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焉矣哉,七字安排好秀才。”在文言文中,上面七字最常见、用法也最丰富,能够恰当运用它们的人,确实称得上“好秀才”。这不,书圣王羲之的“之”字不仅用得好,而且写得更好,《兰亭序》中的21个“之”字,字字迥异且字字神奇,堪称是王羲之绝妙书法艺术的缩影。
回到现在,常见高频字同样位置独特。据统计,前140个常见字使用频率之和达到了50%,也就是一篇文章的一半用字,而“的、一、是、了、我”这五个汉字的使用频率之和竟然达到了10%。
由此可见,狠练高频字,立竿又见影。这并不是以偏概全,高频字不仅能快速改善一篇作品的章法面貌,同样,它们也是硬笔字笔法和字法的基础。笔画就不用说了,许多高频字是独体字,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同时,他们又是构成合体字的部件,可为合体字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好,让我们扬起高频字之帆,驶入广阔无垠的硬笔海洋吧。
的 行书常规 行书中,点是万能的,各种短笔画常以点代之。“的”左旁短撇可为点,短竖可为点。这种处理,兼有书写流畅和增强动感的效果。偏旁有主次之分,左较小,为从属偏旁;右较大,为主笔偏旁。笔画呼应方式多样化,或笔断意连,或牵丝相接,或连带一体,而两偏旁上散下聚,为体态呼应。
快写建议 在听讲座、参加发布会、做采访等需要快速记录的场合,应借助快写在极短时间内尽可能记录更多的内容。快写以草书为基础,极尽笔画简约之能事,是硬笔字独特应用价值的具体实践。
“的”用于快写时,一笔完成。直笔消失,圆笔代之。左旁“白”反而变为主要偏旁,并以一个有弹力的牵丝连接右旁。
一 前文已有点拨,这里不再赘述。
了 行书常规 如果像印刷体那样以直笔拼接,“了”则了然无趣。横钩外向弯曲则不软弱,竖钩外向弯曲则更有力。快写也是如此,但笔画弯度更大。
是 行书常规 “是”行书写法有多种,限于篇幅,只取其一。上部“日”稍窄,右竖拉长,与下部竖合二为一,下短横与中长横合二为一。下捺对角线方向运笔,利于平稳托住上部。
快写建议 主要笔画居于内宫,中横向左下溢出,末捺向右下溢出,二者取得巧妙平衡。下部精简为平放的“W”,呈左收右放之势。
不 行书常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书写者就有一千个“不”的写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关键看哪一笔确定为主笔,其他笔画随着主笔相应缩短缩小。
下面行书“不”,遵循楷书面貌,起笔收笔清晰可见,结构规范大方,属雅俗共赏型。
下面“不”稍显俏皮,撇画已然改变,不收锋尖,翻笔上挑,顺势写竖。末点靠竖,平衡全字。
快写建议 快写时,不管横、竖、撇、点,统统可以点代之,犹如彩蝶翩翩起舞。当然,点的呼应不可少,上点如高空俯视之大雁,左点似水中翘首之游鱼,右点如留恋顾盼之候鸟——如此等等神韵,全在书写者艺术体验中。
在 行书常规 撇竖合为主笔,其他笔画相应压缩。横画方向统一,竖画方向统一,下横收笔稍长。
快写建议 上横外拓,中宫收紧。撇、竖、横合并省简为撇折,并顺势上翻写竖。
我 行书常规 左侧横及竖钩都不宜拉长,便于突出主笔斜钩。全字左正右斜,上密下疏;笔笔呼应,一气呵成。
快写亦可采用此种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