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郓城县林集村有一座古雅的祠堂,名曰“子贡祠”。祠前门楼高悬“性道文章”大幅匾额,后有座北朝南三间大殿。殿侧立有“子贡故里碑碣”,殿内塑像庄严,案上陈有2400年前子贡手植楷木一段,令人肃然起敬。古典释:“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经质得其直也。孔子冢盖树之者。”
端木赐,字子贡、子赣,公元前520——456年,生于卫,学于鲁,卒于齐。子贡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影响深远,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继承人,为春秋末期一代贤哲。自汉代起,子贡不断受到朝野的封爵和祭祀,荫及其后裔百代。唐封子贡为十哲之一,后追封黎侯,北宋加封黎阳公,南宋改封黎公,明改封先贤端木子,清封十二哲之一。子贡塑像立于孔庙大成殿,康熙帝赐子贡七十代后裔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后世代代世袭。
“端木”一姓为我国稀有姓氏,至今全国不逾六万人,郓城居者三千。但它的起源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史记》载,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之子便是颛顼。颛顼的后代中有了一子名端木,端木生子名典。典意欲在名字中显示出与祖上的渊源,便以其父名为姓,自名为“端木典”。端木典便成为端木氏的始祖,其后裔端木巨生子为赐,便是今日人们所称道的贤哲端木子贡。
端木子贡生于卫,早年游学于鲁,18岁投阙里拜孔子为师,自此以师父事之,专致学业。子贡天资聪慧,颖悟过人,闻一而知二,在诸弟子中,子贡与孔子的关系最为密切,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孔子往往将其学说的真谛传授给于子贡,如何为仁,何为入,何为政,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子贡皆深得真传。孔子带领子弟周游列国,受困于陈、蔡,绝粮七日,“众者病,莫能兴”,子贡突围出使楚国,说服楚昭王出兵营救解围。
周景王三十八年,齐国兴兵伐鲁,鲁乃孔子家邦,孔子闻之大惊,意欲阻拦,逐遗子贡星夜赶往汶上,游说齐师收回成命。子贡一路寻思计谋,见得齐相国田常后,一躬到地,拜曰“赐来为齐非为鲁,夫鲁是难伐之国,相国何为伐之?”田常大惑,问何以难伐?子贡答曰:“鲁其城薄以卑,其池狭而浅,其君弱,大臣无能,士兵不习战,故为难伐之国。不如伐吴,吴高池广,兵甲精利,有良将把守,此易攻也。”子贡言词颠倒文理不通,田常听得十分生气。子贡见其动怒,方请摒退左右,再行施礼,复正色言道:“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赐窃窥相国之势,非能与诸大臣共事。破弱鲁为诸大臣之功,而相国嗣位无成,诸大臣势力日盛,相国危矣。若能移兵攻吴,大臣外困于强敌,相国可专制于齐国,计即成矣。”此番话,正点中田常的心病,顿时为之一振,继而又一思想,还有些不妥,逐讨教道:“先生之言彻我肺腑,然兵已在汶上,若移兵向吴,将士疑我奈何?”子贡微微一笑,曰:“暂按兵不动,赐愿请见吴王,使吴救鲁伐齐,即可战吴,不患无词。”田常大悦,遂召大将军国书进帐,假意吩咐:“吾闻吴欲伐齐,吾兵驻此不可轻动,且打探吴人行动,须先败吴,然后伐鲁。”国书接令,遂传全体军士就地休整待命,不可轻举妄动。子贡得此机会,急忙离了齐地,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千里迢迢赶往吴地,叩见吴王夫差。在此之前吴与鲁曾经联手攻打过齐国,子贡便由这里说起,“吴鲁联兵伐齐,齐恨之入骨,现齐兵集结汶上,即将伐鲁。鲁弱不经伐,胜之必将伐吴,吴国危矣。大王何不伐齐救鲁,夫败万乘之齐,继败万乘之鲁,威加强晋,吴遂霸矣。”夫差刚腹自用,早欲称霸列国,闻之有理,但他另有顾忌,曰:“前者齐曾许世世服从吴国,我方班师,今聘不至,正欲问其罪。但闻越王卧薪尝胆,勤政训武,有谋吾之心,所以欲先伐越而后伐齐不迟。”子贡一听,心中十分着急,郑重施礼道:“不可。越弱而齐强,伐越之利小,纵齐之患大,伐弱越而避强齐,非勇也。求小利而忘大患,非智也。智勇俱失,何以争霸?大王不必虑越,赐愿为下吏,往见越王如何?”夫差点头应允,于是子贡又成为吴国的使者,星夜奔驰去往越国。吴越之战后,越国濒临消亡,越王勾践正苦于复国无术,闻得子贡到来,如遇救星,遣人迎出二十里外,以最隆重的礼节请到上座,言词十分谦卑:“敝邑地处东海,何须高贤达辱。”子贡亦谦道:“特来吊君。”勾践激动异常,眼中含泪道:“孤闻,祸与福为邻,先生下吊孤之福也。请问其说。”子贡将此行所有意图和盘托出:“臣今见吴王,以救鲁伐齐,吴王倒疑越谋,其意欲加诛于越。