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以为,张仪和苏秦是一对对手,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1)

而苏秦则是千古第一臣,兼佩六国相印,联合山东六国军队,围攻秦国,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当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面临的第一次大危机,但是苏秦并不是张仪真正的对手,而苏秦也不是合纵第一人。

虽然世人皆说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时之人。《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这样记载的。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2)

当时魏国在与齐国的马陵之战中,魏国10万大军被齐国全歼,实力大减,秦国乘势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魏国屡战屡败,主力尽失。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

公孙衍当然明白河西之地的战略地位。中原是当时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的粮食命脉。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才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3)

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但是后来张仪来了秦国,后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此时,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这就是合纵的起源了。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4)

之后张仪和公孙衍两人斗争数十年,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为了拉拢魏国,楚国打算废掉魏国现任太子,立在楚国的魏公子为太子,还派兵攻打魏国,占领8个城邑。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5)

在各大国的反对下,“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合纵再次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秦国。于是,罢免了主张合纵的宰相惠施,改任张仪为魏国宰相。此时,秦国虽然已经对外宣布免去张仪的相职,但张仪实际上却是身兼两国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6)

至此,是以张仪技高一筹获胜。但是两人的第二回合,因为兵败齐国,导致合纵之势再次抬头,张仪被逐回秦国;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但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7)

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8)

后来公孙衍被迫去韩国任相,却不料秦军大举进攻韩国,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从史籍记载来看,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后,公孙衍再次回到了魏国。但魏国朝廷勾心斗角,公孙衍没有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张仪跟公孙衍谁更厉害(张仪的对手是苏秦)(9)

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一斑;但是估计现在,世人只知苏秦,却忘了这位“合纵”的真正创始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