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来历和传说(你不知道的土家族历史之谜)(1)

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巴山旧事》出版以后,许多读者认为有很厚重的历史感。确实,我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整个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我参考了大量关于巴土民族历史文化资料和实地体验,对于土家族的历史的确认,特别是改土归流历史事件的评价,受到有关专家充分肯定,书中涉及到一些一般人不知道的土家族历史之谜。

一,土家族是亚洲人类独立起源的“本地人”,其悠久历史在华夏文明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关于巴土民族的历史渊源问题,50年代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提出土家人是古代巴人后裔,中央政府由此确认了土家族为单一民族。从此,这个古老的华夏民族之一,在历史上埋名了千年之后终于得到了恢复。而2004年清江上游发现200万年前“建始人”的化石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善才先生就提出“支持亚洲人类独立起源说”(新华社发了通稿)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巴文化的遗存可以从长阳清江追溯到三峡地区更早的时期,这就说明巴人的族类部落来源很久远,很可能是起源于大三峡地区古老人类的一支。现代分子人类学认为东方人类是20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来的,而且东方现代人种又是同一万多年前又一次非洲移民的融合,但从考古人类学的角度看,巴民族可以说是从200万年前就起源于中国长江三峡周边这一相对封闭地域,没有受到非洲人类迁徙基因融合的最古老的东方人类。这样看来,土家古语中的“毕兹卡”就不仅指的是大三峡地区的“本地人”,而且是中华大地上的“本地人”,亚洲的“本地人”。 因此,土家民族在人类起源上,其历史文化在华夏文明中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对这个民族应有特别的敬意。

二,长阳清江作为古代巴人的发祥地,是展现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舞台中心。

巴人部落起源非常古老,但是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形成于何时何地,历史考古学界过去有六种说法。80年代王善才先生主持清江香炉石等早期巴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后,确认长阳清江是古代巴人的发祥地,这是目前学界公认的主流观点。旨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巴山旧事》正是依据这一观点,以长阳清江一带的鱼峡口、香炉石、招徕河、都镇湾武落钟离山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的,也就是长阳清江的民族叙事。其中关于武落钟离山的具体地址争论问题,武大宫哲兵教授提出招徕河柳山说,而恩施有研究者又提出水布垭说,甚至长阳本地研究者也对这个地址抱怀疑态度。但我认为既然大量考古发掘支持巴祖源于这一范围,此山其实更多只有象征意义,不妨从众指认。所以我把小说的主要场景定在都镇湾地区。小说真实描写了以武落钟离山为地标的长阳清江地区的山川形胜和人文景观,涉及的长阳、五峰、鹤峰、宜都、秭归各县市和夷陵区所有的山川城关村集关隘地名都是真实的,意在以文学的样式将这些地方构建成展现土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中心舞台,我想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在“改土归流”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民族的精神更显崇高伟大。

信史记载,自从巴国被秦所灭以后,川东鄂湘西的巴人便只能以本地土著人自称,同时以大户家族奴隶主式的统治的社会形式存在,元明清历朝中央政府都借助这种形式“以夷制夷”,这就是所谓土司。土司只是一种统治形式,其王爷家族并不是土家民族的代表,废除土司也并不等同于否定了土家民族的客观存在。我们既要把土司王爷同土家民族区别开来,把土司制度(包括其巫教统治)同土家文化风俗区别开来,看到前者的落后性、野蛮性,承认改土归流的进步意义,同时也要看到当时封建统治对少数民族的钳制以及在改土归流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对土司家族有一个公正的对待。关于容美土司“改土归流”的史实和评价,我依据的是五峰、鹤峰两县合编的《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和现行通用历史教材的观点。其中包括清史档案中的谕旨、奏折,田氏家谱、诗文集和清代学者傅彩的亲历容美土司的笔记等等。特别是在改土归流中的史实,时间地点人物文件都是清史档案中记载的。对于容美土司宣慰使、田氏家族特别是其末代土王田旻如的身世经历,我是严格按照历史资料的记载如实描写,不敢穿凿附会、随意贬褒。我笔下的田旻如是一个有血有肉复杂而真实的人,功过是非可圈可点的人。只有都镇土司田坤如其人是我按照艺术真实的原则虚构的,他是奴隶主式土司王爷野蛮落后的化身。而小说中巫师和尚、三教九流也都有所历史依据。

作为小说着力表现的田虎丹妹以及众多土家汉子和女人的形象,都是在历史和现实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他们的原型甚至在今天的长阳五峰等土家族地区群众中仍然能看到。他们的悲壮抗争不仅反映了改土归流的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突显出土家民族精神的崇高伟大,而这种民族精神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共振。

我在创作中力图展现土家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化史,但比及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真实的土家民族来,难免以偏概全,画虎不类,还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多多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