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在大破陈胜之后,随即进兵魏国首都临济攻打魏王咎,于是刚刚建立的魏国进入了高级战备状态。魏王咎深知道自己的实力远不是兵锋正盛的章邯的对手,危急时刻,他只得向邻国求援。于是派遣大将周巿出了临济城,向齐楚两国求救,齐楚两国高层深明唇亡齿寒的道理,都愿意出兵援助魏国。于是齐王田儋亲自带兵会同楚将项他一道去援救魏国。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

章邯在夜间命令士兵口中衔枚突袭齐楚联军,并在临济城下大败他们!杀了齐王田儋和魏相周巿。魏王咎为了避免人民受到屠杀而签署了投降约定,签完以后,自焚而死。

奇阶曰:枪打出头鸟,在诸侯蜂起的秦朝末年,谁先当王,无疑就是给秦帝国作枪把子,陈胜自立为王,被章邯给灭掉了;周巿拥立魏咎作王,也被章邯给消灭了;田儋自立为齐王,也被章邯给除掉了。为什么这些王这么短命呢?因为秦国的实力还非常强大,而刚刚建立的张楚、魏国政权都是草创政权,还非常地脆弱,军事实力也远不是秦帝国的对手,他们的失败也是非常正常的。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2)

枪打出头鸟

作为秦帝国最后的名将,章邯打仗很有一套,擅长搞夜间突袭,齐楚联军如果跟秦军两军对垒硬扛的话还能撑一段时间,他们没有想到,连这个机会也没有了,因为章邯根本就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后来章邯在巨野大败楚军,斩杀项梁,也是搞夜间突袭,怎么项梁就没记性呢!

魏王咎为了保全魏国的臣民而约降秦军,可谓仁义之君;不落入敌军手中,而是烧身自杀,也实在是不辱君王尊严的壮烈之举!

魏王咎的兄弟魏豹从乱军当中侥幸逃出,来到楚国,楚怀王熊心给了魏豹几千士兵,于是魏豹借着这股军队重新夺回了魏国的土地。齐王田儋的堂弟田荣集结田儋的残兵败将,向东退到东阿。章邯紧追不舍并且包围了田荣的军队,打算一鼓作气灭掉齐国。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3)

齐国的高层在听到齐王田儋战死的消息以后,马上立了齐国亡国之君田建的兄弟田假作齐王。田假作齐王之后,就任命田角作丞相,田角的兄弟田间作将军,继续抵抗其他诸侯国。

到了秋天,七月份,大雨连绵不止。项梁率军去攻打亢父,听说田荣被章邯围困的消息后,马上改变进军策略,转而率军去攻打章邯,并在东阿城下大败章邯,章邯于是向西撤退。

这是章邯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败仗,从前章邯灭张楚、灭魏都是一路势如破竹,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在东阿吃瘪了!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你再厉害,也有克星!那么项梁算是章邯的克星吗?算半个吧!项梁所率领的楚军远非张楚王陈胜和魏王咎的杂牌军所能比!项梁的军队在作战前曾受了多时的训练,所以这支军队在建制、规模、战斗力上是其他军队所不能比的。章邯出道以来第一次受到起义军的重创,这一定使得章邯猛然一惊:起义军中也有能人啊!于是一贯谨慎的章邯更加谨慎起来。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4)

史书中对项梁的记载不很多,但这不多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个人很有大哥风范,项梁很讲义气,很像三国时期的关二爷:他们都义薄云天。刘邦缺兵少将,前来求助,项梁很慷慨,一下子借给刘邦十员大将、五千士兵;现在田荣危及,项梁二话不说,也不管田荣是何许人也,马上带兵帮助老弟,终于把这位人品很不怎么样的老弟从老虎口里救下来,因为项梁顾大局识大体。

田荣被章邯救了一命,他有没有感恩呢?他心里与没有感恩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没有看见他感恩项梁的行动。这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后来要不是田荣在背后闹腾,刘邦压根儿就没有率军东进甚至打到项羽大本营彭城并且占领彭城的机会,可见,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不能忘啊!

