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0月7日电(记者郑昕)坐在温暖的宿舍,15岁的王思成用手机抵住左耳,正在听着有声书软件播放的科幻小说。

尽管从生下来就没见过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科学、对科幻充满向往。“我从小就想当科学家,有次听了《流浪地球》的有声书后,我用好几天听完了刘慈欣其他的作品。”王思成说,“我心中的科学就是能带着我飞出家门、飞向太空。”

西安喜马拉雅亲子乐园(西安盲童之家)(1)

王思成在跟志愿者做游戏。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正在西安市盲哑学校读九年级的他,这个国庆长假没能回到河南许昌的父母身旁。但在距离学校只有几百米的白手杖24小时“盲童之家”,他和其他视力残疾孩子在志愿者陪伴下,度过了丰富充实的假期。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假期将尽,记者刚走进这个随处安装着盲道、扶手和防撞条的视障少年儿童托管机构,就听到孩子们悠扬婉转、饱含深情的歌声。王思成与其他几名视障孩童,已经在这里共同生活、学习了一个星期。

“我们在‘十一’当天举行了升旗仪式,是这次短期托管班的开始。”“盲童之家”负责人、陕西白手杖视障服务中心理事长惠娜介绍,这间机构自今年8月31日启动运营以来,至今已经接纳了近20名年龄在6到15岁的“全托”或“半托”视障学生。

“国庆我们本来计划放假。但听说还有4个外地孩子不返乡,工作人员都愿牺牲休假时间,来陪伴这些孩子。”她说。

西安喜马拉雅亲子乐园(西安盲童之家)(2)

两名视障学生正与志愿者陈瑾(中)做游戏。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不只工作人员,西安很多志愿者也纷纷加入,还让好几位已经放假的本地视障孩子回到了“盲童之家”。“志愿者们各显其能,有的教孩子英语、做运动,有的带他们包饺子、搓麻食,还有人给他们剪了新发型。”志愿者、特教老师陈瑾说,她把班上每天的动态传进微信群里,家长看到孩子们的成长,都不住地‘点赞’‘献花’。

西安一家导盲犬培训机构的“汪星人”,一周之内就两次造访“盲童之家”。孩子们得知训练有素的导盲犬到来,都蹲下摸个不停,有的还跟随犬只引导在室内走了好几圈。

西安喜马拉雅亲子乐园(西安盲童之家)(3)

视障孩子和健全孩子一起同导盲犬互动。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我们这一周除了带着孩子们玩耍,还教会很多他们以往学不到的生活社交技能。”惠娜说,她2016年起全职在公益组织服务视障群体,起初接触的都是成年人。她发现,视力残疾人有很多习惯如果能在学龄阶段养成,将有益于他们的发展,甚至可能改变人生,于是创办了这个24小时“盲童之家”。

一共360多平方米的“盲童之家”,不仅是视障少年儿童生活、学习的园地,还可以进行助盲科技体验、放映无障碍电影、展开融合教育的探索。陈瑾说,这个假期,每天都有三四名健全孩子和盲童一同做游戏、“看”电影,双方相处亲密无间,让视障孩子能更好走出自己原有的生活圈。

西安喜马拉雅亲子乐园(西安盲童之家)(4)

志愿者正辅导一名视障学生复习课程。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在关注盲童心性塑造、行为养成与社会融合的同时,给予盲童家长‘喘息’的时间空间、解放出家庭劳动力,是我们做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惠娜说,尽管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但随着盲童不断成长,总有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那一天。无论是在学校的课业学习,还是在托管机构的生活习惯养成与社会适应训练,都努力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