了被他们在史料中记上一笔烂账。

而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武宗皇帝朱厚照,就是一个频频被大臣所针对的人。

原因无它,而是因为这位皇帝毕生的梦想只有一个,那就是: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紫禁城固然雄伟,但是风格单调,即使宫墙之上雕梁画栋,又以珍珠玛瑙等名贵玉石来装饰,但说白了皇帝的家无非是同一模式之下,装修风格的重复。

(紫禁城)

每到固定的季节,成百上千的宫女和仆从,会把身上的棉衣换成绸子,再从绸子换成薄纱,

那时节天气也暖了,下人们还会把用以装饰的花卉从温室中取出来,摆放在庭院的各处。

到了秋季,仆从们会再次把花卉放回去,然后清扫地上的落叶,此所谓秋扫落叶冬扫雪。

在紫禁城,包括皇帝在内,所有人的每一天都是大致相仿的,是程式化的。

大家的内心在这座号称东方世界最为伟大的艺术建筑中,是寂寥而孤单的。

时间按照固定的方式和节奏流逝,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让人期待不已的奇遇,这种无聊的气氛笼罩了一切,即便是武宗皇帝朱厚照,也要活在这种十年如一的阴影下。

朱厚照对这样的生活很不满意,他要反抗,他要改变,他要在这无聊的生活中求得有趣的解脱之法。

皇帝登基,是在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

那一年,朱厚照只有十五岁。

十五岁,按今天来看,只不过是个半大孩子。

(李东阳 画像)

所以这个半大孩子在他执政生涯的前十二年里,一直受制于文臣的桎梏和祖制的威压,尤其是内阁中的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位大臣,管天管地管空气,上朝的时候他们要管,午休的时候他们要管,晚上自己回到后宫他们还要管,文臣们对皇帝近乎变态般的约束激起了朱厚照的逆反心理,使他觉得这个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变成了会囚禁自己一生的监狱,所以他无时无刻的想要离开京师,离开大臣,摆脱这些形而上学的约束,而上天很快就给了朱厚照这样一个机会。

正德十二年十月,公元1517年,前线传来消息,蒙古鞑靼部的大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率兵滋扰边境,气焰十分嚣张。

消息从关外传回京师,朱厚照的心情无疑是十分兴奋的。

皇帝认为,自己在大臣面前抬不起头来,或者说总是被大臣管着,是因为这些大臣多是弘治一朝,也就是自己父亲明孝宗那一代的老臣,他们依仗自己的资历,把自己当成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来对待,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能震慑住他们。

悠悠紫禁城,不仅困住了无数的宫女太监们的一生,也使得朱厚照不能施展拳脚,取得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

太祖高皇帝鹊起布衣,建立大明后曾经多次派兵驱逐北元,成祖朱棣五征漠北,打得蒙古人抱头鼠窜,宣宗朱瞻基也曾经巡视北边,击退蒙古兀良哈部,乃至于英宗皇帝朱祁镇也曾经御驾亲征,除瓦剌留学生朱祁镇外,他们都在北方战场上建立了军功,博得了朝野一致的敬仰和尊重,而现在,蒙古大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来犯,岂不正是上天让自己建立功勋绝好机会?

(明宣宗朱瞻基 画像)

于是,朱厚照在早朝上当场宣布,我要御驾亲征。

朋友们,此时距离土木堡之变,还不到七十年。

大臣们什么都能听,就是听不得“亲征”两个字,堪称一听就腿软,一听就过敏,大家纷纷反对,表示朱祁镇去瓦剌留学,难不成你想到鞑靼去留学?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绪激烈到了你要敢去,我们就敢跟你玩命的程度,朱厚照一看场面控制不住,只好再次宣布:别吵了,我不去了还不行么?

没想到皇帝白天说不去,晚上却收拾行囊,一人一马,偷偷地溜出了紫禁城,直奔关外。

他太渴望外面的世界了,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过鲜亮了。

早朝时分,大臣们不见皇帝上朝,这才后知后觉,发现皇帝溜到前线去了,于是立刻遣人去追,朱厚照发现有人追自己,用尽吃奶的力气往关外跑,而负责追截皇帝的大臣生怕皇帝出什么意外,更是拼了命的往前追。

这一场君臣追逐的猫鼠游戏,就在遥远的公元1517年上演了。

不过,大臣们还是晚了一步。

朱厚照策马越过关外,抵达了山西北部的应州,表明了皇帝身份,临时担任了戍边部队的总指挥,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灵活布控,料敌机先,重创鞑靼军队,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无利可图,只好悻悻退去。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画像)

蒙古人已经不是当年的蒙古人,而迎风屹立的朱厚照的身上,却依稀可见当年明成祖朱棣的影子。

看来,当年留学瓦剌的朱祁镇也可以瞑目了。

事实证明,你的后代子孙不是一个和你一样的酒囊饭袋,朱厚照虽然爱玩,但手上还是有真功夫的。

心满意足的朱厚照同志千里奔袭,最终军队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了全盘胜利,他心满意足,终于肯返回京师,而回到紫禁城中的朱厚照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不是我吹,朕在战场上亲自消灭了一个敌人。

有了应州大捷的成功经验,皇帝的心里越发躁动不安。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受封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打算学一学成祖朱棣,搞一场“靖难2.0”。

朱宸濠前脚叛乱,后脚朱厚照又在早朝上当场宣布:我要御驾亲征。

这一次,为了防止那些整天嚼舌根的大臣们再反对他,他直接亮出了最后的底牌:再言之,极刑。

谁再敢反对我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先枪毙,再调查,保证没有一个冤假错案。

皇帝一顿恐吓加胁迫,大臣们终于不敢说话了,或者说,大臣们也实在懒得管了。

您爱亲征您就亲征,反正只身涉险的是你朱厚照,死道友来不死贫道,我们是实在操不起心了。

(宁王之乱)

于是,在大臣们的全票通过下,朱厚照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从京师出发,开拔江西。

对于这次御驾亲征,朱厚照实在是太过兴奋了。

之前,自己跟孛儿只斤·巴图孟克的较量声势不大,只不过是小打小闹,不足以论之,而现在,宁王谋反,自己如果能顺顺利利,漂漂亮亮的平定叛乱,那还不名垂青史,万古长存?