项梁的优点很多,缺点也很明显,这一点也很像关二爷:就是容易骄傲不听劝告,关二爷在接连的胜仗之后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项梁在接连的胜利面前,开始飘然起来,不听宋义等人的劝告,以致终被章邯所败,无奈自杀。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5)

项梁打败章邯之后,继续追击秦军,同时命令项羽和刘邦从另一路攻打城阳,城破之后,全城百姓全部被屠杀。又是一次屠城!不光是项羽屠城,被称为“忠厚长者”的刘邦也屠城!在后面,你会看见,刘邦还屠过别的城市。

项梁率领楚军驻扎在濮阳的东边,与章邯交战,再次打败章邯。章邯集结军队,重振军威,坚守濮阳,挖沟引黄河水环绕城池四周,阻挡楚军进攻。于是,刘邦、项羽撤兵,转而攻打定陶。

奇阶曰:其实项梁集团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战略错误,这个错误直接导致项梁被杀的结局。那就是他们分兵了!为什么兵分两处?最根本的原因是轻敌!他们打了两次胜仗就觉得章邯没有什么了不得,于是就兵分两处来打击秦军,实际上,当时他们最正确的策略,是防守反击。如果项羽、刘邦一直跟项梁在一起,项梁在之后被杀的几率将大大减小。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6)

八月份,田荣率领着齐国残军回国后立即攻击刚被拥立的齐王田假。但他们这样做,就大大得罪了齐王田儋的亲信们,尤其是田荣。田荣可不是轻易居人之下的,堂兄田儋活着的时候,田荣愿意配合工作,全力辅佐田儋。现在齐国高层立了未经他许可的人作了国王,这可怎么得了,田荣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尽头上来了!老子在外边领兵打仗,你们听说国王已死,就另立朝廷,就是立谁也得跟我商量啊!

很可能那些高层官员立已故齐王田建的兄弟田假作新一任齐王,就是想借机压制田荣一班人的势力。但是田荣怎可能受得了这个,于是带兵攻击田假,田假哪里是刚刚对抗过名将章邯又从死里逃出来的田荣的对手,很快被打败而逃奔楚国了!田间这个时候正带着兵走在援救赵国的路上,听说田荣把齐王田假撵走了,后来留在赵国不敢回齐国了。于是田荣立了堂兄田儋的儿子田巿作齐王,自己作丞相,自己的兄弟田横作大将,收复了故齐国的全部领土。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7)

这个时候,章邯的军势转强。原来,章邯在固守濮阳城的时候,就一方面通过黄河漕运来补充装备军粮,另一方面,他派出使者,报请朝廷当局,火速派出援军来支援濮阳前线,于是有好几股秦军悄无声息地向濮阳方向移动。而这一切,项梁竟没有做细致的观察!

在章邯向朝廷派出使者的同时,项梁也派遣使者去催请齐国和赵国出兵一起攻打章邯,但是齐国方面却不为所动,田荣这个时候硬气起来了,他记恨赵国那边收留田角和田间,楚国那边收留田假。要我发兵,可以!楚国,你先杀了田假,赵国你把田角、田间杀了。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8)

田荣剧照

楚国没有杀掉田假,项梁说:“田假是楚国的盟友之国的国王,穷途末路来投奔楚国,我们不忍心杀害他。”同时,赵国也不肯杀掉田角和田间,来向齐国讨取好感。遭到楚赵两国的拒绝之后,田荣大怒,于是就是不出兵!田荣忘记了前不久他被章邯围在东阿而项梁率领楚国将士们奋力相救的情形了!他也忘记了自己逃走时的狼狈样子了!现在盟军有难,请他伸出援手,他却提条件了!这个人人品是真的差劲!项梁当初是为了顾全大局才救的他,现在这个田荣却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置大局于不顾。田荣这个人,志气很高、私心太重、荆棘当国、不得民心、终于覆灭,最后被民众所杀!他既比不上威望崇高的堂兄田儋,也远比不上他那义绝寰宇的兄弟田横!

项梁在东阿战胜章邯以后,率军西进,到达定陶以后,再次大败秦军。这个时候,项羽与刘邦合作,在雍丘也大败秦军,斩杀三川郡郡守李由(丞相李斯的长子)。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9)

项羽时年二十五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年华,而当时的刘邦已经四十九岁了,正好比项羽大两旬,算是项羽父辈的人。

看一看刘邦跟项羽相处的前期经历吧!秦二世二年四月,刘邦加盟项梁集团,刘邦开始跟项羽认识,从七月到九月,刘邦和项羽并肩作战,在这一段时间,二人协同作战,服务于同一组织、有着同样的行动目标,他们是亲密的战友。

