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餘弦

本文是临时起意随便写的,谨慎吐槽。

因为最近疫情原因,网上关于湖北和武汉的讨论热度节节高涨。涉及到武汉地缘的文字中部分有提及武昌和鄂州两地在近代的地名变更问题,比如有人说两地的名字在近现代有过对调。尽管这个话题也算老生常谈,但我还是厚着脸皮再拿出来按自己的思路捋一捋。

武昌什么时候改成鄂州的(武昌和鄂州的地名是不是对调过)(1)

今鄂汉形势简图

武昌什么时候改成鄂州的(武昌和鄂州的地名是不是对调过)(2)

原武昌县和鄂城县接壤,今武汉市武昌区中心与鄂州市鄂城区中心直线距离不到59公里。(百度地图截图)

县市的状况

1. 鄂州市

今鄂州市母县为鄂城县,1960年11月改设县级市,翌年12月复县。1979年11月以鄂城县城区和近郊再析设县级鄂城市,1983年8月鄂城市、鄂城县与黄冈县黄州镇(今黄冈市黄州区)合并成立地级鄂州市。1987年2月年黄州区划回黄冈县。

所以说今地级鄂州市是一个罕见的单县地级市,如今下辖的鄂城、华容、梁子湖三区皆源自母县,除此之外不再辖任何其他县市区。而其母县鄂城县,就是所谓的“正牌武昌”。

鄂城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时即治今地的鄂县。“鄂”来源于先秦或曾领有此地的鄂国。鄂国地望何处素有争议,今鄂州一代多被称作“东鄂”。东鄂后来为楚国所吞并,楚王熊渠在此建鄂王城,遗址在今大冶市鄂王城村,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初始由来。

公元221年,孙权为防备称帝的刘备自南郡公安县迁都江夏郡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筑武昌城,设武昌郡,鄂县遂改名“武昌县“,直至清末。

2. 武汉市

武汉市最初是由1926年11月迁至汉口的国民政府合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所设,也是武汉国民政府的“京兆区”。宁汉合流之后武汉再被拆分,至民国末有汉口特别市、武昌市,汉阳则未单独设市。1949年5月武汉战役之后解放军接管武汉三镇,以原汉口市、武昌市和汉阳城区设武汉市,为中央直辖市,至1954年6月省级行政区大调整之后并回湖北省,降为省辖市。

现在副省级武汉市的诸市辖区按母县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即原武昌县辖地、原夏口县辖地、原汉阳县辖地和不是武汉三镇的部分。

汉江北岸的江岸、江汉、硚口、东西湖四区约是原夏口县辖地,前三区约是原汉口市辖境的放大版,东西湖区则是汉口设市后夏口县剩下的地域,曾一度并入汉阳县。

汉江南岸的汉阳 、蔡甸、汉南三区是原汉阳县辖地。长江江南岸的武昌、青山、洪山、江夏四区是原武昌县辖地。

黄陂区和新洲区分别是原黄陂县和新洲县,并不属于武汉三镇,是后来武汉作为地级行政区增辖的区县。

武昌什么时候改成鄂州的(武昌和鄂州的地名是不是对调过)(3)

武汉县级行政区划简图,江南的武昌四区用不同字体标示(底图图源:维基百科)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1911年清末时候武汉三镇的归属。汉阳当时是湖北省汉阳府的附郭县“汉阳县”,汉口当时是湖北省汉阳府的“夏口厅”;武昌则当时是湖北省武昌府的附郭县“江夏县”,武昌府同时也是湖北省的首府。

武昌什么时候改成鄂州的(武昌和鄂州的地名是不是对调过)(4)

1897年清末湖北省分府县图局部,此时汉口镇还未与汉阳分治;翌年析汉阳县的全部“汉阳”地区置夏口厅

江夏县可继承的源头是东晋太元中(376-396)侨置在今江夏区金口街道的汝南县,南梁时迁治江夏郡治夏口城,隋灭陈后更名“江夏县”,直至清末。

“江夏”是什么意思呢?“江”就是长江,“夏”是古沔水的别称。其在沔阳县(今仙桃市)汇入汉水,自此下游的汉水也可以称作“夏水”。所以“江夏”就是“长江和汉水汇流之地”的意思,而“夏口”实际上也就是“汉口”的意思。

此外,“夏口城”在今武昌区蛇山东北,是孙吴黄武二年(223)孙权所筑。

在侨置汝南县之前,原武昌县境内存在过的最早县治是秦代就存在沙羡县,最初治今金口街道,孙吴末废,西晋太康元年(280)在夏口城复置,至东晋太元三年(378)被废。

所以从县的角度来看,原鄂城县自三国至清末始终称作“武昌”,此前则称“鄂”;而原武昌县自隋至清末始终称作“江夏”,此前则称作“夏口”或“沙羡”。直到民国初年废府,它们的县名才变更为现代的状况。

郡州府路的状况

秦末时沙羡县属南郡,鄂县属衡山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江夏郡,治西陵县,即今新洲区,沙羡县与鄂县皆归属江夏。至东汉末两县属荆州江夏郡,此时江夏郡仍治西陵县。

三国时荆州与江夏郡由魏、吴两国分治。鄂县改名武昌时曾置武昌郡,旋废,武昌与沙羡二县皆属江夏郡,郡治武昌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平吴后分江夏郡江南地再置武昌郡,属荆州,治武昌县;析武昌县西南另置鄂县,沙羡县亦属武昌郡。

