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孟秋苏轼是宋代集诗人、词家、文豪于一身的名士,其胸襟、情操、才华,千载以来,人所景仰他的前后赤壁赋,那阔大的宇宙意识和超越现实的人生态度,感染过无数的后来者他所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充满着艺术活力“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传诵不绝,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从悲观到乐观的句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从悲观到乐观的句子(旷达与乐观的灵魂底色)

从悲观到乐观的句子

作者:欧孟秋

苏轼是宋代集诗人、词家、文豪于一身的名士,其胸襟、情操、才华,千载以来,人所景仰。他的前后赤壁赋,那阔大的宇宙意识和超越现实的人生态度,感染过无数的后来者。他所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充满着艺术活力。“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传诵不绝。

苏轼的才情足以傲视千古。他的诗里在对前人的继承中体现出创造革新的成果。诗题丰富,固然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但重要的是他目之所触、心之所感,无不涌动着奔放灵动的气息,在自由诗意的驱遣中,不惜跨越传统的格律和语言方式的限制,甚至以散文化的笔调和格局,别开生面。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早年的作品。诗人在这里以恣逸的意境抒写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一首理趣与情感、怀旧与思远巧妙融合的诗。这时苏轼在陕西凤翔任职,收到弟弟苏辙的一首诗。步韵和作,兄弟情深,自不待言。各自跋涉在人生的漫漫旅途,没有怨叹和消沉,只有新鲜的感悟和坚忍的进取。雪泥鸿爪,是自然而清新的启示。人生南北辗转、东西飘忽,不经意间无影无踪。世事无常,弟兄俩前回在渑池拜见的僧人已归浮屠,一起题诗的坏壁不复残存。变迁俱在转瞬之间。当年一起路过崤山的艰辛,恐是终生难忘。

这里回忆的是一番经历,启迪的是人生智慧。年轻时的苏轼拥有这样的胸怀,让人们理解到他后来在不尽磨难的生涯中为什么能够成就灵魂的伟大。

苏轼一生所到之处,诗的意趣随之俯仰、徘徊。天才之笔能将所见的景物突显出神韵和妙趣,能将心中的感受化成永恒的意义。如《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从骤雨乍临到雨过天晴的刹那间,诗人把风雨变幻的气势、色彩、动静,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翻墨跳珠,转而水平如天。眼前未遮山的云,乱入船的雨,忽吹散的风,密集迅捷的表演,都在随意挥洒的笔致中扣人心弦。

苏轼有不少诗篇为花木写照,各具形态和神韵。写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化用典故状写其高贵。写红梅,则巧妙地在“红”字上着力,在梅花的标格上着眼,却可以让人稍不留意就会失去体味的乐趣。“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形神兼备。至于写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以雪喻白,却在惆怅与期待之中发出人生一叹。

苏轼一生都在悲欢离合中奔波。虽然旷达与乐观是他的灵魂的底色,但磨炼的岁月总在诗里留下斑驳的印记。

38岁时在杭州所作《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河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一派道中所见,景物人事栩栩如生。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这里一反前一首的清新欢快,而有了身世感伤的寄托,言外之意是满满的沧桑感。

46岁时在黄州,写《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他在寻春中含蓄地表达重返政治舞台的心愿,写得温雅可诵。然而他的命运与他心中的使命感总是相背而过。后来他被远谪惠州、儋州,到了65岁的暮年终于可以获赦北归。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充分表明了诗人精神境界的超越与升华。诗里写道: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七律写得明朗开阔,犹如快意雄风。遥想那个时代,琼州海峡渡海是何等艰难与冒险。久经磨难的诗人,此时仰望星空,参横斗转,饱受风雨侵凌之后也许就要迎来一缕晴光。云散月明,展现出一派澄清的天容海色。或许想起孔子乘桴出海的无奈,听着波涛巨响,如同领略轩辕奏乐般的惊骇。这一番游历是平生独一无二,不恨无悔的奇观。诗人的心地超然,本色纯真,创造出宇宙间的第一等好诗。我们亦在诗人震古烁今的文字和情境中赏玩,品味出生香真色来。

苏轼的古风得益于他的散文笔法。如《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起于“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接写到访见闻及感受,结尾处“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遽遽。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道出了捕捉创作灵感的可贵心得,让读者想象诗人的自娱自乐。《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起笔在山、云烟之间相萦绕,殊见新奇。“江山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一个转折“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继而更为细腻地推出画面所见,又一转折,“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此后又转而议论,不由得勾起往事郁闷的回忆,直至结尾“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一波三折,唱叹无穷。

回想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风流人物,高山仰止之情确实难以言喻。我曾多次流连、沉思、微吟在海口、儋州的东坡书院,品味天容海色与高人,不由得深深陶醉。(欧孟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