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会越掏越多吗?掏耳不当可损伤听力甚至掏出生命危险?
没错,这些是真的。曾经有一位老年男性患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在一次洗澡用棉签掏耳朵后罹患坏死性外耳道炎,引起了面神经麻痹(面瘫)、颅内感染,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数次大手术才挽救生命,但一侧听力永久丧失,面神经也”牺牲“了。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关于掏耳朵的知识。
耳屎里面都有啥成分?
常说的耳屎,也就是耳垢,在医学上倒是有个十分文艺的名字:耵聍。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一种蜡质分泌物,呈现灰色、橙色或淡黄色,同时会混有灰尘和皮屑等物质。它主要的成分为60%的角蛋白,12%-2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等,以及6%至9%的胆固醇组成。
人们常说的“湿耳”与“干耳”,是因为皮脂腺分泌的不同而决定的。“干耳”的耳垢会比较容易脱落,而“湿耳”的油性耳垢便更易积在耳道里。我国大约有4%-7%是所谓的“湿耳”,这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并非疾病状态。
随意掏耳朵的风险
耳屎的存在是有一定意义的,有润滑保湿、保护耳膜、抗菌、防噪音和自洁等多种作用。一般情况外耳道会有正常的新陈代谢及自洁作用,建议大家没有影响的情况下,就不要掏耳朵了。
但很多人都习惯自己掏掏耳朵,有使用自己指甲的、有用棉签的、有用挖耳勺的,无安全意识的选择工具,其实带来了更多风险。自己掏耳朵,风险可真的不小:
1.用力过猛,很容易导致鼓膜穿孔,从而听力下降,甚至并发中耳炎。
2.方法不当,非常有可能将耳屎推向耳道深部,逐渐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减退,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眩晕等。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使就诊时清理的难度加大。
3.用不干净的挖耳勺、长指甲等工具挖耳,容易挖出细微的伤口,从而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尤其是有些人深信采耳足疗店,殊不知若其消毒不正规,极易造成交叉感染。门诊接诊的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日益增加,大部分与外出不正规采耳有很大关系。也有一些患者喜欢掏耳后用各种神奇药水,滴入耳道美其名曰杀菌,先不论药水是否合规安全,这样做很可能会破坏正常的皮肤屏障,从而有可能导致外耳道湿疹,越来越痒、越痒越掏,从而导致其他的继发感染。
4.共用挖耳工具,极易传染疾病,如常见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就可能引起外耳道乳头状瘤。
5.耳屎真的会越挖越多,经常挖就会分泌得越来越多。而且新分泌的耳屎可能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如何科学地“掏耳朵”?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无需处理耳垢。如果耳垢量大,且造成了耳闷胀感或其导致了疼痛甚至听力丧失,则需要及时到医院里请求专业帮助,切勿自行处理。
一般当大量的耳垢堆积在外耳道,在临床中称为“外耳道耵聍栓塞”。但类似分泌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所引起的耳闷胀感,极易与“外耳道耵聍栓塞”相混淆,这种情况下若自行掏耳极易延误病情。
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外耳道狭窄、既往未曾清理耳道、“油耳”、耳痒有渗出液等情况的患者,不要自行掏耳,务必到医院就诊!
小小耳垢其实大有乾坤,放下手里的棉签,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来医院处理。
来源:中国公众健康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