有人说,人世间最珍贵的情谊就是战友间的情谊,因为他们曾经一同出生入死。刘邦和项羽一同抗秦的这两个月是他们关系的蜜月期,两个英雄之间互相欣赏:刘邦欣赏项羽的胆略和军事才能,项羽欣赏刘邦的大哥气质和豁达豪爽的英雄气概。后来,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不能不说跟项羽念旧情有关;项羽自杀以后,刘邦厚葬了项羽,并为之哭泣,没有杀项氏的族人,恐怕也跟刘邦对项羽的喜爱有关吧!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0)

项羽、刘邦剧照

在刘项的这一段时间的亲密合作中,刘邦能够亲身感受到项羽真是个打仗的好手。不知道刘邦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儿子如果能够像项羽这样勇猛善战就好啦!我现在年纪大了,不服老不行,真的比不上这个毛头小子啦!但他还没有看透项羽,因为项羽的军事天才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即便是后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声秦军、威震诸侯,刘邦也没有完全认识到自己在军事上跟项羽之间的巨大差距。

鸿门宴之前,张良问刘邦:“你打得过项羽吗?”刘邦沉思良久,然后说:“固不如也!”他承认自己打不过项羽,但他还是太轻看了项羽,正像项羽轻看了这位看起来很忠厚的老大哥的野心一样。当后来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一举拿下西楚国的国都彭城以后,就以为项羽的实力不过如此。当时项羽正在齐地平叛呢,顾不上自己的大本营,当他听说汉王刘邦竟然占了自己的后院以后,当机立下,率领精锐骑兵三万人,从前线飞奔来到彭城的西部,在萧县扎营,然后发奇兵大败汉王的杂牌大军,从此刘邦认识到,项羽打仗太厉害,是不能跟他硬碰的。

今天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是不能硬碰的,有的权势太大,惹不起;有的性格乖僻,蛮不讲理;有的当面君子、背后小人,你不能惹他,免得他背后使坏。为人处世还是要用智慧、学忍耐,把锋芒藏起来,为人处世要圆通,暗暗积蓄力量,才能笑到最后。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1)

虽然刘邦这个年龄在体力和精力上已经远远比不上生龙活虎的二十五岁的项羽了,但刘邦活了大半辈子了,在阅历、为人处世、识人用人上可是比项羽强得太多。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跟项羽正面硬抗总是失败,而刘邦的软实力却不断地增强,他知道怎样得人心,也知道怎样集大家之长为自己所用,他跟项羽斗智不斗勇。所以,项羽只能胜一时,而最终失败,因为他还是太年轻了,论智力、论情商,他跟刘邦相比,真的差得太远。

再说李由,这个李由乃是丞相李斯的长子,当时任秦三川郡郡守,在他尽全力镇守三川郡的时候,在秦帝国的中央政府里面,一场阴谋正在酝酿当中,阴谋家赵高为了独揽朝政,要置老丞相李斯于死地,赵高借着二世皇帝对自己的宠信,将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逮捕入狱,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义不受辱,都选择了自杀。唯有李斯选择了入狱受审,因为李斯的人生哲学是老鼠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说不定还能翻身呢!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2)

唉!李斯做了这么多年的丞相,如同白干!

他应该像被一同逮捕的两个大臣一样自杀,或者说,其实他早在秦始皇死了以后就应该急流勇退,退到二线,不再参与国政,但是李斯贪爱名利地位,他离不开这种享受的生活,他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贱民意识,支配着他的选择。

赵高当然知道李斯对国家有大功,也知道李斯对国家的忠心,但李斯是他专权路上的拦路石,必须搬开才行。他见李斯不愿意自裁,就把李斯下在狱里,严刑拷打,要李斯承认自己跟长子李由谋反。李斯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哪里受得了这个!他招供了!后来又翻供,但是他的辩解词哪里能够呈到皇帝嬴胡亥那里去!因为负责拷问李斯的办案人员全是赵高的人。即便嬴胡亥看了李斯的辩解词,就他那跟自己身份地位极不匹配的智商和情商,能相信李斯的话吗?更何况,赵高已经在嬴胡亥那里说了很多李斯的坏话。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3)

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剧照

嬴胡亥这人,治国无能,识人不明,驾驭群臣也看不出什么能耐来,不知道比他那个雄才大略的爹差多少倍!也可能这是秦始皇专制的副产品,胡亥生在深宫当中,他并不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他所接触到的尽是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他看见的负面东西太多。并且,虽然他已经贵为一国之君,但是跟朝堂上那些看起来唯唯诺诺,但实际上都打着自己精致小算盘的大臣们,有着深深的甚至难以逾越的鸿沟。