东晋时武昌郡改属江州,仍治武昌县;沙羡县废,夏口城仍属武昌郡。

刘宋孝建元年(454),分荆州与江州置郢州,治江夏郡夏口城;武昌郡亦归属郢州,仍治武昌县。

析置郢州时江夏王刘义恭建议以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为州治,何尚之力主镇治夏口,具陈夏口城作为长江中游水路交通要冲的重要形势:“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通接雍凉,实为津要。由来旧镇,根基不易。”,“镇在夏口,既有见城,浦大容舫。”,“诸郡至夏口,皆从流,并为便利。”。

军事重镇夏口城从此超越武昌县,一跃成为一级政区的行政中心。套用现代的地名通名,那就是以原江省地级武昌市沙阳县下辖的夏口镇设县级夏口区,属地级江夏市,作为郢省的省会,地级武昌市亦划归郢省。

南朝时代夏口城与武昌县的州郡归属情况未有变化,梁时(502-557)侨置的汝南县迁治夏口城,成为郢州和江夏郡的附郭县。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郡,江夏郡降置为县,替代原侨置的汝南县,武昌郡亦废。六朝时代另置的鄂县省入武昌县,郢州改名鄂州。此时江夏、武昌两县皆属鄂州,州治江夏县,今武昌第一次称作“鄂州”,也第一次占有源自今鄂州的名称。

大业三年(607)炀帝改州复郡,鄂州改置江夏郡。

唐初复鄂州,天宝元年(742)再改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复鄂州,属江南西道;仍治江夏县,武昌仍属鄂州或江夏郡。

元和元年(806),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治鄂州,为后来江夏再得“武昌”一名埋下了伏笔。

五代时鄂州先后属杨吴和南唐,入宋后属荆湖北路,仍治江夏县;武昌县仍从属之,曾一度升置为寿昌军。

元至元十一年(1274)鄂州归附,以其地立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后俗称“湖广行省”。十四年(1277)鄂州改设鄂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1301),因鄂州路为江南诸州首归降者,又是忽必烈亲征之所,改名“武昌路”。武昌路仍治江夏县,武昌县仍从属之,且一度升置作寿昌府(散府)。

今武昌再次升为省级行政中心,第一次称作“武昌”,也第二次占有源自今鄂州的名称。

武昌什么时候改成鄂州的(武昌和鄂州的地名是不是对调过)(5)

元代江南三行省简图(图源:维基百科)

湖广行省辖境广大,“地域数千里,南包岭海,西控庸属”。此时的江夏县已然是中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成为北方政权进一步控制中南、西南、华南的重要节点,也渐有成为“九省通衢”的苗头。

元末甲辰年(1364),朱元璋以原荆湖等路行中书省部分地域立湖广行省,辖境约同今湖北、湖南两省武昌路亦改置武昌府。明洪武九年(1376)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仍治武昌府。武昌府仍治江夏县,武昌县仍从属之。

清康熙六年(1667),湖广分省,武昌府归属湖北省,为首府;武昌府仍治江夏县,武昌县仍从属之,直至清末。

显然,明清时代今武昌从作为府城的角度说是“武昌府城”,从县的角度说则是“江夏县城”。然而附郭县的县名是没有人权的,古代人在称呼郡州府路城治时大多直接用地位较高的上级行政区名,所以至早在元朝的时候,称呼今武昌区地域为“武昌城”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由是发生在江夏县城的起义基本一定会被称作“武昌起义”而不是“江夏起义”,除非城市后来完全放弃了武昌一名。当然现在武昌和江夏俩名都没丢,武昌县残余部分设区时复名“江夏”,全都要了。

那本来的武昌县怎么处理呢?首先,由于武昌府地位更高,所以若单提“武昌”,未注明通名,则几乎一定是指府城,也就是今武汉武昌。其次,民间亦曾有根据其所处的长江上下游方位,将武昌府城称作“上武昌”而将武昌县城称作“下武昌”的做法。

民国二年(1913)5月,江夏县正式从原府名,改为“武昌县”。原武昌县同时据宋元时期设置的寿昌军(府)改为“寿昌县”;民国三年(1914)1月,因与浙江寿昌县重名,再以先秦楚国鄂城故地改名“鄂城县”。

结论

总而言之,今武昌由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长期是郡州府路治所,而治在此的郡州府路又长期以今鄂州的两个历史县名命名。

换一种说法就是“鄂”和“武昌”这两个地名足够优良,被选用作广域地名,然而本来叫这个名字的城池却不如该地区辖境内另一城池优良,当不上治所,于是自己的名字就给别人做了嫁衣。

说了这么一大通废话,那武昌和鄂州的地名是不是对调了呢?

我的回答是,从操作上看没有进行过同时空的人为对调,但如果只看结果的话,可以这么说。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很容易能注意到今鄂州市在历史上从来都不曾是“鄂州”的州治。“鄂州”的“州”作为通名时,其专名“鄂”可以说是来源于鄂县,然而整体作为专名的“鄂州”属于历史上治在今武昌的地域。也就是说即便狭义化,其在理论上也只能当作今武昌的代称,按今日县市改名的一般原则,即应该是“江夏县撤县设鄂州市 ”。

所以鄂城市改名“鄂州市”实际上不是遵循了常见的继承历史地名的原则,而是“抢”了今武昌的历史地名来用。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的武昌和鄂州确实可以说是对调了名称,打平了。


参考资料(非规范格式):

  1. 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丁堂华,方文.楚国与鄂国及古越族[J].鄂州大学学报,2010,17(01):43-45.
  3. 徐少华.鄂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综考[J].考古与文物,1994(02):87-9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网-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历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5. 部分表述参考自部分地方史志和地方政府官方网站,恕不一一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