然而,大军刚走到涿州(河北保定一带),从前线就传来了一个对皇帝来说如同惊天霹雳的消息,南赣巡抚王守仁丝毫不懂得体察圣心,没等朱厚照抵达江西,就三下五除二平定了叛乱,还直接把不争气的宁王朱宸濠给活捉了。

朱厚照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好如五雷轰顶,又惊又气,跌下马来,他实在是不能理解,从哪儿钻出王守仁这么个小可爱来,自己如此大费周章的御驾亲征,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的丰功伟绩记上一笔,刷一刷等级,攒一攒经验,过一过金戈铁马的瘾,你王守仁操的哪门子闲心?把我的体验感全都搞没了!

不过,既定事实已经酿成,多思无益,朱厚照虽然痛心王守仁太不懂事儿,但还是很快调整好了心情,改道扬州,打算临时来个旅游观光。

(王守仁 画像)

皇帝的想法很明显,既然仗打不成,我顺便出来散散心,搞个长途旅游总没问题了吧?

于是,皇帝亲临扬州城,白天出城围猎,中午胡吃海塞,晚上则到扬州各大妓院观光,像到军营中检阅士卒一样检阅妓女,一时间扬州妓女名声大噪,就连身价就接连翻了好几番。

皇帝在扬州城一玩,可就是整整八个月的时间,而在六个月前,巡抚王守仁就已经平定了叛乱,并把宁王朱宸濠押送到了南京,希望皇帝可以受俘。

如果是普通犯人,罪证确凿,王守仁直接砍了就算交差,但朱宸濠是皇帝的亲戚,就算是已经被捕,王守仁也无权处决,而是要交由皇帝亲自处理。

但奇怪的是,王守仁的折子上了一封又一封,朱厚照一概置之不理,压根不搭理王守仁。

最后,还是王守仁同志福至心灵,闹明白了皇帝之所以久不受俘,估计是在生自己抢了他的军功的闷气,于是又写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表达了平定宁王之乱,全靠皇帝英明神武,全都指望皇帝的威仪和成略,自己只不过是个办事儿的,战乱得以平息,全归功于你朱厚照。

一顿吹捧,朱厚照看完心满意足,这才开开心心地接收了朱宸濠,并且开始率军北返。

然而,北返之途走到一半,皇帝又突发奇想,匪夷所思的表示,自己要把朱宸濠放回封地,让他重新发起叛乱,这样自己就能亲自捉拿他一回。

作者以为,得知这个消息的朱宸濠,内心的潜台词应该是:朱厚照,没想到你还是个讲究人啊...

不过,这种太过荒诞的行径还是被大臣们劝阻了下来,朱厚照无奈之下只好北返。

(江面)

皇帝一路游镇江,登金山,从瓜洲过长江,最后来到了今天江苏省淮安的清江浦一带。

清江浦,处于京杭大运河沿线,江水清澈,鱼翔浅底,景色十分秀丽,皇帝眼见此情此景,玩性大发,不顾众人劝阻,居然亲自驾驶小船到江中捕鱼,结果在船上一个趔趄没站稳,倒栽葱掉进了江里,捞上来之后一病不起,返回京师之后没两天就病逝了。

不过,一向玩乐,放浪不羁的朱厚照临死之前,倒是换了另外一幅面孔。

他老气横秋外加老泪纵横地躺在病床上对臣下们说了这么一句话:

《明史》: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以前的事情都是我的错,和别人没有关系。

对于朱厚照的这段临终遗言,大致可以理解为,这位皇帝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刻,终于幡然醒悟,知道了自己往昔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是荒诞的,是没道理的。

当然了,很多人会认为《明史》被修改的部分过多,朱厚照玩乐到了这种地步,是不会有这种觉悟的,他应该是个执迷不悟的玩乐之徒,终生不知悔改,所以这段记载应该是假的。

说实话,作者倒也希望这段历史记载是假的,但却完全是出于不同的角度。

如果朱厚照临死之前真的说过这种话,那么就证明,朱厚照在人生最后的时刻里,选择了妥协。

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摆脱紫禁城的桎梏,和文臣们抗衡,和传统礼仪,帝王规范,大明祖制斗了一辈子,最终却举起了白旗。

如果这是真的,那这才是朱厚照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明武宗朱厚照 画像)

在普遍意义上,人们会把朱厚照定义为一个玩世不恭的昏庸之徒,但如果我们仔细考量,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皇帝重用过宦官,但从来不残害忠良,他不信任文官,但也从来不干涉文官们的正常工作。

他不爱在宫里待着,喜欢四处溜达,但大明王朝的政务并没有因为他的玩乐而废弛一天。

非但如此,皇帝一边玩耍,还一边搞过经济,发展过文化,在军事战场上也取得了优秀的成就,可谓是一代明君。

朱厚照病逝,是在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

而在两年之后,明朝著名文人唐寅也迎来了生命的尽头。

这虽然只是一种巧合,但在冥冥之中,似乎也是一种注定。

或许,朱厚照从来也没想过要当一个好皇帝,因为谁也没有权力规定谁生来就必须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放浪不羁爱自由的一生正如唐寅的古诗一样: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