夫无报人之志,使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危也。”勾践臣薪尝胆其意就在报复吴国,不料尚未事成,吴国倒已知觉,顿时吓得目瞪口呆,长跪于地求道:“先生救我。”子贡遂指点:“君可以重器悦其心,以军尽其礼,亲率一军,从吴伐齐。” 其意为吴国你不是怀疑我吗?那幺我便带领军队跟随你去攻打齐国,还何疑之有?勾践感谢子贡相救,乃赠黄金百镒,宝剑一口,良马二匹,子贡固辞不受。至此几国交战,齐国已无暇攻打鲁国,但子贡未敢停歇,还想把战争引到更远的地方,以确保鲁国的安全。他离开了南部的越国,打马直奔西北部的晋国,越太行跨吕梁,累得又黑又瘦,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见到了晋定公。当时的晋国是个比较稳定的国家,晋定公也是个比较稳重的君主,见吴齐大战正做壁上观,闻子贡远道而来,知有缘故。礼仪已毕,请教道:“先生来而何为?”子贡言:“臣闻无远虑者必有近忧。今吴之战齐有日也,战而胜必与晋相争。”晋君闻言大惊,“如之奈何?”子贡进言道:“休兵修卒以待之。”晋君从之。不久,吴与齐果然战于艾陵,齐师大败,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转道晋国,以图霸业。不料晋早已有防,以逸待劳,两军相遇于黄泥之上。晋军击之,吴师大败,越王勾践遥闻之,趁机涉江袭吴。吴王得报急率军回国,吴越激战于五湖,三战而不胜,城门大开,越遂围王宫而灭夫差,破吴三年而于南中国称霸。
这一场诸国争战,子贡起着重大作用。他博学多识,能言善辨,救危扶困,无往而不胜,是当时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外交家。故司马迁评道:“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则子贡辨才之说。”
孔子对子贡非常器重,说:“赐也,辨人,达人,叹也,弗如也!”子贡对孔子钦敬有加,称孔子的学识高不可测,誉孔子为圣人,时时宣传孔子的思想,处处维护孔子的尊严。当时叔武毁谤孔子,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中记载子贡言行的达三十七处,孔门弟子中无一人能及。此外,子贡的言行活动尚见于《孟子》、《礼记》、《左传》、《史记》、《通鉴》及新出版的《今古神测》等诸多经传史籍。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称:“子贡之推崇孔子至也,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孔子病,子贡探望,孔子持杖而迎,埋怨说:“汝来何其晚也!”足见其师徒之情情挚意深。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不知该穿何种丧服,子贡说,我等为先生治丧,就像自己的父亲去世一样。于是众弟子各执异乡树木为哀棍,守墓三载,后植于墓侧,治衽将归。归时众揖于子贡,相向而哭者失声。子贡返,于墓旁结庐一座,又独守三载。其间将由齐国带去的稀珍树种楷木,雕刻成圣像一尊,至今保存于台湾博物馆。将原准备给孔子做手杖的另一截楷木,截成两节哀棍,孔子死后三年埋于墓旁,即生出双楷。六年后复将其中一株移植墓左前方,茂盛时期高四丈五尺,围一丈,参天立地,象征孔子为万世楷模。清康熙帝甲子年南巡,驾幸孔林,拜圣墓毕,又躬亲楷亭,赞叹曰:“阅历三千载,生意仍然不朽。奇哉!奇哉!圣贤手所植,天故不肯泯没也。”
《中国地理未解之谜》记载:某年夏,天雷雨,楷树遭击而亡。康熙帝得此事,诏令立碑纪念,上书“子贡手植楷”。此碑正好立在当年子贡悲哀哭师的地方,自此每逢八月二十七日大祭孔子的前后两天,石碑前总是挂满了湿漉漉的水珠,极似一个人在伤心泪流不止,尤其碑中间部位“子贡”二字处水珠最多。人们传说,此是孔子忠实门徒子贡在祭祀老师暗暗涕泣。令人不解处是:若把碑上水珠擦去,不消一会又会冒出串串水珠,再擦再冒,拭擦不干,故此碑又被称为“含泪碑”,为孔林一奇观。前人为珍惜这件文物,在楷树周围用大理石修筑一方池。碑后修方亭,亭内立一石碑,上书“楷影”二字,下雕一株树影,其影苍劲古朴,典雅壮观。迄今孔林“子贡庐墓之迹宛在,手植之楷犹存。”
今曲阜孔林子贡庐处与子贡手植楷树俱存。
子贡为永铭老师,将另一株楷树移植故里卫国(今浚县城内),树木旺盛,盘根厚土,直枝参天,叶色玲珑,结果赤红,引来远近敬仰。郓城子贡祠内陈列的那段古楷,便取自于此株。古楷外形如峰窝,内中鲜艳如原木,为郓城子贡祠的镇祠之宝。
子贡不仅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最早的机械师与水利专家。他才华横溢,工于巧思,根据当时的农耕需要,发明制造了足蹬水车,提水灌溉农田,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时至今日,江南水乡依然普遍使用着足蹬水车灌田。据传说,鲁班尚属端木子贡门下弟子。
