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逢尧

淮海经济区建设规划(抓住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机遇)(1)

2016年5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筹建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徐港区”),并定位为徐州城市发展空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未来将依托观音机场,大力发展航空总部、智慧物流、跨境电商、商务会展、临空商贸、临空制造、航空金融等临空相关产业,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全国跨境电商发展引领区、全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

2018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明确了空间开发重点和方向,构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总体格局,规划还提出: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这无疑为徐港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徐港区新兴产业布局及招商投资也正处于不破不立的关键阶段,面临多重优势叠加的新机遇,徐港区要顺应全球空港新城的发展趋势,利用新时代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后发优势,打造新一代空港新城。

一、明确两大战略定位

1.重要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平台

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交通枢纽及区域空港自贸区基地建立内陆港之势,将徐港区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国际化商业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提升徐港区国际资源集结能力与影响力,形成区域紧密型国际化商业高地。

对此,通过引进“一带一路”上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中国分校;举行国际型“一带一路”论坛、国际型大赛、国际型体育活动等,提高“徐港区”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利用中国进博会的辐射及区位、港口优势,引进海外资源,建立中日、中韩、中欧、中俄等科技园国际化分园区;加快成为海外企业仓储加工服务区,加工、物流、贸易、服务、金融、结算中心等措施,形成对“一带一路”国际化平台的支撑。

2.重要的国家区域战略平台

徐州市建设成为“国家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徐港区开发将支撑徐州面向全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为此,首当其冲要引进国家新兴产业资源。要积极申报,努力成为国家级淮海自贸区及国家交通枢纽创新示范区,导入国家技术资源,成为淮海经济区新技术经济策源中心,吸引国家级技术机构设立分机构,引进央企建立区域总部等。

二、优化新兴产业化布局

淮海区域基本形成以徐州东站、空港为中心,以京沪高铁、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和连徐高铁为骨架的“放射型”高铁枢纽,构筑起4条高铁、5个方向的战略辐射布局。按照国际惯例,徐港区具备打造万亿产业规模节点的基地与中心的基础。

1.加快建设商业商务中心

随着货源地大量向内陆地方迁移及生活物质资源向沿海发展城市汇聚,其必然会衍生出内陆港口功能前移与长三角供给仓储加工集散基地的需求。在这种外部环境的拉动和内部需求的驱动下,“一带一路”及内陆港等建在内陆交通枢纽地区、为付货人离岸加工、离岸贸易、离岸结算、信息、通关、内陆堆场等一体化服务的现代物流中心便应运而生。为此,在徐港区周边建立国际化商务区也是顺应趋势,以此汇聚国际化的商务资源,形成国际化商务、贸易、加工、结算等中心。

如何借助观音空港效应推动商业经济、产业经济与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建立内陆港协同、长三角辐射、东西南北聚合,集聚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资源,聚焦在观音机场周边,形成具有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高端产业集群。

(1)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立国际化区域商业功能区。

推动打造区域综合商业街区,吸引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集成店、概念店、首店以及快闪店等入驻,增强消费体验功能,打造引领区域高端消费新地标。利用空港保税港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开发商发展免税购物业。吸引及鼓励国际品牌和本土知名品牌店,区域品牌代理机构总部入住,形成知名品牌区域消费中心、国际化消费体验中心。

(2)建立特色园区和特色楼宇。

引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医学中心等开放型现代服务体系。依托观音机场,加快推进建立观音科创企业中心、品牌(商标)创新创业中心、航空产业创新基地等一批园区建设,做跨国企业、国有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园和企业总部区域园。实施“一地一策、一楼一案”聚商,打造贸易、科技、文化创新园区和特色楼宇。

(3)形成区域高品质商务活动集聚区。

引进品牌宾馆、酒店等建立观音店,推动商务、医疗购物、品牌活动等功能融合,吸引集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活动,打造“一带一路”特色经济及观音商务园区,如彭城中医文化博览会品牌。培育观音商务区中医业态发展,吸引中医大师、中医世家开设工作室和实践基地,为国内外商务人群提供多元的中医资源和丰富的产品。

(4)打造数字内容及短视频泛娱乐新电商产业集群基地,培育高能级贸易主体。

短视频是新商业营销推广形态,是未来商业发展的新潮流、新方向,也符合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并有可能逐渐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日常交流的娱乐方式,因此短视频行业能够带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产业快速集聚与兴起,因而打造新电商基地,促进娱乐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等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5)打造区域总部经济集聚高地。

吸引淮海经济区及中西部、东北等区域外的企业来观音国际商务区建立总部,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等,培育有创新活力的成长性总部企业,推动研发、销售、贸易、结算、数据等功能。

(6)打造区域内陆港物流商品集散地。

放大空港物流贸易升级促进效应,推进与苏南创新示范区合作建设,完善新电商新零售与跨区域采购新业态产业链,形成批发零售结合、平台内外结合、境内境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贸易方式,打造联动淮海经济区、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及一带一路国家城市地商品集散地。

结合观音空港区域优势和长三角赛道产业特色,开展区位精准招商、造势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投资促进活动,建立发达地区招商网点,瞄准中央企业、大型企业财团,在观音商务区设立功能性总部、研发类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开展区域贸易及服务全球。

2.打造新型空港制造业集聚区

徐港区产业规划形成以航空拆卸维修、新能源和新材料制造、航空物流保税加工、新材料制造、民用品制造、装备制造以及商贸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期间打造区域性航空物流加工保税区,新兴产业要基于新技术的机会,结合国际内陆港建设是重要抓手。

(1)建设徐港内陆港基地。

与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香港及上海、海南、深圳、广州、厦门、宁波、大连、丹东、青岛、天津等海洋口岸建立“徐港内陆港基地”;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建立离岸经贸、信息、通关、内陆堆场等一体化服务的现代物流结算中心。

(2)加快发展空港现代制造业。

通过投资引进海外商飞及通用航空产业资源,建立通航设备基地,包括通航金融、旅游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建立军民融合产业。以空港制造业为核心,发展航空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等产业,形成清洁能源、可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基地。通过服务长三角设立“农副产品及健康食品物流加工区”。

(3)加快发展空港现代服务业。

结合智能经济及中医文化,跨境电商等打造物流贸易、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基地,推进成为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基地;建立大健康、大文旅、特色文创产业及新医疗的高端产业基地。

上海留学生企业协会科创委主任 尤逢尧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1年第10月号(总第1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