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船舶轮机的工作原理 的学科。主要学习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及建造法规和国内外重要船级社的规范等知识,研究船舶的设计方法及如何保证航行的快速性、良好的操纵性和抗风浪能力等问题。学习船舶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解决船舶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船舶建造、使用及海运行业的重要支撑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原理。

就业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后可签约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海事局、国内外船级社、船舶公司、船厂、海洋石油单位、高等院校、船舶运输管理、船舶贸易与经营、海关、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近行业和信息产业有关单位就业。

随国际形式的复杂化、国际交往与运输的频繁以及国内陆路交通的形势严峻,船舶与海洋工程成为捍卫疆域完整以及扩大交往密度而亟待发展的学科。该专业运用物理、数学、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方法,研究船舶轮机的工作原理;了解造船和海洋开发的先进科学研究理论,新型舰船和海洋结构物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主要从事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水下深潜器的设计开发,主要研究领域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其它各种结构的强度、刚度、疲劳断裂、振动及结构可靠性;海洋流体力学;船舶阻力、推进、稳性、操纵性和耐波性。中国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轮机工程主要是研究船舶机械的原理以及应用,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遥感技术的应用,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以及对能源的更高效利用,船舶的动力装置、船舶电器设备、轮机自动化系统等都面临着新的技术要求与挑战。个别院校在轮机工程专业里还设置了分支学科——轮机管理专业,以培训能够从事海洋船舶轮机运行管理工作,具有船舶动力装置系统国航、维修、保养及研究。水声工程主要研究潜艇等船舶处于水下的船舶在水中的探测、定位以及对水中兵器的引导和对抗。中国正积极进行声纳在水中传输特性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功。

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学科划分上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级学科,下属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3个二级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下属全部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大连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大连海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

水声工程:西北工业大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舰船研究院集美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估结果高校排名具体是什么情况?一起来看看!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与大海共振的专业)(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与大海共振的专业)(2)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船舶工程学院前身系1953年创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造船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7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并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

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国防重点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力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船舶与海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在水下机器人技术、新船型开发及船舶设计、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深海工程、海洋能开发、港口航道工程等方面,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在该领域具有领先水平并拥有众多标志性成果。

学院设有海洋运载器技术研究所、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所、舰船与海洋平台总体技术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6个基层学术组织,拥有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深海工程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与大海共振的专业)(3)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造船工程系(机造系),始建于1949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已经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达到当前国内先进水平。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大批毕业生已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担任重要职务或技术骨干,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十余项重要奖项。学院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连船舶重工和渤海船舶重工在学院设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分中心。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学校的“大连市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被批准成立,这些中心的建立,创新了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并推动了学科和企业的发展。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与大海共振的专业)(4)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船建学院历史悠久,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立于1943 年,是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教育和科研的策源地,力学学科创建于1958 年,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07 年,均是中国高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百余年来,船建学院名人辈出,培养了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水利泰斗”、两院资深院士张光斗,中国导弹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远望号”综合测量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彦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院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土木工程系、国际航运系,涵盖了4个一级学科。目前有5个本科专业、4个学术硕士授权点和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及流体力学、岩土工程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土木工程系和交通运输工程系4个系,4个本科专业 、4个学术硕士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2个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流体力学、岩土工程),并建有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A 档,力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位列B 档。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列世界第一,土木工程学科跻身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32名。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与大海共振的专业)(5)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

航运学院1996年获“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获“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共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博士点共2个。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重点高校中唯一具有航海类专业、从事航海教育及航海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学校在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事管理等专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事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被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校于1998年8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颁发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是我国首批获得质量体系证书的6家单位之一。

航运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院,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内设机构和挂靠单位有航海技术系、海事管理系、研究与试验中心、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仿真中心、船员培训中心、木兰水上训练基地、《交通企业管理》杂志社、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并与兄弟学院共建“国家水陆运输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航运学院在70余年的航海教育与实践中,始终坚持“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的质量方针,严格按照国际公约、高等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特色创优势,创新促发展,贡献求支持”的办学理念,铸就了“同舟共济,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的学院精神,打造了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院。70余年来,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引领行业发展和实现海洋强国、海运强国战略的高级航运人才。目前航运学院已发展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工程、航海科学与技术和海事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航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与大海共振的专业)(6)

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为了适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目标要求,促进相关学科专业快速发展,增强海洋运输学科领域综合实力,学校决定由原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基础教研室以及轮机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组建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和机械基础教研室。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CCS质量体系认证。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的救助与打捞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机械及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所属救助与打捞工程实验室、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船舶动力机械气动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船舶与运输机械空调与制冷,船舶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与安全、水动力性能、制造工艺技术,“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下航行器性能,救助打捞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船舶液压气动元件控制系统、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摩擦学及其控制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科学应用研究。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与大海共振的专业)(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