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跟安全感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感悟?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感悟(谈心理之34)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感悟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跟安全感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焦虑,对事物不必要的过度担心;

缺乏自信,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关键时刻总是希望依靠别人,希望别人能够帮助自己;

同时,内心深处对自己和别人又都不够信任,对生活周围的人与事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等等。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保护,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吗?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是我经常被家长们问到的问题之一。

按照常理理解,感觉到不安全,那么创造一个让孩子“绝对”安全的环境,似乎是一个解决方案。

很合情合理。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方式,不能算错,但却有几个副作用,值得关注。

①助长孩子的依赖情绪。

若是孩子的成长,是一直待在父母身边,不用面对社会压力的,父母怎么保护,只要双方开心,都行。

问题出在孩子需要适应学校、社会这一点。

过度依赖父母的孩子,在面对外界的挑战时,很可能会不知所措,并且条件反射似的回头找——爸爸妈妈。

独立,适应,也就无从谈起。

②过度保护,会放大外界的危险性

这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一点。

当我们觉得外界处处都是危险的时候,才需要高度戒备,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就像新冠流行地区,我们需要不停的消毒,戴口罩,闭门不出等等,同样的道理。

过度保护,给孩子的感觉就是生活环境周围,都充斥着病毒,一点都不能掉以轻心。

如此,安全感反而无从谈起。

③孩子自信心缺乏。

外面的世界,不存在绝对安全的地方。

因此,自信心的来源,不应该是我们尽量找一个无菌的环境,而是自身的免疫力足够强,拥有足够的防御能力。

换言之,跟身体预防生病,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自己克服过困难,打败过敌人的孩子,很难相信自己的免疫系统,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自信心,也就无从谈起。

安全感来自于可控

同样是跟身体的安全类比来举例。

我们害怕的是生病吗?也不完全是。从老祖宗那里,我们就知道了“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

我们接受人不是钢铁,总有生病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因此每天惶惶不可终日,什么都不敢吃,哪里也不敢去。

若是感冒、肠胃炎、骨折之类的病症来临,我们很少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很确信,我们能搞定它们,身体很快会好起来。

这就是身体上的可控。

而类比到内心状态,主要就是情绪的稳定性,以及可控制。

注意,这里的情绪稳定,并非是指情绪绝对的不波动,永远都愉悦、轻松,不管什么时候都对孩子笑脸相迎。

父母也是人,这几乎不可能。

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怎么让情绪可控,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父母情绪的绝对愉悦。

怎么做到情绪可控制?

我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让孩子知道父母生气的原因,以及生气之后会做什么。

①让孩子明确,哪些是父母介意的问题。

我们很多时候会相当然地以为:我都说了那么多次了,孩子肯定知道我在意什么,会因为什么而生气吧?

还真不是。

情绪大概率都是突然生发的,以孩子的分析能力,很难总结其中的规律。

在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看来,父母的情绪都是不可预料的,不知道哪句话,哪个动作,就惹到了爸爸妈妈。

这就会造成不安。

明确的提前说清楚,就能避免这个问题。

②父母生气会做什么?

父母生气,会不会骂我?会不会打我?会不会动用“武器”?会不会干脆抛弃他?

这些都是令孩子担忧的地方。

孩子很多时候,害怕的不是父母的愤怒,而是愤怒背后,完全失去理智的行为。

跟孩子商量一些底线:比如,再愤怒,都不会真的打伤孩子。

再愤怒,都不会将孩子赶出家门,真的抛弃他们。

再愤怒,都不会动刀。

这些,既是双方的约定,也是父母的自我约束。

③父母有哪些自身的烦恼

孩子很容易陷入一种虚幻的“自恋”情绪中:认为父母所有的情绪都是自己造成的,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

这其实并不准确。

即使是全心照顾孩子的全职妈妈,也有跟爸爸相处的烦恼,有经济上的困扰,有婆媳相处的矛盾……

这些都是会影响人情绪的现实问题。

提醒孩子注意到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情绪,也就不会觉得父母那么不可捉摸了。

安全感,来自于前后一致

这里,就要提到我们经常说到的一个:说话算话的问题。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有一个自相矛盾的特点:既依赖父母,又没办法完全相信父母。

依赖,是因为不相信自身能力。

不信任,就跟父母说话不算话相关。

特别是对于上小学之前的孩子,我们常会觉得他们没什么记忆,随口答应也没关系。实际上,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做不到的事情,不因为孩子的软磨硬泡而轻易妥协。答应的事情尽可能做到,实在竭尽全力都做不到,也给与合理的解释。

其实就跟我们信任领导、信任伴侣,信任朋友,一个道理。

太多空头支票,承诺最后也就是白纸一张了。

安全感,来自于持之以恒

这就是很多遭遇困境的孩子担心的:

我如果成绩不好了,爸爸妈妈还会不会爱我?

我如果上不了学了,爸爸妈妈还会不会爱我?

我如果不优秀了,爸爸妈妈会不会抛弃我?

优秀的孩子,当然能心安理得地获得父母的偏爱,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一辈子优秀。

特别是处于成长变化中的孩子,小学的佼佼者,很可能成为初中的小透明。一路过关斩将走到名牌大学,也可能面临高手如云的迷茫。

父母爱的是理想中的,完美的那个孩子。还是眼前这个有些瑕疵,但真实的孩子?

其实是一个说起来比较抽象,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外面世界的竞争是残酷的,是优胜劣汰的。在家庭中呢?我们是不是需要实行一套不一样的标准?

而这种永远不会被父母抛弃的信心,则是孩子面对世界腥风血雨的最坚强铠甲。

是安全感的核心。

图片描述

王珂莹

应用心理学研究生、

临床医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讲师、

私人心理顾问

《中原教育周刊》南阳市区运营总监

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

河南省妇联12338心理志愿服务团南阳团长、

河南省和谐妇女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阳市临床心理学会理事

南阳润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心理康复中心主任

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心理医生、

南阳妇联维权中心专家

《南阳魅力女性网》、《正义之声网》特约心理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