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管理这个,管理那个,但是大家都忘记了这个词是由“管”和“理”组成的。很多人的管理其实只注重了其中的“管”,而忽视了其中的“理”。

中国人崇尚儒家文化,等级森严是其特点之一。上级的管理者威严如父,神圣而不可侵犯。员工对管理者必须毕恭毕敬,不能有半点的不尊重,否则轻者被狠狠地训斥,重者则被炒鱿鱼。因为在儒家文化里面,子女是不能挑战父辈的,必须认真服从管教,任劳任怨,哪怕管理出了问题,你也得绝对服从,否则惹怒了父亲就麻烦了。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里,员工的积极性是很难充分发挥的。

什么是管理你是怎样理解管理的 管理了企业这么多年(1)

但是这个词还有另一半,“理”。“理”如同母亲。母亲的亲切、温暖、宽厚、包容使员工倍感温馨,在父亲那里得到的压抑、责难都可以在母亲那里获得排解。所以,管理是管和理的有机结合,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诚然,你只有理没有管,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如若你只有管,没有理,则又过于强硬毫无感情,谁都不愿做你的下属。

什么是管?我们都知道,圆形长条中空的东西,叫做管。比如说钢管,木管,油管等等。

什么是理?物质组织的条纹,如纹理、木理、肌理等,引申道理、科学等。

什么是管理你是怎样理解管理的 管理了企业这么多年(2)

管理加起来,一幅画面呼之欲出,本意就是将一些东西约束在刚性的管子内,使之不能出轨。所谓“理”,就是管子里面的东西,都需要理顺,才能放入,强行装进去,可能会变形,折断。

所以在管理企业之中,我们需要有刚性的“管”,包括决策层制定的战略,绩效考核等等这些不能“讲价”的东西,都归属于“管”。

但是刚性太过没有柔韧性,管就容易断裂。这时就要附着柔性的“理”。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对员工搞好教育培训,多一些人性化的手段,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教育人,这样管理就会赢得员工的认同,再刚性的管理也会取得员工的积极配合,管理才有效。

“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梳理,疏导。管理过程中还要辅之以疏导,员工不是不可以处罚,但同时要让其认识到错误,知道为什么挨罚以及下次避免处罚。

什么是管理你是怎样理解管理的 管理了企业这么多年(3)

无情的规约加之有情的疏导,规疏结合,可以有效地疏通管理渠道,使管理更加顺利通畅。

我看到的管理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一天到晚忙的团团转,二是一天到晚不见面,三是若隐若现。

第一种管理者,天明忙到天黑,干着本该由下属干的事,越俎代庖,看似十分勤奋,实则挫伤了下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二种管理者,有点大撒把,只顾对外,疏于内部管理,恐怕要有“后院起火”之虞。第三种管理者最佳,境界高,神龙见首不见尾,既有以身示范,又有文化力量的引导,是“有为”与“无为”的有机结合。

什么是管理你是怎样理解管理的 管理了企业这么多年(4)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人的需求理论,指出人有五种需求,从低级到高级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在枯燥冰冷的环境里工作生存,谈不上尊重和价值实现,久而久之,人也就失去了创造和生机。所以管理过程中要施以“德治”。用道德的光芒照亮员工,温暖员工,感化员工,激励员工,使员工在极度压抑排斥之中,感受到自身的被重视和尊重,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员工自身感觉好了,管理才顺畅,企业才融洽。

我相信只有管好理好,德法并治,才是现代企业良好的治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