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苏德战场的形势再次急转直下。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挫败了180万德军的猛烈攻势,保住了这个红色的首都。但在其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再次遭遇了大败,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随后德军大举扑向北高加索地区,向苏联南部枢纽城市——斯大林格勒发动进攻。斯大林格勒一旦被攻破,高加索地区就将不复为苏联所有,而巴库油田也将成为德国的囊中之物,而苏联也必将面临亡国的命运。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1)

斯大林在奋力组织军队抵抗德军的同时,还不忘向自己的盟友求援,其中就包括中国的毛泽东。根据毛泽东秘书师哲的说法,在斯大林格勒激战正酣之时,斯大林曾亲自给毛泽东发出急电,希望八路军能够抽调兵力,支援苏军。

事实上,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前,斯大林已经3次来电求援,加上斯大林格勒的三次电报,一共有六次。

一、斯大林的隐忧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2)

早在二战开始之前,斯大林对于日本的威胁便分外在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其野心愈发膨胀。当时日本军阀对于扩张方向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南下派,即向东南亚进发,和英美法荷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以获取粮食、橡胶以及石油;另一种是北进派,即攻打苏联,占领远东乃至于西伯利亚地区,获得土地、石油以及各种矿产资源。两派争执不下,谁也不让谁。

远东,原本就是苏联统治的薄弱地区,人口少、面积大、经济欠发达。从欧洲往远东调兵、调武器、调物资,必须经过漫长的西伯利亚铁路,十分不易。相反,日本以东北为基地,可方便从朝鲜、日本本土获取兵力和资源,双方实力并不对等。毕竟苏联的主要国防方向还是在西方,德军才是最主要的敌人。

一开始,日本“北进派”占了上风。日俄战争之后,日军一向不把苏军放在眼里,认为他们不堪一击。因此日本关东军曾两次北上进攻苏联和外蒙,分别在张鼓峰和哈勒欣湖打了一仗。然而出乎日本军阀意料的是,两次作战都以关东军惨败而告终。如此一来,“南下派”便占了上风,也就有了后来的珍珠港事件以及马来亚战争。

虽然日军暂不将苏联作为主要的进攻方向,但其对苏联的威胁却丝毫没有减弱过。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两国法西斯国家沆瀣一气,使苏联面临东西两面夹击的态势。为了避免和日本发生战争,斯大林曾作出了很多退让。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3)

终于在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订了有效期五年的中立条约。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对此非常重视,在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离开莫斯科时,斯大林屈尊枉驾,亲自到火车站为他送行,并且同他拥抱甚至亲吻。这是破例的、罕有的事。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元首得到过斯大林如此的礼遇,而日本的一个外交人员却做到了。由此可见,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局面有多么的困难。

然而斯大林也明白,对于日本这种反复无常的国家来说,所谓的协定不过如同废纸一样。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入侵苏联。7月,日本关东军便在东北地区举行“关特演”的大规模演习,关东军的人数也由40万增加到70万,而这自然是针对苏联的。而德国也不断煽风点火,希望日军能尽快进攻苏联,到时候德日两国便可在乌拉尔山会师。

此时苏联在德军的进攻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作战还没几个月,兵员损失就高达数百万人,其装备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为了避免遭到两面夹击,斯大林最终想到了毛泽东。

二、斯大林求援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4)

根据师哲的说法,苏共一般不和中共发生直接联系,有事都通过共产国际联系。这是因为苏联当时依然承认国民政府为合法政府,并在1937年8月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了避免给蒋介石以口实,因此苏共和中共的联系,都是依托共产国际来进行的。

抗战期间,苏联派军事情报组入驻延安,并将组织设在了枣园,装有一个功率大、效率高的电台。在此期间,毛泽东与斯大林的联系一般都用这个电台。斯大林的回电一般都用化名:亚历山大洛夫与菲利波夫。

早在苏德战争之前,中共就曾给苏联发出过预警,德军即将进攻苏联。这一情报是阎宝航通过国民党某高级官员那里得知的。然而苏联得到消息后,却并没有当回事。他们的根据是德国不会撕毁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应当是英美的挑拨。

6月22日是星期天,苏联军官们仍然照常休假,星期六晚上就离开了岗位。结果可想而知,苏军乱作一团,损失惨重。

结果事实证明,我们的情报是准确。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曾致电朱德总司令表示了感谢。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5)

由于战事吃紧,斯大林也决定直接和毛泽东联系。他致电毛泽东,以商量的口气询问八路军能否派出几个旅或者团摆在长城附近,牵制日军。毛泽东则回电:

