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其作为一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手段所突显出来的作用已为历代统治者所洞悉,起到了其它制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虽然各自鳞选的标准不同,但究其实质有内在的传承性,后一种制度是对前一种制度的扬弃、批判、继承而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是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历史上拼爹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其作为一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手段所突显出来的作用已为历代统治者所洞悉,起到了其它制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虽然各自鳞选的标准不同,但究其实质有内在的传承性,后一种制度是对前一种制度的扬弃、批判、继承。而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由担任“中正”的官员评人才等第、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自曹魏年间创立,至隋唐为科举制取代,其生命周期长达四百年之久,对中国政治、文化影响的深远自不待言,即使是作为一种制度被取消后,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仍难以根除。

九品中正制与汉代的察举制有着很密切的渊源,它起因于旧的察举取士功能的丧失,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两汉察举制的改进和发展。察举制发展到东汉末年,一方面由于官僚徇私舞弊,腐败不堪,故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之说;另一方面由于天下大乱,人才流移,察举制本身已不能正常进行。求才心切的曹操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连续五次发布以“唯才是举”为核心的求贤令,强调不论身份贵贱、品德清浊,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使大批有才之士纷纷投入曹氏政权麾下,为其剪灭割据、统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然而曹操也并未完全摒弃旧制度中的合理成份,赤壁之战后,他将政策重心由对外征讨转向对内经营,随之用人政策也转向德才并举。在此期间曹操任用毛玠、崔琰主持选举,所举之士“皆清正之士”,已明显背离前期“唯才是举”的精神,为后来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开了先河。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汉称帝,为争取世家大族支持,他接受颖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州设大中正,掌管本州所辖各郡人物的品评,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都还有名为“访员”的属员。中正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的郡中正可由州中正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中正,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为提高中正的权威,中央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若品评人才违法,中央要追究其责任。

品评人才是中正的主要职责,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的标准有世家、道德和才能三条。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仕宦资历情况和爵位的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簙世”或“簙阀”,是中正必须详细掌握的。德才的评价叫“状”或“行状”。中正对人物的评价一般较为扼要,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给吉茂的评状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对孙楚的评状为“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依据世家、德才对人物作高下优劣的品定,称为定“品”或“品第”。人才等第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只分上品、中品、下品三类(一品无人能及 ,实为虚设。二品至三品为上品 ,四品至五品为中品 ,六品至九品为下品 )。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 (即德才),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任中正者一般为二品 (即上品),而二品几乎全是门阀世族,故九品中正制后来即为门阀世族所操控 ,这样在品评人物过程中,才能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晋以后品评人物已主要依家世来确定品第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为下品,出身世族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选举格局 ,九品中正制终于沦为门阀世族的选举工具。有据可查的西晋入仕的192人中,凭家世直接入仕者有56人 ;东晋入仕的209人中, 直接入仕者更是高达118人 。由此可见,只要出身好,就能当官,普通百姓则没有晋升的可能了。

到南朝时 ,在人物的品评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 ,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阅家谱 ,连中正的品第都成为一种无足轻重的形式 。

曹丕最初实行九品中正制 ,除争取门阀世族的支持外 ,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种制度确有可取之处 ,它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左右选举的弊端 ,不失为适用一时的除弊措施。然而 ,九品中正制施行一久 ,便也如察举一样流弊丛生 。大小中正皆由世家大族担任,用人唯问家世,既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又造成高门大族垄断仕途,庶族寒士少有参政机会。同时,中正选人 ,多选拔本族士人 ,易使地方形成士族势力 ,对中央集权构成不小的威胁 ,这一原本旨在抑贵族、强集权的制度 ,事实上却加强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 ,进一步巩固了门阀统治。

南北朝时,门阀世族统治趋于衰落,士族不堪担当重任 ,南方各朝寒人渐掌机要 。北方则因经历长期战乱 ,门阀世族多已崩溃,君权也逐渐恢复加强,统治者开始谋求取士方式的更新 ,北周的苏绰主持选举时,即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 等到隋文帝统一全国,参考苏绰的做法, 用分科考试取代九品中正制 ,以解决中正干扰吏部选才及朝廷用人权分散的弊端。不过此时的考试因标准难以把握 ,常引起纠纷 ,只是偶尔为之 ,并未形成制度 。直至隋炀帝大业二年 (606年 ),置明经 、进士两科 ,以试策取士,才使科举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此举也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科举重才艺轻门第 , 自产生之日起便展示了其巨大的魅力 ,其后更以强大的生命力历经一千余年而不衰 ,流风所及 ,远至海外。时至今日,科举制虽早已离我们远去 ,但考试选拔制度却一直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