所以从感情上来讲,他对这些大臣都感觉到非常陌生,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信任了!并且,胡亥登上大位以后,因为心虚,生怕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会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于是痛下杀手,斩尽杀绝。唯有伺候他起居的宦官,他倒觉得亲切,因为这些人只是家奴,对他的权位没有任何的威胁,再者,他和宦官常在一起,感情上也比那些外臣要近得多。

其实,他不知道,他以为可信任的家奴赵高正在策划一场阴谋,连他自己也是这样阴谋的直接受害者。古人云,君明则臣直,君昏则臣谀。太多的领导,虽然位置很高,但是才能和德行都不高,他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更喜欢用小人、耍阴谋,正人君子在这种环境中是很难生存的。孔子说:“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4)

在专制体制下,俞伯牙常有而钟子期不常有,古往今来,有才华而得不到施展的人多了去了!在一个专制领袖的眼里,谁对他好就是好人,谁对他不好就是坏人,他的判断标准就是一个:能不能给他带来利益。也就是说,他的利益是高于集体利益的。并且,他是国家当中唯一的真正有才的人,所以,任何人都必须对这个人的才华由衷地欣赏,就算是表演也得表演地像样,这样才能在体制当中有一席之地。不然的话,你就趁早离开,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吧!

所以,照这个理解,李斯虽然对秦王朝很有功劳,但是对他嬴胡亥来讲,看起来很听话又很善解人意的赵高比那个老朽李斯好得太多了!李斯是不是要被杀掉,嬴胡亥并不关心,赵高怎样办李斯,嬴胡亥也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的位子坐稳、自己的享受只要不断持续下去就行。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5)

李斯终于被处死了,不是杀头,而是五刑!非常可怕的刑罚!比五马分尸还恐怖!他不是死他自己,赵高灭了他的三族!他临死的时候,跟他的二儿子说:“我多想带着你再牵着黄狗回到老家上蔡,出了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可是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说完以后,父子抱头痛哭!

其实,李斯这个结局是他自找的,贪得一时的荣华富贵,最后又贪生怕死,却最后把整个家族都赔上了!何苦!其实这也都是报应!

当年李斯的同学韩非来到秦国,李斯深知道韩非的才能在自己之上,生怕秦始皇重用韩非而轻慢自己,于是在秦始皇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皇帝终于不再信任韩非,也不再召见韩非,韩非被下在狱里,莫名其妙地被毒杀了!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李斯,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再者,李斯当丞相这么多年,以法家的刑名之术治国,怕是得罪的人不在少数,而冤假错案也一定不会少,而李斯却没有想过及时收手的事儿,就算是死到临头还抱着天真的想法,这倒是真使我们怀疑那个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面前一直得宠的老丞相怎么到了二世当政时就糊涂到这种地步了!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6)

李斯当然不糊涂,只是贪心太大而已!贪慕荣华富贵,终不能悬崖勒马,李斯可比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差得太远了!至此,战国时代的著名法家人物代表商鞅、韩非、李斯都已悲剧收场,尤其是曾经当政并显赫一时的商鞅和李斯,商鞅是刻薄寡恩之人,李斯是利欲熏心之辈,他们的结局最后给我们后人多少深刻的人生启示!人有才更要有德,所谓厚德载物!荣华富贵转眼成空,人要知足、凡事要有节制!

李斯是一个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负面典型。李斯当然也是一个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除了他对秦帝国的贡献以外,再就是培养了一个忠肝义胆的好儿子。李斯的长子李由,在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以后,曾经在荥阳坚守四个月,挡住了吴广大军的进攻,后来章邯率领大军前来救援,终于解了荥阳之围。之后,李由配合章邯,攻陷了张楚政权的首都陈县。

赵高为什么选择章邯(秦帝国的丧钟已经响起)(17)

现在,李由遇上了比吴广厉害得多的项羽、刘邦,最后身死沙场、为国捐躯,也实在是死得其所!这是李斯家族的人有最好死法的一个!将军死在战场上,乃是人人敬仰的烈士!李由最后在最后坚守雍丘时,不敌刘项大军,被刘邦手下的大将曹参杀掉。据说调查李由的秦朝官员看见李由的遗容,也不禁为之所动,因为他死的时候仍然怒目圆睁、手里紧紧地握着兵器,这哪里像要造反的样子!英雄惜英雄,连项羽看到李由死时的样子以后,也不禁为之一动,他以高贵的礼节安葬了李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