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第二届齐鲁农业科技奖颁奖大会在济南举行。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员陈静主持完成的“高产广适抗逆花生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项目荣获一等奖。
这个项目为什么能获奖?它的价值何在?背后的科研充满了怎样的艰辛?
会后,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专访了陈静研究员。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花生生产国和消费国。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花生品种,让农民增收致富,一直是陈静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参加工作20年来,她一门心思扑在花生育种工作上。
花生育种并非轻而易举。“抗逆优异种质缺乏、产量和逆境相关分子机制复杂且不明确,是制约花生高产抗逆育种的关键问题。”陈静说。
经过20年潜心研究,她和同事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创建了花生室内水培盐胁迫鉴定方法,明确了花生芽期、幼苗期是耐盐鉴选适宜时期,同时获得抗旱、耐盐碱、休眠等优异种质37份,可以应用于高产抗逆花生新品种培育,丰富了我国花生抗逆种质资源。
花育22号、花育25号、花育36号、高油酸花生品种花育51号、花育52号选育成功……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陈静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
花育36号
从事农业科研十分艰辛。别人看来是累,是苦,陈静却乐在其中。农业科研工作,不止是待在实验室里,更要走进田间地头。从播种到收获,陈静经常蹲在田里,一待就是半天,连续几天观察、选择、记录也是常事……
“其实,育种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工作,我不觉得辛苦。老一辈的育种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每当选育出一个品种,就像有了自己的孩子。眼看着一个优异新品种的孕育、出生,从无到有,从试验田到生产应用,这个过程让我感到特别骄傲自豪。每次看到农民丰收的喜悦,一切辛苦付出我都觉得是值得的。”说起这些,陈静脸上漾满笑意。
陈静在查看花生生长情况
多年艰辛换来丰硕成果。截至目前,陈静主持完成的、获国家登记的花生新品种有13个;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得科技奖励4项,其中获得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21年度齐鲁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和2020年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持获得授权植物新品种权和发明专利10项。
第二届齐鲁农业科技奖颁奖大会上,她带领团队获奖的项目,其核心是选育出花生品种花育36号。这个品种是山东、新疆和东北等地区的主要推广品种,于201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13年通过国家鉴定,2016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花育36 号荚果大、充实率高、产量高。在全国北方片试验中,2011年亩产荚果291.93公斤,2012年亩产荚果达338.42 公斤,比对照花育19号增产7.75%和4.12%。山东省区域试验中,2009年荚果产量为每亩361.81公斤,2010年荚果产量为每亩315.2公斤,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8.05%和8.50%。
花育36号不仅高产,而且抗旱耐盐碱特性突出。2014年,在临沂丘陵旱薄地中,籽仁产量为每亩219.7公斤,比对照增产5.4%,2017年,在聊城高唐盐碱地中,夏花生实收产量为每亩506.53公斤。
良种良法精准配套,实现了花育36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陈静团队研发制定了针对花育36号原种高产高倍繁育、绿色食品生产和盐碱地高产栽培等技术规程,实现了精准良种良法配套。2011年-2020年在山东、河南、辽宁等地累计推广1146 万亩,新增产量3.11亿公斤,新增效益11.95亿元。
花生,与水稻、小麦、玉米等大作物相比,是个小作物。陈静20年如一日,痴心花生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为花生产业作出了大贡献,赢得了业内专家的肯定和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