“这确实比较困难,因为我们的力量一集结,目标就大了,就会遭到袭击、围剿,是会吃大亏的。另外,我们的武器很差,无法同日军进行大会战。”

在抗战中,日寇胜利太过强大。因此八路军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精神的指引下,主要以游击战为主,很少进行大兵团作战,毛泽东的回答确实是中肯的,。

1941年9月20日,德军调集180万大军,大炮1.4万门,坦克1700辆,飞机1390架,向莫斯科发动猛攻。一时间,这座红色的首都危如累卵。

漏屋偏逢连夜雨,苏联得到情报,一旦德军占领了莫斯科,日本就会立即进攻苏联远东。情急之下,斯大林再次致电毛泽东,希望派一部分力量向长城内外机动。他许诺,如果八路军打通了通往苏联的道路,可以从那里领取装备。

但是我们并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只是说军队调动困难。因为部队在蒙古的开阔地带,行动、生活均极为困难,无法隐蔽。

然而苏方依然不死心,又复电说,如果八路军部署在长城一线,相机出击关外日军,并大力干扰其后方牵制日军行动,可否?

我方则无奈地回应:“可以见机行事,尽可能向长城内外一线发展,但同时指出,因为缺乏武器,完成不了重大战斗任务,也不能集结过大兵力,以免被敌人一网打击。”

虽然我方未能达成具体方案,但八路军依然加强了长城内外的军力部署。对此日军果然有所察觉,对苏联也确实不敢妄动了。

三、八路军的苦衷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6)

中苏两党作为兄弟党,自然应该互相援助、生死与共、休戚相关。八路军之所以没有直接援助苏联抗德,其实也是有苦衷的。这是因为苏德战争爆发后,国内外反动派均露出了他们狰狞的面目。

一方面,国民党屡次掀起反共高潮,其中在1941年初更是酿出了惨烈的皖南事变,导致新四军损失近万人。蒋介石甚至将新四军称为“叛军”,不仅扣押了军长叶挺,还要取消新四军的番号。

另一方面,日军发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已经如同燎原一般。因此日军暂停了正面作战,而是将60%以上的兵力投入到“清剿”八路军、新四军之上。

特别是岗村宁次上台之后,推行了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对解放区进行反复地“扫荡”“蚕食”“铁壁合围”,残酷的大扫荡已经开始了。

1942年4月,日寇集中3万兵力,对我冀东根据地发动扫荡。冀东部队被迫带着群众前到了长城以北,而日寇则在解放区烧杀抢掠,制造了东西七百里、南北八千里的无人区。此举就是为了切断八路军与苏联的通道。

敌人的残酷屠杀,致使我们部队活动十分困难,缺衣少粮,也极度缺乏武器和弹药。

更雪上加霜的是,蒋介石停发了八路军的薪饷、弹药以及被服。还派胡宗南包围了陕甘宁根据地,实行了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胡宗南甚至还制定了“闪击”延安的计划。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7)

一时间,八路军、新四军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局面。在大扫荡中,我冀中根据地几乎完全丢失,损失极为惨烈。之后,八路军、新四军的人数由50万减少到40万,根据地大为缩小,总人口由1亿减少到5千万。

敌人进攻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抗日军民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到了冬天,战士们连鞋袜、棉衣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我军和日寇硬拼,无异于自寻死路,除了惨败、灭亡,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

在是否支援苏联之上,毛泽东其实承担了极大的压力。但毛泽东依然坚持真理。在他看来,苏联是必须援助的,但其前提必须是以我为主。

在1942年,世界各大战场都陷入到最黑暗的时刻,无论在苏德战争、北非、太平洋还是中国战场,盟军的态势都不容乐观。支援苏联,八路军确实没有余力。这是必须实事求是的。

然而苏联危如累卵,也察觉不到我军的苦衷。因此斯大林依然再三来电,希望我军出动兵力,对日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以牵制日军。

不仅如此,斯大林和苏联方面又派弗拉季米洛夫以共产国际驻中共中央联络员和塔斯社随军记者的双重身份,立即飞往延安,督促中共中央派八路军开赴南满地区,配合苏军的行动。除此之外,苏联派驻延安的联络小组频繁地就八路军军事行动的问题同中共中央进行磋商,并且派人前往晋察冀根据地实地考察八路军活动的情况。

然而毛泽东仍然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况,咬紧了牙关。毛泽东表示:

