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写过一个故事,写得非常好,我在下面引用部分原文跟大家分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相信专业的力量才能给你惊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专业的力量才能给你惊喜(我们对专业的力量一无所知)

相信专业的力量才能给你惊喜

韩寒写过一个故事,写得非常好,我在下面引用部分原文跟大家分享: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爱好之一,足球。足球我自认为脚法不错且身法灵活,从初中开始,班级联赛拿过全校冠军,在校队踢过前锋和门将,‘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拿过区的四强,我护球很像梅西,射门很像贝利,曾经一度觉得可以去踢职业试试。然而这一切都在某个下午幻灭了。

“那是十几年前,我二十岁,正值当打之年,一个学生网站组织了一场慈善球赛,我和几个球友应邀参加,他们也都是上海高中各个校队的优秀球员。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都是五年级左右的学生。

“我们上海高中名校联队去的时候欢声笑语,都彼此告诫要对小学生下手轻一点,毕竟人家是儿童,哈哈哈哈。由于匆匆成军,彼此都记不得名字,决定各喊球场上的外号,比如二中菲戈、附中克林斯曼、杨浦范巴斯滕、静安巴乔。

“上半场结束后,我作为金山区齐达内只触球了一次。你们没看错,我他妈只触到了球一次,上半场二十分钟,我们就被灌了将近二十个球。后来裁判嫌麻烦,连进球后半场开球都取消了,直接改为门将发球门球。我们进球零个,传球成功不到十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生们当狗遛。

“半场结束,我们不好意思再称呼对方的外号,改为了叫球衣数字。队长把我们聚在一起,说,兄弟们,这样下去要输五十个球,要不下半场我们就都站在门口堵门吧,力保丢三十个球以内。

“最后这场比赛没有下半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于是活动直接进入到慈善捐款环节。我们上海高中联队的球员们在全场女生复杂的眼神中,排队上台,向捐款箱中火速塞钱,并在一片鸦雀无声中退场。

“从那次以后,每次和大家一起看球,看到职业队踢了一场臭球以后,身边的朋友们纷纷骂说自己公司的球队上去也能把申花or上港or国安or恒大or国家队等队伍灭掉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心中荡漾起二十岁那个下午,被小学生支配的恐惧。而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这篇文章叫《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讲述了许多关于专业和非专业较量的故事,得出的结论也很简单:不专业的人尽量不要挑战专业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专业的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针对整个系统的,而不专业的人,只是针对问题本身。

最简单的例子是,一只野猪看见门关了,它只会去撞门,这是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式,只是撞门。但是一个人看见门关了,他会去找钥匙,因为他看到了门那里有个钥匙孔,他看到的是系统本身。

其实你仔细看,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业余的跑步者,跑不快,他会拼命跑,跑到身体受伤,还在怪自己毅力不够;但是,一个专业的运动员,要提升速度,他会就身体的不同部位做针对性训练,对自己的饮食进行调整,直到自己不用太费力也能顺利跑下马拉松。

再比如学英语,业余的人每天都不停地背单词,看起来很辛苦,但背了前面忘记后面,对考试并没有什么帮助;但一个专业的英语老师,会告诉同学今天应该背单词,明天应该做真题,真题做对了应该怎么办,做错了应该怎么办,什么时候应该模考,什么时候应该给自己反馈,久而久之,同学的英语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对专业这种力量,一无所知。

那怎么分辨一个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呢?

很简单,你看他遇到问题时,是按照本能和直觉在问题本身上使劲,还是把视野拉回到整个系统上再使劲。

有趣的是,后者的处理方式,往往更反常规。

在美国,有一种职业叫家庭治疗师,《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这本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带着妻子问治疗师,女儿总是跟妻子吵架,应该怎么办。这位家庭治疗师只用了几句话就弄明白了问题的所在,他说,那是因为这位父亲跟他的妻子在家里已经不讲话了。这个回答不仅出乎意料,而且反常规。女儿在家里感受不到爱,就时常惹妈妈生气,这样爸爸就会站在妈妈这边批评自己,他们就能有更好的感情。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时,我都会感叹专业的重要性,因为一般人要么是劝妈妈少跟女儿说话,要么就批评女儿让她少气妈妈,但效果几乎没有。我们对这种力量,的确一无所知。

每次在四六级考试前,网上总是流传着一些奇怪的解题方法,还有一些写着“最后一天必过四六级”的方法。每次看到这些方法时,我都觉得后背在冒冷汗,因为大部分的方法都不对。但最可怕的是,有的方法也不是都不对,而是还有点道理。

每年考试结束后,我的好朋友石雷鹏老师都会在网上宣布一个消息,就是押中了考试中的作文题或者翻译题,这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许多没考试的人看他上了热搜,就疯狂地骂他,说他是骗子,怎么可能押得中。外行的人,永远不知道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如果是一个专业的老师,他不可能押不中,因为他押中的不是作文题目,而是可以使用的作文句子、可以使用的话题和方向,无论对方怎么出题,这些都可以用到考试中。

但可惜的是,每次都有许多业余的人,评论着专业的人,批评着专业的人。

所以,到底什么是专业呢?

专业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个行业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着大量的思考,产生了海量的思想成果。这些足够让他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而专业的人一定知道自己领域的局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比如,之前有人请我去讲高考英语,我说,我不能去。他们说,我不是四六级、考研都可以教吗?高中英语怎么教不了?我说,因为隔行如隔山,我是可以讲英语,但如果涉及考试方向、考试技巧、得分方法,我必须要花时间研究,然后给出正确、合理的知识与结论。但是,如果我没时间,我就不能去讲,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并不专业。

就比如,你会让一个肠胃科的大夫,去看你的腰伤吗?你会让一个有摩托车驾照的人,去为你开公交车吗?

哪怕有多么强烈的欲望告诉你,自己很厉害,自己上手就会,这些领域是有关联的,但我们都知道,在最关键的时候,你一定会做出最专业的选择,选择最专业的人,得出最专业的结论。

可惜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非专业的人,批评、建议、领导着专业人士。

这样很容易引起麻烦。

我在写第一个剧本时,投资人来找我吃饭,不停地跟我说应该怎么写,说得头头是道,也有几分道理。我跟他说,要不这样,我就不写了,请他来写吧。

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听起来对的逻辑,却无法实操,因为实操和想当然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就好比,你怎么也写不出一个女的又喜欢霸道总裁,又喜欢同班同学,还有一个快离婚的老公,这在生活中有可能,在戏剧中也有冲突,故事也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这过不了审。

不是看电影看多了就能写故事,也不是病久了就可以当医生,更不是看球看多了就能秒杀恒大。所有的高手,都需要长时间地刻意练习、总结思考,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高手。

隔行如隔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不专业的人了解一下专业领域的知识后再说话,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这些年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第一,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要评论,不要干涉;

第二,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要给出要求。

每次我在定新书的封面时,往往只是对设计师说出我的建议,我希望这本书封面的主色调是什么样子,字体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模样,以及请设计师告诉我看完作品后他自己的感觉,但具体操作的方法以及细节,我从不干涉。结果是,我的每本书的封面都可以成为那一年的潮流封面。许多人以为我在美学方面有天赋,其实不是,仅仅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不专业,我什么也不懂。

人啊,就是因为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才会让自己走到更远的地方。

这是我在三十岁前,学会的东西:尊重专业,因为我们对专业的力量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