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铁钉,不用螺丝,也不用胶水,靠着一块木头,几样简单的工具,就能打造出一个微型“鄱阳楼”。我县就有这样一位“硬核”爷爷余老生,用榫卯手艺诠释着对传统木工工艺的热爱。余老生是原物资局退休职工,今年已经70岁了,现居饶州街道上官弄。“从小我就对木工工艺比较热爱,结婚的家具也都是我自己打的,看到什么用得上的或是喜欢的,就自己动手做,慢慢积累经验。”余老生告诉记者,如今退休了,生活也好了起来,手艺便成了他闲暇时间里最怡然自得的消遣。

贵州榫卯楼(鄱阳硬核)(1)

2017年,位于芝山公园的鄱阳楼建筑深深吸引了余老生,用榫卯工艺打造一个微型“鄱阳楼”也成为他的一个心愿。“我需要通过图纸将建筑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而且还要详细了解建筑的各个细节。”为了得到鄱阳楼的建筑图纸,余老生四处找寻,终于在2018年得到了来自锦宇建筑公司的图纸。“只有挑选适合建筑特性的木材才能开始搭建。木材要按照图纸合理裁剪,还要结合每个部位的特点,将木材最大化利用,尽量不浪费。拼接的时候,也要严格按照图纸,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尽弃。” 凭借着记忆、图纸、照片等有限资料,2018年3月,余老正式开始动工,计算比例、绘制图纸、购买木材,再逐一雕刻出木构件,然后一层层地搭建。历时两年多时间,一座高60公分,由226根柱子、手工雕刻瓦片2万多块、近7000根竹钉等组成的微型“鄱阳楼”已近完工,目前只差美人靠、脊兽和扶手尚未完成。

贵州榫卯楼(鄱阳硬核)(2)

“和榫卯打交道是十分有趣的事,在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多年轻人都不能沉下心来。”余老生坦言,做活的时候,自己经常忘记了时间。他说,这些都是慢工出细活,这个“鄱阳楼”共4层5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7层。各层均为单檐,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有柱子32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切好了小木片,接下来还要打磨、组合、抛光……

凛冬已至,由于身体原因,余老生暂时停下了手里的活计,但他仍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拿到滕王阁、黄鹤楼等图纸,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再制作一些榫卯作品,与同样热爱这门手艺的人一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