端木子贡还是我国最早的大商人,被称为儒商鼻祖。
春秋时期,诸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农业五谷而食之,工生器物而用之,然而没有商而通之,则有者闲余,缺者不足,不能有效促进社会进步。子贡作为达人、贤人,与其它儒生不同的一点便是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论语》云:“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毅然从事了“货殖”——即商贸。通过商贸而“生资货财利”。《史记》载:“子赣既学于丘,退而仕于卫,废着(贮)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见多识广,具有经商天才,极善把握市场,“与时转货赀”,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经营和国际贸易。他“家累千金,富可敌国”,“结驷边骑,束帛之弊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的经商,客观上促进了列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富而礼义附焉”。其本人也因经商而致富,具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也成为他传播孔子思想和诸多外交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子贡做为一个富商,与越之范蠡齐名于世,人品学问功业与财富皆可蓖美。《史记·货殖列传》将二人列为榜首,后人称为“端木生涯”、“陶朱事业”。
“儒商”,就词义而言,即具有儒家风范的商人,子贡便可谓儒商第一人。子贡有纯正的儒家文化背景,行商遵循的是儒家的道德。《论语》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言无非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学问,书面知识和社会经验;二是道德,讲忠信。求取富利无可非议,但要符合道德原则。子贡与孔子有一段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深得孔子真传,将“忠信”做为立身之本,也是经商之本。至今经商者亦将此做为最高要求,以“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为荣。儒文化另一个鲜明特征是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已任,儒商经营之道同样有这样的道德规范,经商为救世济人,不为一人一地私利,常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自勉。子贡经商出道甚早,曾有“天下的金钱都流到子贡那里去了”的传说。成为富商之后,仗义疏财,救国救民,“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为鲁国赎回大批卖与他国的奴隶,孔子周游列国的大部经费也皆由他周旋。日本作家在《孔子》一书中说:孔子在中原游说十四年之费用,全由子贡在国与国之间做大买卖支持。孔子的葬仪,众弟子服丧三年的巨额费用,也全由子贡负担。孔子在各地流浪旅行,如果没有子贡,仅靠子路、颜回二人是不行的,必定会被四处驱赶,忍饥受饿,能否回到鲁都,是值得怀疑的。北宋诗人苏庄曾咏诗赞曰:
为儒莫道果无成,吾于当年亦解兵。
存鲁计长只数语,强吴心服敢前征。
诗书自古多灵气,货殖何曾损令名。
想象当年勤展拜,春风满树草连茔。
子贡之后,端木氏族兴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端木氏六十一代端木成,由河南浚县将妻携子迁居郓城汉石桥村,至明成祖时,出了一位端木泰,官至镇殿将军。这时的皇帝朱棣欲迁都北京,命正学方孝儒写诏书布告天下。方孝儒至死抗拒,祸连十族。十族中便牵连到端木泰,其兄弟五人闻讯大惊,各自背井离乡,速速远逃他方。其中一人名端木荣逃至鲁西南赵王河畔,埋名隐姓,将姓氏去“端”字加“木”字,成为“林”,所住村庄渐成“林家集”,即现在的郓城县郭屯镇林集村。端木氏林集一支隐去姓名三百年后,康熙南巡,路经孔林,偶见端木氏宗谱,为表彰子贡功德,敕封端木氏世衍翰林院学士。自此,端木一族方拨云见日,恢复了原来的姓氏,遂于村前兴建了“子贡祠”,请来2400年前古楷一段,每逢节日,族人皆前往叩拜瞻仰。据河南省端木子贡研究会调查,除曲阜子贡的有关资料外,就只有郓城林
集这一处端木氏老宗谱和子贡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