“一旦苏日开战,我们自然要配合苏军作战,但这种配合必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不是孤注一掷的……这时要求八路军打大规模的运动战阻止敌人和牵制敌人是不切实际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毛泽东看来,如今最重要的,仍然是保持存在。因为他相信黑暗只是一时的,黎明迟早要到来,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越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就越是要沉住气,要有战略定力。就在此时,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了。

四、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3次急电毛泽东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8)

1942年7月,希特勒转变了进攻方向,将目标指向了斯大林格勒,企图切断这个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以窒息莫斯科。此时,日本虽正忙于太平洋战争,但仍然有不少传闻,说日本将配合德军进攻苏联。

由于德军的攻势太过凌厉,斯大林格勒已经丧失了70%以上的市区。为了保住这个城市,苏军不断派兵进入这个已经化为一片瓦砾的城区,与德军殊死搏杀。在当时,一个师的兵力也仅仅只能维持三天时间。若一个新兵能在这场战斗中存活3天时间,就将提拔为连长。

斯大林格勒已经杀成了尸山血海。情急之下,斯大林竟三次直接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国立即出兵支援。

在第一封电报中,斯大林要求八路军抽调一到两个师的兵力到内蒙和外蒙古边境地区,接受苏联提供的可装备一两个师的新式装备。要知道,苏联援助中国的装备,几乎全部都给了国民党。

经过研究,毛泽东立即回电:

“武器,我们自然是需要的。但调一两个师的兵力通过蒙古草原到达边境去接受武器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敌人有空军,我们没有。这样,我们的部队在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会被敌机消灭掉。这个方案恐怕不可能实现。”

然而斯大林并不死心,他第二次来电说,可否分批派出小型的游击队到满蒙交界地区轮番接受较小批量的武器,以加强抵抗力量。

但是毛泽东依然否定了这个方案。中蒙交界处太过开阔,不适合隐蔽。即使是小规模部队,也会被敌人发现。

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斯大林格勒战役)(9)

1942年11月,斯大林和朱可夫制定了天王星计划,将一百多万位于远东的苏军火线驰援到斯大林格勒前线,并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展开了合围。

由于远东主力去了欧洲,因此防备日军的兵力自然出现了空虚。因此斯大林担心苏军与德军在西线决战之时,日军又在远东节外生枝。因此在1943年初,斯大林发来了第三次电报,电报中建议我军调集若干师或团部署在长城一线,准备伺机向东北腹地进发,这不是为了发动什么大战役,但也能牵制日军力量,或增加他们的后顾之忧。

经过细致的考虑,毛泽东也猜到了斯大林的想法。他从国际主义精神出发,把罗瑞卿、杨成武以及吕正操等部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准备伺机向东北地区进发。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既避免了打草惊蛇,提前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又占据了长城沿线的重要战略位置。这样八路军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进可以帮助苏联红军牵制华北等地的日寇,退可以依托长城沿线的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避免我军在战斗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一举两得。

不得不说,伟人就是伟人,他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是有远见的。八路军在声援苏军的同时,还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1945年8月9日,苏联百万大军突入东北、内蒙以及朝鲜,关东军一触即溃,如同纸糊的房子一般倒塌。而毛泽东当机立断,将大批干部从延安和其他根据地出发,利用一切交通工具和各种方法,奔赴了东北,接受了当地日军的投降。而这也赶在了国民党飞机和车船的前头。

好的棋手,都是走一步,看三步,而毛泽东就是这样的神之棋手。

1943年2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获得全胜,德军第六集团军遭到全歼,保卢斯元帅被俘。由此,德军几乎失去了进攻能力。对此毛泽东预言这场战役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敲响了法西斯的丧钟。

而战事的发展一如毛泽东所想。不久后,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大破敌军,彻底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随后,苏军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不仅解放了全部国土,还将战火燃向了德国本土。

至于日军呢?早就失去了进攻苏联的能力。在中国战场,日本陆军主力泥足深陷,动弹不得。在太平洋战场,日本陆海军节节败退,美军距离日本本土已经越来越近了。而精锐的关东军,也大多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留在东北的日军,不过只是一些二线部队,对苏军已经无法构成威胁。

毛泽东之所以拒绝斯大林的求援,是因为他的战略思想、策略和信念是明确的、一贯的,那就是首先在抗日战争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然后利用不懈的奋战以打击日寇,将强敌赶出中国,最终迎来彻底的解放,建设崭新的新中国。。

毛泽东的一切方针和措施,都是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

面对压力和困难,毛泽东始终坚持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独立自主,不为斯大林所左右,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无愧于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